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的安居難題:可遠觀而無法入住的東部閒置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搬到鄉下」,一般人會想到找不到工作的問題。但如果想在花東定居,最大的挑戰是找到適合居住的房子。
文:菜會黏
正式定居在花蓮,即將屆滿兩年。為了夏天能隨時下海,我選擇住在距離花蓮市及台東市都有一個半小時以上車程的沿海村落。回想起來,從放下台北的工作選擇SOHO,到正式定居在東部,整整花了快三年的時間。細數一路走來的過程,「安居」比「樂業」困難得多。
對於「搬到鄉下」這件事,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工作機會減少的問題。事實上,因為偏遠地區與鄉村長期青壯年人口流失,讓「事求人」反而比「人求事」更常見,例如:東部有相當多需要有企劃撰寫及執行能力的工作機會。因此想在花東定居,最大的阻力反而是找到適合居住的房子。
乍聽之下,「找不到房子住」是一件弔詭的事。走過台九線或是台十一線,會發現沿路似乎有許多的空屋,實際走進社區,會發現空屋率更是嚴重,既然有這麼多沒人居住的房子,為什麼會找不到地方住呢?
看的到卻租不到的空屋
朋友們常常開玩笑說,在花東要租到房子福報要夠,拜拜除了拜土地公,可能也要拜月老,因為一切都是靠緣分。而由於工作的關係,我長期駐點在東部的社區,進而萌生定居的念頭。
一開始仗恃著自己在工作上認識在地居民,也看到社區有許多的空屋,認為要找住所應該非常簡單。因此在還沒找到房子前,就已經答應社區發展協會去擔任專案經理,對方承諾在社區中找房子一定沒問題。沒想到,我竟然寄居在別人家超過半年,才找到現在的住處。
我所居住的社區是一個阿美族為主的部落,有別於漢人習慣將手上多餘的空屋出租賺取額外收入,視作一個好的生財工具,部落的人則是將個人擁有的多餘空屋,視作家族成員回來時的備用空間。如同對漢人社群來說,過年得回家拜祖先,祖先牌位待的屋簷寧願空著也不能隨便租出去。對部落而言,在一年一度的年祭期間,這個長期閒置的空間是族人最重要的聚會場所。因此就算身為產權所有人,也必須面對家族的共同需求,不得擅自決定出租。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有意回鄉定居、老家卻沒有多餘空間可以居住的人,或部落內希望搬出父母家獨立居住的新婚夫妻等。
沒有保障的租屋權
在這裡兩年的時間,多次聽到朋友非自願、必須突然搬家的消息。搬家的原因,多是房東突然不租了。在人際網路緊密的村落,生活大小事一切取決於人際關係的維持。拿出合約據理力爭,跟直接翻臉差不多。若你喜歡這個地方,還有意繼續待下去,與其花力氣爭取權利最後落得不愉快,不如摸摸鼻子趕快再找其他地方住。在這裡不管是否簽訂租約,都無法避免遇到這樣的狀況,只能靠平常多燒香、睡前多禱告了。
除了租屋要有隨時搬家的心理準備外,無法擁有完整的使用權也是這裡常見的狀況。許多人家裡都至少有一個空間是存放著房東的物品,由於鄉下地方的門戶觀念相較於都市薄弱很多,因此時常聽到有人抱怨房東在未告知的狀況下,突然進門拿取他存放的物品,這是許多住習慣都市的人到這裡要克服的。
租不到也買不起
厭倦了租屋沒有保障,為何不考慮自己置產呢?仔細調查花東房地產市場後,發現房價已經負擔不起。
因應東部觀光發展,花東的土地被炒作到天價:海岸線生活機能並不好的區域,建地平均一坪要價6萬起跳;農地平均每分200萬起跳;屋況不佳且不適合重建的房子價格也是非常驚人。從銷售廣告的標題可以發現,這些房地產的目標對象仍鎖定在有意經營民宿與觀光的潛在客群,而非想在花東定居、好好過日子的人。

相較之下許多在村子裡的物件,雖然價格相對可負擔.然而許多房子坐落在公有地上,有些是水利地、有些是林班地,肇因於部落傳統領域與土地長期被政府掠奪,這些房子通常只有地上物權並無土地所有權。
雖然比起動輒近千萬的物件,這些房子只要幾百萬,但實際上由於這些房子不具土地產權,所以無法取得貸款資格;後續修繕也因為土地類型受到土地法規的限制。這些種種不利條件也讓有意購屋者打退堂鼓。
能夠安穩的住下來,才能發生更多可能性
從社區營造、農村再生到最新流行的「地方創生」,台灣各縣市政府都以振興地方為重要施政目標。然從過去到現在,施政願景都依然停留在「看起來人潮很多」的表層,吸引觀光客、對環境殺雞取卵的態度,反而引來的是貪婪的投資客炒作土地房產,讓真正想要在這個地方好好過生活的人無法安居。
台灣東部的居住問題,不僅讓青壯年人口無法輕易的返鄉居住,甚至已經嚴重到把年輕人「趕」去都市的推力。如果光「安居」便如此困難,就算有再多的工作機會,沒有住的地方,青年要如何「創生」呢?
台灣東部有著與西部完全不同的風貌,也許生活機能不夠方便,但仍有許多「就是喜歡這樣的東部」的人,願意捨棄都市生活、不畏艱難地努力在這邊生活著,地方政府若能更深入思考地方特性,創造好的支持系統,讓移居者與回鄉者能無後顧之憂的安心待下來,地方自然會出現新的生機。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