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重提「自經區」拚經濟,政府、勞團憂「洗產地」傷害台灣產業

國民黨重提「自經區」拚經濟,政府、勞團憂「洗產地」傷害台灣產業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官員表示,美中貿易摩擦紛擾未決,若設自經區,中資有可能借道自經區將Made in China產品「洗」成Made in Taiwan,反將美中貿易焦點轉移到台灣。

從選前就主張「拚經濟」的高雄市長韓國瑜提出「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獲得國民黨執政15縣市首長支持,發表共同連署力挺《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此案也由國民黨團27位立委連署提案並於今(15)日在立法院委員會聯席審查討論,不過包括國發會、農委會、財政部都對此法態度保留,民進黨、時代力量和民間團體也都憂心自經區將傷害台灣產業,讓這項在前總統馬英九提出的政策再次被關注討論。

什麼是「自經區」?

《新新聞》報導,「自由經濟示範區」是2012年馬英九政府時代,由時任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所提,以租稅優惠的方式,進行「境內關外」、「前店後廠,委外代工」,將自由貿易港區擴大,大幅鬆綁人流、物流與金流的往來。當時以醫療園區、農業加值、金融加值、智慧物流與教育創新為第一階段示範重點。

但當時受到社會各界與專家學者的大力抨擊,認為這是為中國貨品做的「加工出口區」,其中「前店後廠」的概念,會讓台灣「門戶洞開」,尤其是對中國農產品,因為特區可以進口中國農產品(前店),運到區外委外加工(後廠),完全免稅,可能會對本土農業造成嚴重衝擊。

為什麼國民黨團要力推「自經區」?

韓國瑜在3月出席公開活動時,提到在高雄設立自經區的構想,強調此規劃將讓高雄脫胎換骨,此說法也受到其他國民黨執政的縣市首長力挺,中央則有國民黨立委呼應,包括曾銘宗、費鴻泰、賴士葆等27位立委連署提出草案,《中國時報》報導,草案訂定具體四大主張:

  • 呼籲高雄市長韓國瑜「貨出去、人進來」,以高效能行政促進流通的便捷,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 設置產業特區,推動高附加價值之生產,吸引全球人才與國際資金回台
  • 強化國內相關產業與經濟特區連結,由點到面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
  • 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創造更優質環境,讓台灣產業成為世界經濟貿易體系不可缺少的環節

《NOWnews》報導,賴士葆說明,草案規畫「進來特區的錢免稅,但產品全外銷,是『境內關外』的概念,做簡易加工後,再百分之百出口,對台灣不會造成排擠」,但能解決台灣低薪問題。

曾銘宗表示,這草案不是只為了高雄,除了過去版本的「五港一空」,再加入台南安平港,不分藍綠地域,費鴻泰說草案也放寬外籍專業人士來台工作限制,以便利進出,且外籍或大陸籍專業人士,可免申報最低稅負制的海外來源所得,前5年薪資以「半數」課稅,希望吸引外籍專業人士來台提升整體競爭力。

曾銘宗說,這次的草案可說是當初國民黨提的「2.0 版」,當年被民進黨杯葛是因為「人才可自由進出,包括中國」,譴責民進黨「逢中必反」。

前新北市長朱立倫也表示支持,《ETtoday》報導,朱立倫主張,台灣北、中、南都該規劃成「自由經濟示範區」,20年前就該做了,他自己也曾主張設台北港為自由經濟示範區,充分利用北台灣物流、交通、產業的優勢,大舉招商引資,可惜當年被民進黨杯葛,錯過大好時機,朱立倫認為,自由貿易可能衝擊本國產業,但政府、業者一起克服過渡期,迎來的就是更大的市場。

中央各部會都認為:沒必要

之前財政部就針對自經區提出「5大不可行」,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在受訪時表達反對自經區,表示自經區涉及區內、區外課稅不公平,可能會碰觸歐盟租稅公平的紅線,不過提案的國民黨不認同,委員會的國民黨總召在今日排審該法案。

(中央社)立法院經濟、財政、內政委員會今就自由貿易經濟特區議題舉辦聯席審查會議,不過財政部、國發會、農委會一致表達保留態度,經濟部長沈榮津則提醒,美中貿易戰後,要注意美國對於產地證明的看法。

立法院第9屆第7會期經濟、財政、內政3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審查曾銘宗等擬具《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盼能鬆綁法規,推動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由點到面逐步推動台灣邁向自由經濟島,以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然而,政府部會普遍認為不宜貿然推動。

先前便有官員表示,美中貿易摩擦紛擾未決,若設自經區,中資有可能借道自經區,將Made in China產品「洗」成Made in Taiwan,反將美中貿易焦點轉移到台灣。

經濟部長沈榮津今天會前受訪時坦言,美中貿易摩擦未解,必須密切注意美國在產地證明的態度。

財政部則表示,未來若各縣市均得設置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當特區業者數量大幅增加,以海關有限的人力,恐無法有效掌握貨物的進出及控管貨物流向,易衍生貨物遭留用或管制品流入課稅區等相關問題,管理面將面臨很大挑戰。

另外,財政部也說,台灣已經設立自由貿易港區,而且相關法令規範及運作機制相當完善,建議在現行基礎下,繼續推動自由貿易港區發展多元營運模式,以促進經濟發展。

國發會的書面報告則基於3大理由,認為現階段似無推動經濟特區政策需要,一是好的政策應全國適用,如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至今已核定多家廠商回台投資,二是經濟特區成效有限且未符合數位經濟趨勢。

國發會也說明,過去示範區及當前經濟特區的目標之一,是創新企業營運模式,不過現階段產業發展已經朝數位經濟移動,在人工智慧(AI)、物聯網、區塊鏈等科技潮流下,企業的創新模式跨越實體區位,不需要再透過特區方式推展。

最後,國發會認為,部分議題未具有共識,這次條例內仍多參考過去示範區條例而擬,其中包含進口中國管制性物品、排除醫療法對醫療機構設立規定、教育單位收費不受大學相關法令規定等內容,過去推動時,就有爭議,未能形成共識。

農委會書面報告中也表態,自由貿易經濟特區對農業與農民產生的影響仍有爭議,須審慎評估,不宜貿然推動。

《沃草》報導,國民黨立委林德福質疑,「洗產地」疑慮是政府怕增加工作負擔的推託之詞,打假本來就是政府該做的。但經濟部長沈榮津認為,現在適逢美中貿易戰,如果未來自經區能讓中國企業「前店後廠」洗產地,不排除美國會對台灣產品有更嚴苛的把關。
 
中國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則質疑,陳美伶為何覺得台灣「夠自由了」不需要自經區,陳以世界銀行的數據指出台灣經濟自由度是全世界第十名,賴又追問既然那麼自由為何不能加入CPTP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陳回應是因中國阻撓,但賴士葆則認為主因是「不夠自由」。
 
不過,由於經濟委員會下午有其他預定會議要開,中國國民黨籍召委孔文吉裁示自經區草案另定期繼續詢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