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國大盜」是百年之冤,袁世凱才是中華民國的國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世人對袁世凱的負面印象,來自於歷史教科書上列出的一系列罪狀,尤其稱帝之舉堪稱袁世凱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錯誤。然而,袁世凱並非獨裁者,甚至還對反對他稱帝的張一麐說:「我糊塗,沒能聽你的話,以至於此。」其人品遠高於孫文、蔣介石和毛澤東這些真正的獨裁者,
西儒恆言:立憲國重法律,共和國重道德。顧道德為體,而法律為用。今將使吾民一躍而進為共和國民,不得不借法律以輔道德之用。——袁世凱
「竊國大盜」是「百年之冤」
中共奪取政權,一半靠武力,一半靠文宣。中共的筆桿子陳伯達以一本《中國四大家族》就讓國民黨執政集團聲名掃地乃至成為全民公敵,更以一本《竊國大盜袁世凱》為袁世凱和北洋政府蓋棺論定。顛覆了國民政府和北洋政府的統治合法性和真實的歷史地位之後,共產黨就能粉墨登場了。不過,陳伯達不曾料到自己也會迎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主狗烹」的那一天,一生追隨毛澤東、一度高升為中共第四號人物,到頭來卻被毛澤東以「反黨分子」的罪名下獄。自以為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卻身不由己地成為登上旋轉木馬卻下不來的悲劇人物。
長期以來,「竊國大盜」四個字幾乎成為袁世凱的另一個名字,「賣國賊」、「大獨裁者」、「復辟狂」等惡名緊緊跟上,袁世凱堪稱近代史上的「百年罪人」。然而,在甘肅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張永東,冒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致力於「替袁世凱翻案」的工作,在北美出版了五十萬字的專著《百年之冤:替袁世凱翻案》。
張永東認為,就個人對中國的貢獻而言,百年來無人趕得上袁世凱。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創造第一最多的人」。在洋務方面,袁世凱創建了第一支新式軍隊、第一支新式警察、第一家近代銀行、第一條自來水管線、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個電報電話公司、第一個電車電燈公司、第一條環城馬路。袁世凱也是第一個提出廢除科舉、舉辦新式學堂、建立巡警制度、實現直隸和天津地區民主普選的清帝國高級官員。袁世凱更是第一個提出引進西方憲政制度,第一次和平結束兩千年皇權專制並建立共和制,第一個倡導國會選舉並建立國會制度,第一個建立多黨制度和西方三權分立制度,而他自己則成為第一位由國會選舉出來的正式總統——其權力基礎及合法性超過此後所有的總統、主席、委員長和總書記。
作為改革者,袁世凱比李鴻章走得更遠。洋務運動與清末新政在時間上間隔三十年,時代背景有相當差異,李鴻章和被視為其事業傳承人的袁世凱在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上差別甚大。李鴻章是科舉正途出身,儒家思想是其不言自明的信仰和價值,無論怎樣支持變革,也不願踏過「中體西用」之紅線,就像鄧小平所謂的「理論」,萬變不離其宗,死死抓住「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等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故而其改革的成就有限;反之,袁世凱雖出身官宦世家,但青年時代屢試不中,憤然將所學儒家經典付之一炬,並表示「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遂棄文就武,投靠伯父的生死之交、淮軍將領吳長慶,從此開啓嶄新的人生。
正因如此,袁世凱所中的儒家毒素較輕,沒有太過沉重的意識形態包袱,對他來說,包括「祖宗之法」在內,什麽都可以改。他率先推動朝廷廢除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引入西式教育體系。又如,他不顧頑固派的反對和滿族親貴的猜忌,不遺餘力地倡言立憲。清末旅居中國和朝鮮三十年的日本記者佐藤鐵治郎,在為袁世凱所作的傳記中稱讚說,西方各國由專制政體而變為立憲,大都是人民顛覆舊政府而成立新政府,幾經挫折,斷幾許頭顱,才可達成目的,若由專制國大臣而倡立憲,考世界各國改革歷史,罕有其倫:
袁世凱處支那專制政體之下,身為大臣,充最重要之機關,握種種之大權,而又系出漢人,竟不畏滿漢之嫌,及其他各種之障害,一意為國家謀生存,為人民增幸福。首倡立憲,以一身為怨府,苦心孤詣,為開明專制之預備。
以此而論,袁世凱才是中國近代政治體制改革的總設計師。他癡迷於憲法,即便後來稱帝,年號也是「洪憲」,也就是「洪揚憲法」之意,依然堅持立憲制。
世人對袁世凱的負面印象,來自於歷史教科書上列出的一系列罪狀:出賣戊戌變法、竊取辛亥革命果實、暗殺宋教仁、簽訂賣國二十一條、復辟帝制等。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張永東窮三十年光陰,爬梳典籍、辨析史料,指出對袁世凱的種種負面看法是「中國百年最大之冤」,袁世凱對中國的進步、變革,無論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起過不可替代的作用,袁世凱才是中華民國的真正國父。
袁世凱是清帝遜位和南北和解的第一功臣
武昌起義後,清帝國搖搖欲墜,朝廷不得已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有人問滿族大臣那桐,起用袁世凱,不是加速清朝滅亡嗎?那桐答道:「大勢今已如此,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遲,或不可亡。」
袁世凱當然知道清廷只是利用他作為鎮壓革命黨的工具,便以生病為由拒絕出山。僵持多日,他提出六個條件,除了要求有指揮的全權和充足的軍費外,前面四條全是關於政治改革的:明年即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寬容參與此次事件的諸人、解除黨禁(可惜,一百多年後,中國仍未實現解除黨禁)。清廷指揮不動北洋軍,只能答應袁世凱的條件。
以北洋的軍力與佔據武漢三鎮的民軍的力量對比來看,北洋軍收復武漢三鎮乃至掃盪南方獨立各省,乃綽綽有餘。袁世凱的下屬、北洋三傑「龍虎狗」中的「狗」馮國璋迅速攻佔漢口和漢陽,電請趁勢攻佔武昌。袁世凱電令馮國璋停止進攻,並與民軍展開談判。
滿清親貴對於袁世凱不乘勝追擊極為不滿。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質問說:「從前洪楊革命,十三省都淪陷,而胡林翼、曾國藩都能討平,現在南方革命黨並無大實力,黎元洪、程德全都是朝廷命官,公然叛逆,何不蕩平?」袁回答說:「討伐黎元洪、程德全,可以辦到;但張謇、湯化龍、譚延闓都是民選代表,討伐他們,我辦不到。」言下之意是官兵不殺百姓、不殺民意代表。可見,儘管袁世凱在跟滿清朝廷玩弄權術,但他已然具備了一定的尊重民權的現代觀念。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