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越南移工》(下):在移民社會,「不同」不是排拒彼此的藉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平等尊重的肯認政治,對平等的尊重是源於對差異的體認,「差異」其實就是「多元」的同義詞,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差異,又如何尊重多元?
文:陳琮淵(中國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 華僑華人研究院副教授)
近期出版的《越南移工:國家勞動輸出政策及其社會發展意涵》(以下簡稱《越南移工》或本書)旨在增進台灣與東南亞(越南)的互相理解,是一本令人期待的著作。
探詢共同體的原鄉脈絡
《越南移工》一書主張要理解越南社會文化及越南當代的跨國遷徙,必須從家庭、農村及國族三者共生關係中的日常政治切入,也就是探詢共同體生成的原鄉脈絡(越南北部農村與農民的文化價值與社會結構,也因此,本書更貼切的書名應該是《越北移工》),來「破譯」越南移工在台越兩地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及相關社會現象,提出廣義的社會—文化(決定)論解釋。在研究方法上,本書以滾雪球方式在台灣尋找越南移工進行訪談,再赴原鄉田野調查,並直接在越南各地尋找訪談對象並進行入戶訪問。
作者在台灣共訪問了42位越南移工、一位越南官員和兩位台灣仲介公司負責人。越南田野部份在2013年前往越南北部河內、泰源、北江、北寧、海防、海陽,中部廣治、順化、義安等地,拜訪48位已從台灣返回越南的移工、11個移工家庭,九位勞動出口公司管理人員、14位政府機關和地方基層幹部、一位台灣官員和一位在越南投資設廠的台商等,將越南勞動輸出政策與農村社會發展圖像在讀者面前鮮活展開。
我認為,本書除了詳細描繪越南農村社會文化共同體生成脈絡,並以之解釋越南勞動輸出政策的形構之外,其主要貢獻更在於:
第一、在越南看似鐵板一塊的社會主義威權統治下,共黨及政府幾乎滲透了所有重要的社會部門使之接受國家管理,但國家與社會間的界線有時非常模糊。社會團體和群眾確實發揮了影響政策制定及執行的能量,這種「日常生活政治」也使得國家在某些時候必須採取彈性、迂迴漸進的方式來推動政策,甚至不惜(隱晦地)削弱對人民就業及遷移的控制,以達到治理的目的。(頁78-79;90-91)
第二,越南農民的道德經濟(moral economy)依然重要,越南人以家庭、農村和友誼關係為基礎的共同體價值觀,是其他社會所難以複製的。家族 / 群體的價值優先於個人的價值,家庭成員有義務分擔家計的傳統思維並沒有因市場化定向改革而改變;另一方面,國家政策的實行仰賴基層的代理人的人際關係及社會資本,他們在貫徹政治任務及執行政策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起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的職責。更重要的,國家為了穩固政治秩序以「文化中心」的名義攫取了傳統上「亭」的政治與社會集會功能,重塑了農村文化及農民角色,也將道德經濟的主要內涵—維生至上,互惠求存—轉化為擁護政策,製造團結,因而「深層的公正思想……深深影響著生存倫理和國家意識形態,當然也存在於跨國移工的價值觀。農民的公正思想和合法性觀念來自於互惠準則及相應保障而來。也就是對菁英的生存索取權和生存安排的義務」。(頁131-132;145;167;253)
第三,對越南移工招募的多重形式及具體操作進行描繪。本書指出越南北部省分靠近勞動出國公司集中的河內,政策宣傳的擴散效益較高,加之各地方政府的積極宣傳,勞動出口公司的協調、地方幹部及組織的聯繫、銀行的優惠貸款等相關配套因素使然,出現了出國移工多來自越南北部省份的「北移工」現象,而台灣對移工的要求條件相對簡單,門檻低是台灣成為越南移工最大單一市場的原因。(頁147;158-159;164)
第四,介紹了越南移工及其家庭與農村的發展型態,探討移工的匯款,為地方帶來那些改變?包括修建寬敞的房子(意喻邁向「康莊」),購置衛生(抽水)馬桶、濾水設備,開設咖啡店、卡拉OK、瓦斯行、水果行、網咖和紙紮店等,本書也提及移工出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家庭功能的失調,特別是大量女性出國工作,產生了夫妻關係及子女教育問題。(頁206-215;226-267)

從新移民體認文化差異
當然,也需指出這本知識紮實且貼近現實的著作,仍存在若干瑕不掩瑜之處。首先,在方法論上,建議作者思考如何將多點民族誌、紮根研究法與跨國社區分析結合起來以形成更完善的分析架構,並應說明滾雪球抽樣方法的限制,以及作者與報導人、合作夥伴的互動如何影響田野品質。
其次,本書強調移出國社會文化的影響固然彌補了既有研究及視野的不足,但對於「跨國主義」分析不足也可能因此走向「原生國(文化)決定論」的極端。特別在跨國移工治理的議題方面,應進一步探討移出及移入國社會文化的相遇與磨合,反思台灣本身的移工政策及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試著提供一種平衡的觀點及更為深刻的理解,而不僅僅是使讀者能更「正面的」認識越南,才能使分析更具說服力。
第三,本書人文主義色彩濃厚,以不少篇幅回顧經典的共同體與社會理論並進行思辨區分,作者對此堅持有所說明(頁66),此原無可厚非,但作為讀者,我們更期待本書進一步說明共同體是否是先驗的存在,固定的實體?還是處於一種演化的過程?以及其如何延伸到海外社群,影響台越兩地的社會變遷?
第四,本書的主要優點是翔實詳盡,缺點也是翔實詳盡,部份章節有重新安排縮節以利閱讀的空間。例如,第一章第三節、第四節宜適度整合並建議後置作為附錄。又如前述對於共同體概念(頁57-68)的討論,實際重點僅在第63-64頁的註6,建議刪除或提醒讀者可以跳過此一學術概念的論討,避免重覆導入,使結構過於發散。書中第二節第四節關於農民、農村及其日常政治應該按不同時期進行區分討論,使論述更具體貼切。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