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醫師如何看達文西手術「A健保」爭議?

醫師如何看達文西手術「A健保」爭議?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健保的申報其實並不一定會通過(有審查、核刪與放大回推等),醫院會邊收自費邊申報,除了某些人認定的想兩頭賺,以我的意見更可能的理由卻是:減少跟患者收取的費用。

文:葉人豪醫師

今天看到好幾篇與達文西手術有關的網路新聞。大部分的標題都有「A健保」這樣的字句,我覺得不夠公允,所以連結選了下標比較中性的報導。但事情究竟是如何呢?

這次的爭論來源是,健保署發現有幾家醫院用(健保目前無給付的)自費達文西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而院方除了向患者收取自費金額(約20餘萬),另外也向健保申報腹腔鏡手術的費用。

討論的重點有三個:

  1. 這種健保自費兩邊申請的行為合理嗎?
  2. 子宮肌瘤是否需要使用達文西器械來手術?
  3. 對於健保不給付的項目,醫病之間該如何拿捏?

在這個案例中,患者就算是接受自費手術,術前的檢查和術後住院照護的費用還是由健保給付。就算這項手術全自費,以整個療程的角度來說仍然是「健保自費兩邊申請」。很明顯的,如果說某個環節要自費,就要無限上綱說健保不買單,這恐怕很難讓人接受。

達文西手術確實是腹腔鏡手術的進階版,但是機械的購買與維護成本也很高;如果均攤在每個案例上要負擔的金額自然會較高。在台灣因為大家習慣有健保,很多醫療所謂的自費部分,其實都是「(較好的)耗材費用」,而技術費則向健保申請。

比方說發生心肌梗塞時由心臟科醫師執行的緊急心導管手術,固然有健保與自費支架的差別,但也就只是在支架,而不是名氣或手法:至少在台灣,不會有同樣的材料,教授做心導管價碼比普通醫師更高的狀況。 

再來是健保的申報其實並不一定會通過(有審查、核刪與放大回推等),醫院會邊收自費邊申報,除了某些人認定的想兩頭賺,以我的意見更可能的理由卻是:減少跟患者收取的費用。

到這邊有人會說,怎麼可能?醫院才沒那麼好心!其實即便撇開道德因素,如果能在合法的範圍減少患者負擔,接受治療的意願反而會增加,醫師也比較「開得了口」。這其實在經濟上是醫院、醫師和患者三贏的局面,有太多藥物和治療都是這種模式了。

但在達文西的案例裡,因為本身價格實在太高,所以即使和健保申報一定額度,在民眾端看來還是很「無感」;再來健保署認定在子宮肌瘤上,達文西手術不能申報腹腔鏡給付,才會引發這樣的爭議。但是扣下「存心A健保」這樣的大帽子就太過。我認為媒體遇到類似狀況就下類似標題的狀況,是很不妥的。

至於子宮肌瘤是否需要使用達文西器械來手術,因為我不是婦產科醫師,就不做深入評論。有興趣的朋友在相關報導中可以找到一些資料。不過我想補充,醫學的進步是動態的,今天的研究否定過去的某些做法,不代表在當時那種治療就是離譜或錯誤的,若沒有這些個案與資料的累積,我們也沒有實證去評斷好壞優劣。

最後是這件事對於醫病雙方的啟示。對於患者來說,我想提醒自費的項目只會越來越多,因為健保成長絕對跟不上醫療進步的速度。而且現代醫學隔行如隔山,就算同一科的醫師,對於同樣技術的理解也可能差異很大。 

但如果在經濟上真的有困難,不妨直說,醫師會為您選擇適合的備案。我也建議如果有疑慮且非緊急,還是可以找其他醫師尋求第二意見。整體來說,選擇自己信任的醫師做治療,結果通常會比較好。

許多醫師大概會感嘆健保鋪天蓋地的限制。我一直記得,在訓練的時候,有個老師常提醒我們要「活在現實裡」。大多數醫師最重視療效,但經濟、法令和觀念也是必須面對的要素。

看過很多前輩的經驗,推行健保還不給付的尖端治療,除了知識與技術,溝通和調動資源的能力也非常重要。萬事起頭難,是因為建立系統需要資源,以及爭取同僚與患者的信任。在達到理想的模式前,可能有一段時間都要將就,但又不能因此停止進步,這是很難的事情。

即便不簡單,只要確定自己在做對的事情,持續往前進,最終還是能獲得信任。不論健保或自費,信任與卓越總會是成功的關鍵。

本文經葉人豪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