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受的傷》:我知道有人會這麼想,不過就是死了一個胎兒而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後來那個茶餐廳,我其實不太能靠近,我一靠近,就會變成一個愚婦,愚婦會一直問自己,如果我沒有翹班,是不是我的孩子就能生下來,如果我當初這樣那樣,是不是事情就不會變壞。
文:葉揚
白天的我,回去上班了(節錄)
回去上班的前一天,我告訴自己,這是沒有目標的一天。
可以坐在窗邊整整一個下午,不用強迫自己站起來。
可以看喜歡的作家寫的書,儘管已經看過好幾遍。
可以閉上眼睛,幻想自已很有錢。
我在窗邊看著風吹著樹葉。風沒有形狀,只能看見樹在搖。
明天開始的生活,將會完全不同。
我看了侯文詠在一九九二年出版的書《淘氣故事集》,在故事裡,主角是個調皮的小男孩,有一個妹妹。
外面在下大雷雨。我把窗戶打開,頭伸到外面去,是下雨的味道。
我很久沒有看著雨,便讓雨水嘩啦啦地傾倒在頭上。
我閉上眼睛,幻想自己把寶寶生下來,寶寶很健康,有粉紅色的皮膚,揮著手,嘴裡吐著小泡泡,在笑。
*
第一步很艱難,後面就好多了。
公司就像是一群細胞組織,會自行癒合,會各司其職。
我表現得很正常,大家就移開目光,正常運作,幾次下來,我也變得正常很多。
去倒杯茶,打開電腦,回覆信件,開會,抓抓癢,午餐時跟同事說話,上個廁所,這樣反覆幾次。
有幾個時段,我覺得自己好像從前,嘻嘻哈哈,風光明媚,一個接著一個的會議,那些擺在我辦公室裡的照片,那些被我咬得坑坑巴巴的原子筆,都彷彿鼓勵著我,好好上班,把事情做好,這份工作會保護妳,會帶妳回來的。
*
我知道有人會這麼想,至少有一部分的人會這麼想——
不過就是死了一個胎兒而已,那胎兒有缺陷,也沒跟妳過過一天日子,怎麼這麼大驚小怪呢?
有個朋友跟我經歷一樣的事,我問她,會不會別人覺得這只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她說:「我知道懷孕後才過了十八天,就流產了,但他還是我的寶寶,就算只有十八天也是寶寶啊,難道會變成十八天台灣生啤酒嗎?」
然後我們笑了。
這陣子,我還是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自己,這根本沒什麼,我只是嚇到了,看到寶寶的屍體,把她抱在懷裡時,嚇壞了。
我想用這樣的方式說服自己,度過這一關。
成效怎麼樣?
這跟恐怖片不一樣,我除了覺得害怕,還有別的。
*
回歸職場,跟一個同產業的朋友約了一起喝茶。
本來我是滿緊張的,過去我們見面,只談產業的趨勢,交換一些工作的資訊,我怕她見了我,不知道怎麼跟我話家常。
但她提了自己的事,她說,「知道妳過得不好,我也過得不好喔,這一年真是亂七八糟,對好人來說簡直太難了嘛。」
接著我們就低頭挖著沙拉吃。
我們倆,就好像兩個不同品牌的卡通人物見面,米老鼠問龍貓說:「你那裡天氣好嗎?」龍貓悻悻然回答:「還不都一樣?你覺得熱我也覺得熱,地球暖化是全世界的事情。」
龍貓嚼著沙拉的樣子非常認真,好像過了這一餐,下一餐在哪裡沒人知道的樣子。
「妳還是多吃點,」她建議著:「人生很倒楣的時候,就盡量多吃一點。」
這世界有一些人,能用雲淡風輕的方式,帶你回到正軌,是一種幸運。
聽她嚼著菜,說著討厭的人事物。
我覺得生活也沒有糟到完全過不下去。
*
我一直在網路上,回頭去查愛德華氏症,導致我只需要輸入「愛」這個字,搜尋引擎就會直接知道我的心意。
四下無人時,我幾乎是自虐式地逼自己看那些得病的孩子照片,一張接著一張,我的動機很難理解,我想知道他們有沒有活下來,我想知道他們怎麼死去,我想看他們跟我的寶寶像不像,到底,我想證明他們像,還是不像?
*
一回去上班,便面臨一個大型活動。
遇到一些久未碰面的客戶,知情的人不多,其中一個客戶跑過來,說:「哇,你不是快生嗎?怎麼穿上這件衣服,這麼藏肚,太厲害了,哪裡買的?」
我有點尷尬,只好拍拍肚子,淡淡地說,「發生了一些事情,我現在沒有懷孕了。」
客戶尷尬至極,向我道歉,我覺得對她很不好意思。
*
我還是會在半夜醒過來。
在深夜裡,我已經不那麼難受了,我會側躺著,看向窗外,等天空慢慢亮起來。
*
想開始寫一篇故事,故事裡面有一個倒楣的人,他養一隻狗,那隻狗得了憂鬱症。
那隻狗常常歪著頭,倒退着走路,無故呲牙裂嘴,還老是趴在地上打滾。
但想想還是作罷。
我必須暫停對我所經歷的失去,做出更多的譬喻。
像是我之前說過的那些,傷心的史努比與查理布朗,失去雛鳥的築巢,得了憂鬱症的狗。
身為一個作家,我可以對於一個處境,想到各式各樣的譬喻。
但現在不能再這樣做了。
要盡可能的,平鋪直敘地處理事情。
因為,儘管那些譬喻多麼優美,無窮無盡的譬喻,把我帶到與懸崖的距離,變得太近了。
*
周末時分,決定出門走走。
我穿著之前買的孕婦裝,走在人行道上,看起來胖胖的。
去了附近地下街的書店。
語言學習區,有一群很上進的,上了年紀的人在閱讀,一面動著嘴唇,無聲地學習。
小說區,除了科幻那一小塊以外,沒有什麼人。
「那一區臭臭的。」經過收銀台時,有個客人向店員抱怨。
幾個店員輕聲在討論,唉,因為有個流浪漢坐在那邊啊。
我剛剛從那邊走過來,我有看見那個流浪漢。
他很安靜,把鞋子脫掉放在一旁,身上飄著一種濃郁的墨水味道。
我希望店員不要趕走他。
因為人不可貌相,就像我,是個過去式的孕婦,仍然意味不明地穿著孕婦裝走在路上。
而那個流浪漢,他沒有打擾任何人,他手上拿著《資治通鑑》,沉默地在讀。
這個世界很深,黑暗的地方還是有生物。
Tags: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