瑞典V-Dem跨國調查:台灣「接收境外假資訊」嚴重程度世界第一

瑞典V-Dem跨國調查:台灣「接收境外假資訊」嚴重程度世界第一
Photo Credit: Digital Society Projec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外國研究團體V-Dem提出台灣接收境外假資訊嚴重的報告後,網路上的討論不斷,本文將深入解析該資料庫的背景、評選制度與計算方式,而除了「假訊息多」之外,這個研究也其實也指出了台灣網路生態好的一面。

文:菜市場政治學

瑞典哥德堡大學所主持的V-Dem計劃,日前釋出最新年度的資料庫。在熱騰騰的「數位社會」新單元當中,有一個調查變項(variable)是對全球各國「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的程度做調查,結果:台灣榮登世界第一!


作者提供

台灣是2018年,全球國家當中接收來自外國政府或其代理人的假資訊最嚴重的國家!在上圖中,顏色越淺受害越深,在這個指標中台灣是第1名。前十名排行榜:拉脫維亞、巴林、卡達、匈牙利、葉門、科索沃、敘利亞、喬治亞、委內瑞拉。已被研究證實接收許多來自俄國假資訊的美國與烏克蘭,分別為第13與14名。

另外,我們把前幾名的國家畫成圖,分數越低代表受害越深。圖中也顯示,台灣不但榮登世界冠軍,且分數也與其他國家拉開了相當大的差距;也就是說台灣已被負責評比的國內外專家一致肯定為「受害程度相當嚴重」。

作者提供

菜市場政治學資訊BOX貼出來後引起不小的迴響,我們也在這邊把讀者們的問題一併做個說明。

V-Dem資料庫介紹

V-Dem的全名是Varieties of Democracy,是一個針對政治體制與民主運作各面向的大型政治學跨國調查計劃,有全球近兩百個國家的資料,是目前政治學界在國家與變數上涵蓋最廣的資料庫之一,且任何人都可免費下載所有資料。此計畫試著以更精細的方式提供概念化與測量民主的新途徑。

V-Dem計畫的緣起在於雖然之前已有許多資料庫進行對民主的測量,如Polity IVFreedom House等;然而這些資料庫的測量與加總方法較為不公開,且往往只依賴少數外國專家提供判斷、往往忽略了在地社會的意見。另外,這些資料庫僅著重於測量選舉以及部分自由權利(liberal rights)的程度,並以此作為「民主」的定義。

然而除了選舉是否自由公平以及自由權利的有無這樣的核心定義之外,民主運作的其他多元面向,例如國會監督的能量、司法獨立的程度、直接民主的門檻、審議式民主的可能、以及社經資源分配的公平性等,都需要更好地被反應在資料搜集與相關的指標建構中。

雖然強調民主的多元表現,不過V-Dem並未試圖挑戰既存規範理論上對於「民主」的定義;相反地,團隊參考既有規範與實證文獻中所提到民主應該具有的特徵,在資料搜集中盡可能地涵蓋民主的一個核心原則(principle)與其他六個多元原則。與既有資料庫相似,核心為選舉的有無以及執行的品質,而另外六個的原則則包含「自由 liberal」、「共識 consensual」、「審議 deliberative」、「多數決 majoritarian」、「平等 egalitarian」、與「參與 participatory」。

接著將每個原則都拆開成為更具體、細節而容易回答的問題以進行測量。舉例而言,民主的自由(liberal)原則在意的是人民的自由權利(liberal rights),如言論、結社、經濟自由等;這些項目更具體細分為各種媒體與訊息的自由、政黨組成的限制、私有產權的有無等。專家針對這些具體細項進行判斷,而不是直接回答「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擁有自由權利」這樣較廣泛而抽象的問題。

資料搜集的方式與限制

在整個計畫中共有超過300個類似這樣具體的問項,從而試圖捕捉民主這個複雜而多面向的概念。這300 多個問項中有部分有「正確」答案(例如國會單一性別保障名額的比例),就由一位專家/研究助理來搜集資訊。另外將近200個指標則仰賴人為判斷(例如某次選舉中作票的情形是否普遍),由專家評估來作答。這次的「數位社會」單元都是屬於此性質的指標。針對這些指標,依照問題的性質,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與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指標由超過五位本國與外國的專家來作答。專家匿名作答,在任何狀況之下都不會也不應該公布專家名單,以避免針對較敏感的議題或來自威權國家的專家不敢真誠地評分。

Photo Credit:V-Dem網頁

接著以貝氏項目反應理論(Bayesian item response model)來加總各專家的評分。採用項目反應理論來加總的原因在於,每位專家給分時心裡可能有不同的評斷基準、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也可能對現象有不同的理解。項目反應理論模型能夠調節這些不同的給分標準,也控制專家們出錯的可能,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分數能夠相互比較。

讀者們或許會疑惑,五位專家的給分真能有什麼測量效度嗎?真的能反映該國的表現嗎?這是專家調查與民意調查的不同之處,民意調查會想要知道大眾對於某些事情的想法、態度、感覺,也就是說重點並非事情的真相究竟何在、而是民眾到底是如何「感覺」的,由於重心在於個別民眾的主觀想法、而非客觀事實,所以民意調查需要有大規模、甚至是具有人口代表性的樣本,來知道大家的感覺。

然而專家調查假定有一個客觀事實的存在,例如台灣受到境外假訊息攻擊的程度、或選舉的公平程度,這是真實存在的現象,每個人當然可以對於這個現象有不同的感受,然而我們在這裏是想知道若盡量客觀來說、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的這個現象是否普遍。這個情況有點類似口試時五位面試委員來判斷學生或應徵者的能力表現,五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因此V-Dem採用項目反應理論來調節)、但他們是針對同一位候選人的表現來進行評分的;又或者是語文考試中的作文項目,每一份試卷可能交由兩至三位閱卷者來進行評分、而並非以大規模民調的方式來決定分數。我們可以把V-Dem專家調查的狀況想像為有超過五位專家來為例如「台灣在2018年的選舉公平程度」這樣的變項打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