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人生智慧:不必謙虛,只管驕傲

叔本華的人生智慧:不必謙虛,只管驕傲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謙虛成為一種「美德」,愚人反倒獲利最多——謙虛若是美德,那豈不是人人都得把自己說成是個傻瓜才行?謙虛實際上拉近了人們之間的差距,彷彿這個世界上就只有傻瓜似的。

文: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不必謙虛,只管驕傲

人類天性中的愚蠢,還生出了另外三根不同的新芽:野心、虛榮和驕傲。

虛榮和驕傲的差別在於:驕傲是堅信自己在某一方面擁有至高無上的價值;而虛榮是渴望別人相信自己具有某方面的價值,通常還伴隨著一種隱祕的希望——希望透過喚起別人的確信,最終能使自己同樣確信。

驕傲源於內,是對自我的一種直接的欣賞。虛榮則是渴望能從外界間接獲得這種自我欣賞。

虛榮自負的人通常喜歡誇誇其談;驕傲自大者則多半沉默寡言。但是虛榮的人既然一心爭取別人的認可,那麼就應當意識到,就算自己的確有很好的談資,但也許保持適當的沉默,比聒噪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

不是任何人都能成為驕傲的人,普通人只能做做樣子,他們很快就會放棄扮演驕傲,回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唯有堅定不移地確信自身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和特殊重要性,才會讓一個人產生君臨天下般驕傲的感覺。當然他的這份確信很有可能只是誤會,或是性格使然,但只要他對自己的價值深信不疑,就無損他的驕傲。根植於信念的驕傲,就像其他形式的知識,已然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品質,而非我們的主觀意識。

虛榮是驕傲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大的障礙。驕傲的前提條件就是對自己的價值確信不疑,而虛榮則是為了博取他人的讚揚,從中獲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處心積慮討好別人,四處逢迎。

驕傲常常引來詆毀和抨擊。但我猜想,那些會去詆毀、抨擊別人的,多半是那些自身沒什麼可驕傲的人。

考慮到大多數人的厚顏無恥,但凡自己具有任何長處或優點,就應該把它們牢記於心——如果我們善意地忽略自己的優勢,與其他人過從密切,那麼那些人肯定會把我們當作同等級的自己人對待。

我要特別提醒那些最卓越的人,卓越是一種純粹的個人天性,不像勳章和頭銜,時刻都要引人注意。要知道,過分隨和反而容易讓人輕視,就像羅馬人過去常說的,「愚人倒來教導智者」;或是像阿拉伯諺語說的,「若你紆尊降貴跟一個低賤的人開玩笑,他很快就會蹬鼻子上臉」;當然還有偉大的賀拉斯也教導了我們:「該你得的榮譽,就千萬不要客氣。」

當謙虛成為一種「美德」,愚人反倒獲利最多——謙虛若是美德,那豈不是人人都得把自己說成是個傻瓜才行?謙虛實際上拉近了人們之間的差距,彷彿這個世界上就只有傻瓜似的。

最廉價的驕傲是民族驕傲,也就是所謂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個人宣稱為他的國家或民族自豪,那只能說明他本身並沒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否則也不會抓著那些千百萬人共有的東西引以為榮。

有個性、有見識的人,會更清晰地發現自己民族的缺點,因為這些缺陷就暴露在他眼前。但一個可憐的傻瓜自身沒什麼可令他驕傲的,就只能把自己所屬的國家、民族當作最後依靠,為其感到驕傲。他為自己的自卑找到庇護,隨時準備拚死為其錯誤和愚行進行辯護,不分青紅皂白,連其缺點也誓死捍衛。舉個例子,倘若你用一種理所應當的輕蔑口吻提及英吉利民族的愚蠢和偏執,你就會發現五十個英國人裡也很難找出一個人贊同你,即便有那麼一個,也只能說他大概剛好是個理智的人。

德國人沒有民族自豪的情結。就像大家一致認可的,這充分說明了德國人是誠實的民族!但也有一些可笑的人——主要是那些「德意志兄弟」和政客們,裝模作樣地宣稱為德國感到驕傲,曲意奉承、蠱惑人心,其實只是為了誤導國民,多麼的虛偽!他們甚至說德國人發明了黑色火藥,我也對此抱持懷疑態度。

利希滕貝格曾問:「為什麼沒幾個人會冒充德國人?一般人似乎更喜歡冒充法國人或英國人,這是為什麼?」我想也許這就是因為個性遠比民族性更重要,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最先考慮個人的獨特個性。既然我們無法在不涉及若干民眾的前提下去提及國民性,那麼就根本無法做到在高聲讚揚的同時,還能保持誠實。

在每一個國家,人類那些卑劣、剛愎自用、做作等天性,都集中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民族性」或「國民性」。我們厭煩這個民族、讚揚那個民族,再轉而追捧另一個民族,每個民族都在嘲笑別的民族,這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相關書摘 ▶叔本華的人生智慧:出身良好不必為錢煩惱,才能取得別人達不到的成就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全新譯本)》,方舟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譯者:木云、林求是

  • 風靡全球的哲學入門經典,叔本華暢銷代表作。
  • 全新譯稿淺白易懂,火爆熱賣權威定本。
  • 重新劃分章節、新增標題,閱讀邏輯更清晰明瞭。
  • 唯一榮獲當當網終身五星級好書譯本,銷量遙遙領先。

叔本華曾說:「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就連在獨處時,都能在自己的思想和想像中自得其樂。換句話說,一個人內在擁有的東西,是決定他幸福與否的關鍵。」——如此燦爛的句子,竟出自這位被後世定位為悲觀主義的哲人口中。

叔本華這人乍看悲觀,實則通透又奇妙。
他的一生飽受憂鬱折磨,卻寫出了關於幸福人生的箴言。
這本《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是他晚年的最高傑作,
可謂追求幸福者的聖經、迷茫者的燈塔、哲學的入門經典。
也正是這本通俗實用的小書,使叔本華成為享譽全世界的哲學家。

他在書中逐層講述有關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生,

以及待人接物應遵守的永恆法則。
更透過三大終極問題:
「人是什麼?」、「人有什麼?」、「你在他人眼中是什麼?」
帶領我們共同思考幸福人生的真諦,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方舟文化0AHT0016《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立體書封3
Photo Credit: 方舟文化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