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國爆紅,未播完大陸已有全劇「簡體高清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在大陸上映,但是自3月底在台首播後,引起中國網友的關注,透過各種途徑同步追劇,更在豆瓣拿下今年華語劇最高評分9.3。
台灣公視新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視、網路聲量俱佳,原預計在本周日(4月21日)播出9、10集大結局,不過中國網站竟然已經出現完整10集的「簡體高清版」,公視、CATCHPLAY、HBO Asia稍早發出聯合聲明,表示將循法律解決,並呼籲大家支持正版、不要看盜版。
中國網路社群平台微博自17日開始,就有網民就在平台上流傳「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第9、10集載點,還稱「趕快保存,否則很容易沒了」,甚至出現疑似最後結局畫面截圖,導致該劇還沒播完,就在網路上被「大爆雷」。
結局外流,公視呼籲網民不要點、不要看
結局遭到外洩,公視、CATCHPLAY、HBO Asia今天緊急發布聯合聲明稿,表示網路上盜版猖獗,其中尚未播出的第9、10集,影片外流,遭非法上網,為此同感遺憾,已立即請相關單位處理、要求下架,並全面清查從製播到海外送審等各環節,循法律途徑解決。
聯合聲明中也強調,不論觀看或是散佈影片、連結,都屬違法行為。「請觀眾以行動支持正版、支持臺劇、支創作者的用心,不要讓盜版打擊茁壯的臺劇品質。」
而根據台灣《刑法》第235條規定,散布、播送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聽聞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台幣3萬元以下罰金。意圖散布、播送、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文字、圖畫、聲音、影像及其附著物或其他物品者,亦同。
而目前任何的公共電視網路直播,包括在Youtube、LiTV、Hami Video上都無法看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只能在公視+和CatchPlay兩個線上播放平台收看,需支付一定費用(公視+費用為3個月台幣130元、CatchPlay則推出2集免費觀看的優惠)。
《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在中國爆紅?
《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在中國上映,但是自3月底在台首播後,引起中國網民的關注,透過各種途徑同步追劇,在豆瓣拿下今年華語劇最高評分9.3。
上海《澎湃新聞》日前在一篇評論文章指出,《我們與惡的距離》突破了台劇小清新的風格窠臼,觸碰到更深刻的社會議題與人性議題。而《端傳媒》整理各大中國平台的網民評價,有不少人高度讚許該片描摹社會議題的用心:「台劇質量都已經拍到這個深度了,國產劇還在拍什麼家長里短,情情愛愛。」「這才叫用心拍用心演用心編劇的好電視劇啊,台灣還是不要回歸了,要不然以後這種好電視劇也會絕種的。」「近年台劇最佳!台灣真的是華語劇最後一篇淨土了!!敢拍、能拍、現實題材,太棒了!」
不過,這部以台灣社會議題為主軸的電視劇,為何能在中國獲得共鳴?廣州媒體人李思磐接受《聯合報》訪問時指出,主要可能與中國在過去1年,甚至是今年春天,發生了多起無差別殺人事件有關。《我們與惡的距離》完整地呈現了議題的不同層面以及相關者。
李思磐表示,「新聞」在中國正在式微,即便是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公共議題的空間也越來越窄,公共電視這齣戲在中國引起民眾關注,某個層面發揮了替代性公共論壇的作用。
不過,由於該片觸及許多敏感議題,也有不少中國網民表示:「我們講同樣的國語,我們面臨同質的社會議題,但我們不敢拍,也拍不出如此撥開鮮血淋漓的現實的劇集。」「強烈推薦希望內地也能拍出這種類型的片子,雖然知道不可能。」「大陸這種類型怕是過不了審。」
延伸閱讀: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讀:通往地獄之路,通常由自命良善的人鋪成
- 《我們與惡的距離》:新聞媒體的困境與難題,不是叫人「學會看新聞」就能解決
-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安全為名的剝奪,誰與「惡」更為接近?
- 【台劇追追追】《我們與惡的距離》: 被埋葬的家庭與媒體的再次謀殺
新聞來源:
- 這部劇豆瓣9.3分,但我對它的立場有疑問(澎湃新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陸爆紅 未正式上映卻獲超高評價(聯合報)
- 《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大陸爆紅 獲高評價(大紀元)
- 小端網絡觀察:《我們與惡的距離》爆紅中國網絡,網民感慨「跪著看完」(端傳媒)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