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人生智慧:出身良好不必為錢煩惱,才能取得別人達不到的成就

叔本華的人生智慧:出身良好不必為錢煩惱,才能取得別人達不到的成就
叔本華|Photo Credit: Schäfer, Johann@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生來就富有的人們,將財富看成是沒有它就不能活的東西,如同空氣。他們有條不紊、精打細算,並且勤儉節約,終其一生都在守護自己的財產。

文: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窮人比富人更容易揮霍

假使一個人擁有一筆獨立的財產,應當將其視作堡壘,用來對抗許多可能會遭遇的惡事和不幸;而不應僅僅將其視為一份禮物——一份可以讓他從外界獲取樂趣的禮物;更不應認為他就該義不容辭地將這筆財產揮霍一空。

當出身貧困的人,透過努力,運用他所具有的天賦,最終掙得了一大筆財富時,通常會認為自己所擁有的天賦就是資本,而他們掙來的錢只是天賦產生的利息而已。他們不會考慮要把所得的一部分金錢轉變成固定資產,而是賺多少就花多少。因此他們時常陷入貧窮,財產變少,甚至花光,這要嘛是因為他們的天賦枯竭了,例如那些搞藝術創作的人;要嘛是因為他的天賦只適用於某個特定時期,而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至於那些依靠勞力和技術白手起家的人,也喜歡賺多少就花多少,這無可厚非。因為他們掌握的技能不大可能會消失,就算真的消失了,也可以用同行其他技能來替代;而且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永遠是有市場需求的,就像一句格言說的:「學門手藝,一勞永逸。」

藝術家和各領域的專家往往能夠獲得很高的報酬。他們本應當用自己掙得的錢財累積一筆資產,但他們卻將其作為自己天賦的一點利息,最終揮霍殆盡。

繼承了遺產的人們至少還知道應該如何區分本金與利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會想盡辦法保證本金的安全,不會動它;倘若條件允許,他們甚至會將其八分之一的利息拿出來存好,以備將來不時之需,大多數人因此都能夠維持自己固有的生活。

關於本金和利息的隻言片語對商人而言是不適用的。商人只是把錢當作掙錢的工具,就好像工人對待他的工具。即便他們的資產全部是辛苦掙來的,他們仍會千方百計運用金錢使其保值、增值,所以商人階級比其他任何階級都更懂得如何運用金錢,他們是最富裕的人。

人為什麼不能太窮?

比起從沒真正體驗過貧窮的人,那些經歷過匱乏的人更不害怕貧窮,也更容易鋪張浪費。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致富的人對未來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節制。乍看之下貧窮似乎並不是太可怕。生來就富有的人們,將財富看成是沒有它就不能活的東西,如同空氣。他們有條不紊、精打細算,並且勤儉節約,終其一生都在守護自己的財產。

世代受窮的人家,對貧窮早已習以為常。倘若偶然的機會讓他發了財,他會將之視為巨大的盈餘,就該用來享受或浪費。即使錢花光了,他最多不過是打回原形、變得跟以前一樣,還省事了呢!就像莎士比亞在他的《亨利六世》中所說:「乞兒得馬,騎死方罷——是否屬實,有待查證。」可以說這類人,對命運也好,對自己的能力也罷,都有著全身心且略顯過度的信任。與那些天生有錢的人不一樣,他們並不認為貧窮是個怎麼都爬不出來的無底洞。就算再次陷入貧困,他們只會認為那就從頭開始,打場翻身仗就好。

人類天性中的這種特性,充分解釋了為什麼婚前出身貧寒的女性,比起那些給丈夫帶了一大筆嫁妝的女性,有著更多欲求、更容易揮霍浪費——富家千金帶給丈夫的,不僅是一筆財產,還有血液中那股比貧窮女孩更強烈地想要守護這筆財產的熱望。如果有人懷疑這點,並認為結論應該是相反的,那麼他可以在阿里奧斯托的第一篇諷刺作品中找到權威的支援。但是,詹森博士則同意我的觀點。他說:「一個富有的女人,習慣運用金錢,會明智而審慎地用錢;但一個在婚禮上才首次掌握經濟大權的女人卻渴望花錢,常常一擲千金導致揮霍浪費。」(出自《詹森傳》)以防萬一,我奉勸那些娶了貧窮女孩兒的人們,不要把本金留給她們,只給她們一份年金即可,還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孩子該繼承的財產交給她們打理。

無論如何,當我在建議人們謹慎守住他們已經掙得的或繼承來的財產時,並不認為自己是在浪費時間說一件不值一提的事。

生活初始,擁有的越多,就越容易保持個人的獨立性,也就是說,這類人可以不必辛苦勞作便能舒服地生活。就算擁有的只夠自己花用,無法顧及全家人,這也是一項不可小覷的優勢,這意味著他對貧窮這項慢性疾病免疫;意味著從普羅大眾天然的命運,也就是從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了。唯有得到上天如此眷顧的人,才可以說是生來自由的人,是他自己的時間和力量的主人,能夠在每一個清晨對自己說:「今天只屬於我自己。」

收入一百塊的人和收入一千塊的人之間的差別,比收入一百塊的人和身無分文的人之間的差別要小得多。當具有高度精神稟賦的人繼承了大筆家產,那麼這筆財產將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這種人可以說是得到了命運的雙倍眷顧,無須操勞,可以只為他的才智而活;他可以創造出既能服務普通大眾,又能提升自己榮譽的作品,取得別人達不到的成就,百倍償還他所欠下的俗世的帳;或是使用其財富來開展慈善事業,以更好的方式為同胞們服務。

如果一個人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打算嘗試去做,甚至沒想過要學習一下、提升自己——如果是這樣一個人,即便他生來就富有,那麼他也只是一個懶漢、一個時間的小偷、一個可恥的遊手好閒的人。像他這樣是不會感覺幸福的,即使被豁免於貧窮,也會被推到人類痛苦的另外一個極端:無聊,這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折磨——如果貧窮讓他不得不奔波,可能還會好過點。當這種人無聊的時候,他更容易揮霍浪費,並最終失去這種他認為對自己而言沒有價值的優勢——富有。數不勝數的有錢人最後一貧如洗,就是因為他們有錢就揮霍,花錢只是為了獲得瞬間的解脫,以逃離壓迫他們的無聊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