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音樂人的懺情告白:錯把演奏當成唯一出路,錯過琴房外的繽紛世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做錯至少兩件事,一個是把演奏當作音樂人生涯唯一的出路,而錯過琴房外的繽紛世界。第二個,則是把捨己逐夢的激情幻象誤認為對未來的積極態度。
「你知道,那個誰誰誰決定要去找工作了。」
我抬頭看著我面前的E,試著回想起他口中的誰誰誰。然後我想起來,他是在說一個大我一歲,自研究所畢業後一直從事全職創作的女畫家。
「可是,我記得你不是說她畢業後完全沒有工作經驗嗎,三十幾歲了,這樣工作好找嗎?」
「我也是覺得應該會很困難,但是這也沒辦法,因為⋯⋯」
我試著把注意力放在E的話語裡頭,腦袋裡卻不免被無數的思緒占滿。E和我很像,我們都是不太成功的藝術家、貶值的知識份子、領著20-30K的社畜,都已換過兩、三個工作。我們各自在視覺、表演藝術的翰海中浮沉許久,不同的是,E對藝術創作還有著暖暖熱忱,而我對於曾花費無盡歲月耕耘的樂器和舞台卻早已失去憧憬。
一時選岔了路,便是一世的無盡求索
「恭喜錄取啊,但考上是一回事,能不能混得下去可是另外一回事噢。」這是我的高中音樂老師得知我錄取台藝大國樂系時,給我的第一句話,而我花了往後的十數年時間搞懂它。
我讀的學校並沒有音樂班,我也不是從小學樂器。高一那年,因著一股對音樂的憧憬與想像,我決定報考音樂科系,而我在這時才剛學會看五線譜不久,並且只在救國團開設的社區班學了一年左右的揚琴(後來陪著我到現在的主修樂器)。
感謝我含辛茹苦的爸爸媽媽,就為了我這個心血來潮的一個決定,他們花了大把鈔票幫我找了一對一教學的術科老師,也買了更好的樂器。當我的同學每個禮拜下課後在水源大樓的補習班群聚拚學測成績時,我則是每週各補一小時的主修課、鋼琴課、樂理和視唱聽寫。後來我才知道,無論是我高中的音樂老師或是我當時的揚琴老師,其實他們都不看好我這個半路出家的小孩,當放榜的那刻他們就和我一樣驚訝。
當我得知錄取的時候,我感覺我好像成就了什麼,好像對自己證明了某種無以名狀的里程碑。我沉浸在錄取志願的欣喜中,想像著島嶼的某個角落,有某些傳統音樂科班體系的師生,因為榜單上出現一個沒人認識的名字而跌破眼鏡。然後在不過月餘的大學生活來臨後,真正的音樂專業訓練環境,完全粉碎這段短暫的自豪。

憧憬與專業的距離
是的,誤打誤撞上了國樂系之後又是真正考驗的開始。琴齡極短、半路出家的我,當時完全趕不上其他同學的程度。每到合奏課,當其他同學將樂譜上的符號輕易地轉換成流動的旋律時,我大半時間都只能對著譜架發楞,徒留指揮和同儕質疑的眼神。我仍清晰記得,在大一的第二還是第三次的合奏課後,我幾乎是逃難般逃離系上的合奏教室,一個人坐在台藝大的福利社前,對著一盒滿是塑膠容器味的冷凍壽司,獨自啜泣。
別的學校怎麼樣我不敢斷言,但至少在我所就讀的學校,很自然地瀰漫著一股沒人說破的風氣:練琴是第一要緊的事,其他都不重要。只有演奏能力出色的人,才能在系裡留下一點份量。而於我而言,在同儕之間的格格不入,更讓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在琴房裡。
別人在跨年在過聖誕節,我在琴房練琴;別人在交朋友談戀愛,我在琴房練琴;別人在拚外語拚證照拚留學,我在琴房練琴。我在術科上的不足與自卑,很詭異的,讓我不敢觸碰演奏以外的職涯目標和可能性,彷彿若我不在演奏能力上獲得師長與同儕的認可,便代表著我踏上音樂的選擇是失敗而徒勞無功的。
然而舞台終究是殘酷的,無論什麼領域都是如此。當台上只有五張椅子,而你的成績正巧是那第六名,那就注定得和其他第7到第49名一起待在台下,乾巴巴看著台上的演奏家盡情揮灑。
那些沒有成為藝術家的藝大學生,後來都到哪裡去了?
大三那年,校內師培中心的講師至系上辦了一場關於教育學程修業的說明會,我一直沒有將音樂老師作為職涯的選項,但卻清楚記得這位講師最後說的一句話「最後從我們學校出去的藝術家都是本校最引以為傲的天才,但你們大部分就不是天才嘛,不修教程以後要幹嘛!」我一直抗拒著這句話,有某部分的我一直相信只要自己持續努力,終究可以在舞台上留下一點足跡,而這句如同詛咒的話語在當時的我聽起來就像是:只有那些當不成藝術家的次等學生,才會去當老師、藝術行政、或是其他幕後工作。
儘管在我接觸到藝術行政實務之後,我清楚認知無論台前幕後、創作或執行、管理或實務都是支撐藝文產業不可取代且缺一不可的重要環節,現在我早已不會有這種管窺蠡測的想法。但對當時那個音樂系學生而言,烙印在我心版上的印象是貨真價實的,我更加不敢放棄演奏、放棄舞台,我害怕這會讓我否定那個曾經滿腔熱血對音樂懷抱熱情的自己。
而隨著年歲增長,當我終於不得不承認自己在演奏這個領域已經江郎才盡、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時候,我才發現,和我同年齡、同學歷的夥伴早已比我累積更多的工作經驗、更多的生存技能,而我卻把學習最精華的時光都耗費在琴房裡了。除了彈琴,我什麼都不會;我沒有力氣再繼續下去,卻也不知道放棄之後該怎麼辦。
Before you try to pursue your goddamn dream, you need’a get a real job and feed yourself.
儘管如此,每次回到高中社團敘舊,曾經的同儕和學弟妹們都還是會先以「那位就是努力考上音樂系的孟凱學長」作為話題的開始。而我每每將錯就錯地陪著笑臉,假裝自己在音樂路上的挫敗並不存在。不知不覺離開學校搖籃也過了許久,多虧了真實社會的酸甜苦辣,我逐漸淡忘登高跌重的痛楚與瘀痕。許多年後,回想那個糾結於演奏夢近乎偏執的自己,我發覺比起熱愛音樂或表演,更多時候我其實是沉浸在某種逐夢的浪漫與激情裏頭。真正無法割捨的,是夢想這個課題所帶來的英雄情懷與自我麻醉。
我做錯至少兩件事,一個是把演奏當作音樂人生涯唯一的出路,而錯過琴房外的繽紛世界。第二個,則是把捨己逐夢的激情幻象誤認為對未來的積極態度。導致我一直沒能發現,我其實並沒有真正嚴肅的面對自己的人生與未來,而是放任歲月在反覆碰壁的過程中無聲流逝。
Tags: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