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狂想曲》:同性戀英雄,避重就輕成為「偉大搖滾神話」的切片

《波希米亞狂想曲》:同性戀英雄,避重就輕成為「偉大搖滾神話」的切片
Photo Credit: Bohemian Rhapsody,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雷米馬利克在片中的表現,並沒有展現佛萊迪搖滾巨星的魅力。這點不能怪他,因為他非常精準地呈現了劇本所賦予的佛萊迪形象。偏偏如果去看皇后樂團留下的諸多影像,佛萊迪的內在應該是比電影當中呈現的要複雜得多,

戲裡戲外,《波希米亞狂想曲》都是一部有爭議的作品。

2010年,皇后樂團的吉他手布萊恩梅打算製作一部皇后樂團的電影。而在英國音樂史上,皇后樂團被一些人視為與披頭四齊名的兩大樂團(這說法忽略了70年代的齊柏林飛船,與平克佛洛伊德的偉大成就),此企劃自是受到各界注目。原本布萊恩梅找來《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男主角薩夏拜倫科恩飾演主唱佛萊迪墨裘瑞,但因理念不合,最後換成雷米馬利克。而雷米馬利克也因其傑出的演技,讓《波希米亞狂想曲》獲得了全球性的成功。

但《波希米亞狂想曲》也因為這樣的背景,造就了褒貶不一的狀況。

根據相關資訊,電影從前製開始,相當的參與人員應是以主唱佛萊迪作為電影重心,並以搖滾神話描述80年代的文化背景。但皇后樂團的態度,則希望這部片講的是皇后樂團的整體,這也造成薩夏拜倫科恩與製片大衛芬奇等人退出的原因。薩夏拜倫科恩認為佛萊迪荒淫的同志性愛,與搖滾樂相關的敗德事物才是電影的重點,而布萊恩梅卻將電影定調為「安全」的PG級(普通級)電影。

所以在《波希米亞狂想曲》不但沒有任何的性愛場面,連同性戀的部分也僅成了一種隱喻,除了接吻外,連調情的戲碼都沒有,一如天主教電影一樣的壓抑。而跟搖滾樂分不開的「毒品」在片中,更是毫無蹤影。而電影雖以佛萊迪為主角,但基本上的確是一部講述皇后樂團的電影。

也就是說,人類歷史上的同性戀英雄,在片中成了「偉大搖滾神話」的切片。電影當中呈現的佛萊迪,只是他關於自身人格與樂團的一部分。《波希米亞狂想曲》僅描述皇后樂團從1970年開始,到1985年參與在Wembley Stadium舉行的《拯救生命》經典演出之間的15年經歷。

這部電影既然是依據皇后樂團的真實故事改編,全世界的樂迷與影評人對此即有所期待。但皇后樂團與製作人,卻無意把佛萊迪甚至樂團的真實狀態公諸於世。而電影也把許多史實的時序顛倒拼貼,並虛構了戲劇化的橋段,讓電影撐滿了娛樂性而非真實性。這也是許多死忠皇后樂團歌迷、影評人特別幹譙的地方,認為電影以一種世俗的道德去美化皇后樂團,成為歌功頌德的電影。

ESP1403192959b2ac0_6
Photo Credit: Bohemian Rhapsody, IMDb

如果只是美化樂團,將敗德的部分掩蓋,也許不致引來過多批評。問題是佛萊迪是同性戀史上與Leslie FeinbergHarvey Milk同樣重要的人物,雖然因為保護家人的緣故,不曾公開出櫃並替同志爭取權益,但他私底下的行為卻未脫離同志圈。從帶黛安娜王妃去混同志酒吧,到1987年罹患愛滋病後,在西班牙度假時,於夜晚流連同性戀俱樂部,並在生日時舉辦了700人參加的派對。他一直都同志圈的象徵。

而在性、毒品皆缺席(僅出現極少量的酒)的電影中, 佛萊迪卻被描述為一個在父親陰影下成長的印度帕西族男孩,他對同志的認同與性在片中是逃避的。劇本花費相當多的篇幅去描寫他跟前妻瑪麗的互動,並強調他直到患病之後,才真正接受自己的同志傾向。

這當然是佛萊迪內心掙扎的一部分,但如果要還原他的本質,理應刻劃他在加入樂團後,離家追尋自我期間的那些同志生活。但在片中,卻僅是由他人的口白道出,並以雷米馬利克憂鬱、壓抑、拘謹的表情與之相對。

片中最接近同志印象的場景,僅是佛萊迪表演結束,跟一群同性戀到酒吧(然後無後續),或開趴時,有一群同性戀來認識他,以及他跟前經紀人還有最後一任男友的互動,但都點到為止,尺度相當於1970年代隱喻同志行為的電影,保守程度比青少年戀愛片還高。

《波希米亞狂想曲》最後找來了知名的雙性戀導演布萊恩辛格操刀,他是21世紀初期的影史大師,出道以來,幾乎每部片都是影史經典,並以《X戰警》系列開創了英雄電影的輝煌盛世。他擅長在電影中帶入同志認同的掙扎,又不破壞電影的敘事與意涵,而身份認同更是符合本片氛圍,是導演的不二人選。

但布萊恩辛格在拍攝過程中,卻也跟劇組與男主角雷米馬利克起衝突。布萊恩辛格號稱因為母親重病而常請假,據信真正原因是因為捲入多起性侵未成年同志的醜聞,導致他無心工作。最後在電影殺青前兩周,他也被劇組開除。

在《波希米亞狂想曲》中,他也起了關鍵作用。

RTX2DJBL
Bryan Jay Singer|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布萊恩辛格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場景調度。他的每一部片當中,一定會出現影史上經典的強烈畫面。從《刺激驚爆點》最後的蒙太奇轉換、《X戰警》變種人象徵被排擠的同志隱喻、《X戰警2》萬磁王逃獄、《X戰警:未來昔日》快銀制服五角大廈警衛、《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的納粹黨衛軍動員,無一不讓人看得神迷目眩。

在本片裡面,皇后樂團召開發片記者會,佛萊迪被記者逼問同志傾向的一段,蒙太奇的鏡位轉換與迷幻效果堪稱影史經典。但在他過去電影中,許多極其吸睛的場景調度,在《波希米亞狂想曲》卻顯得最少。

在《X戰警:未來昔日》中,從金鋼狼回到過去,X教授沉溺於針劑的麻醉感,到萬磁王被囚禁的悲憤,幾乎是三不五時就有一個場景會讓人看得出神。但在本片中,雷米馬利克雖然展現了卓越的演技,但不管是走位或是他跟畫面的融合感,都不如布萊恩辛格過去的電影。而尷尬感的程度,跟《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裡面的湯姆克魯斯有得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