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非常食」試吃,與日本家中必備的「避難小包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視防災訓練的日本,不少人會在家中準備緊急用包包。日文稱防災食品為「非常食」,意思是為了非常時期儲備的食物,罐頭麵包即是非常食裡的熱門品項,有效期限通常長達3到5年,把易開罐部分拉開後直接食用,還有許多口味可以選擇。
文:Fang
去年(2018年)6月的清晨,睡夢中的我被房屋的搖晃聲和警鈴大作的手機吵醒,意識雖矇矇矓矓,但身為對地震一點也不陌生的台灣人,腦海本能反應「地震!」立刻抓起手機衝出房間,幸好還在猶豫是否要到戶外避難時,地震就停了。從新聞速報得知震央在大阪,大阪隔壁的京都災情也頗為嚴重,當天連學校也緊急停課了。和朋友互相報平安時,順道聊起各自的避難準備,討論中出現的熱門關鍵字是「避難小包包」。
危難時,還是能吃米安心
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視防災訓練的日本,不少人會在家中準備緊急用包包。日文稱防災食品為「非常食」,意思是為了非常時期儲備的食物,罐頭麵包即是非常食裡的熱門品項,有效期限通常長達三到五年,把易開罐部分拉開後直接食用,還有許多口味可以選擇。
對罐頭麵包感到新奇的我上網瀏覽後發現,日本的防災食品簡直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給。從倒水進去就會自動加熱的咖哩飯套裝、甜點類的麻糬,到可以喝的白飯罐頭,種類口味一應俱全,和日常生活的食物幾無差別。這完全打破了我對儲備食物的既定印象──營養口糧那種乾乾的、冷冷的、千篇一律的味道。事實上有許多專家建議,緊急避難時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的節奏是降低精神焦慮的關鍵。因此我去了一趟附近的超市,想在平時自己習慣且方便取得的食品中,挑選適合儲備的品項。條件是不須加熱且保存期限長,最後我買了鯛魚粥、烤雞肉罐頭和蘿蔔泥秋刀魚罐頭,外加一罐和果子甜點,成功在一家超市內湊齊一餐份的食物,而且一字排開後甚至超出預期的豪華。


吃完後發現,嗜米如命的亞洲胃如我,能吃到米飯這件事(雖然不是熱的),真的對於穩定心情有很大的幫助。想像在緊急危難時,味覺上的熟悉感帶來的穩定及安心是多麽珍貴啊!此外,即開即食也是一大重點,印象中在台灣若是強颱來襲,會被一掃而空通常都是泡麵。不過各種災害都有可能發生,因應不同狀況事先採取不同策略是必要的。例如:還有電的情況下可以準備微波食品,有熱水的話可以準備泡麵,再極端一點,像我這次擬定的什麼都沒有的情況,就可以備好一些打開包裝即可食用的粥和罐頭。也就是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而且最好能事先試吃過這些雞蛋,畢竟在焦頭爛額又心慌的時刻,誰都沒有心情享受第一次開箱的驚喜吧。
廁所就和食物一樣,非常需要
除了維生必須的儲備食品外,令我驚訝的是,網路購物平台上的防災用品排行榜前十名中竟然多達5種是「廁所」相關商品。實際看問卷調查也發現大部分人最關心的,其實還是飲水和排泄問題。仔細想想,人的確可以幾天不吃不睡,但是沒辦法不喝水和不上廁所啊。尤其是像地震導致大規模停電的情況下,即使房屋沒有直接損壞,通常馬桶也不能使用,這時候就是雄踞防災產品排行榜的「簡易馬桶」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從塑膠袋的防臭等級到凝固劑的凝固效果,評價裡有許多人討論使用心得。不只如此,不少產品還會特別強調使用方式簡單易懂,可一人完成不需協助,簡直鉅細靡遺兼顧各個細節。據說簡易馬桶的進化與普及是因為在阪神大地震、311大地震時,如廁造成了很大的問題,在沒有乾淨廁所可用的情況下,許多受災民眾甚至刻意不進食、不喝水來減少使用頻率,最後反而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近年來在防災措施中,如何快速簡易維持廁所機能越來越受到了重視。
從防災看日本怕丟臉的民族性格
有趣的是,簡易馬桶相關的推薦商品裡有「遮蔽用披風」,好奇點進去一看,原來這個長達腳踝的披風,是用來在戶外如廁更衣時來遮蔽視線。正驚嘆竟貼心設想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卻發現有人批評「全身都遮住了卻沒有遮臉,女性沒辦法接受。」看到這裡,頓時有種我懂你的意思,但又好想吐槽的矛盾情緒交錯:「這是應付緊急狀況用的啊!再追究下去真的沒完沒了啦!」
像這樣對我而言,有些過度追求的商品仔細找找還不少,如上面提到的擋住視線用的披風,或是主打降低摩擦發出的噪音,以避免吵到別人的防寒用鋁箔睡墊等。生活環境整潔,舒適如日本,因應這樣的環境而生的防災商品,無非是為了貼近民眾的需求,從這樣的商品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出日本人的「怕丟臉」、「不要造成別人困擾」等文化性格。雖不是不能理解這些考量,也常常驚嘆這真是太人性化了!同時也忍不住想,這些商品主打的特點若放在其他國家,也會是消費者最在意的第一順位嗎?或許面對不可預期的災難,就「生存下去」作為終極目標而言,擁有不同的發展程度及不同文化面貌的各個地方,所重視和需要的東西也會有所不同吧。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Feeling: thoughtful Laughing
My grab bag doesn't have anything that needs cooking. And having some raisins or something similar will be better than nothing.
── a blogger in Japan
- 【一張圖搞懂】訂閱集資:Mobile上的13堂英文課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