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刊物強勢回歸?台灣地方誌的現況與挑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方誌為何在近年興起?它跟社區報有什麼差別?地方誌是出版產業的一環嗎?它能靠什麼商業模式養活工作者?實體刊物在網路時代下還有生存的空間嗎?新竹的《貢丸湯》雜誌主編將在本文一一討論。
文:謝爾庭(《貢丸湯》雜誌主編)
近幾年,台灣的地方誌等獨立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地方誌固然報導了許多在地的美好事物,然而很少人討論這項出版形式如何成為現今這般模樣,又面臨什麼現實面的挑戰?見域工作室從2015年開始發行《貢丸湯》雜誌,希望創造專屬新竹的城市指南。而作為《貢丸湯》雜誌的主編,希望能從自身的角度提供一些觀察。
社區報與地方認同的凝聚
討論「地方誌」時,首先我們容易與「地方志」混淆。「地方志」或「方志」在中國歷史脈絡中由來已久,內容可能是綜合性的記載某個時空下社會的各方面,也可能單一性的記載一地的產業、文化、風土水文等等。這些內容通常是為了統治者的治理所需,新上任的地方官,只要查閱過去留下的地方志和相關紀錄,往往能快速了解一地的現況。比起「雜誌」這個現代的概念,地方志更接近於「檔案」和「紀錄」。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各類市志、縣志如今也確實是作為歷史檔案般的存在。
當然,如果現在問起台灣讀者什麼是地方誌?常被聯想到的,不是那麼久遠的歷史名詞,而是「社區報」。台灣的社區報由來已久,甚至在報禁解除前,就已出現。先行者諸如1973年的《柵美報導》、1974年的《今日美濃》等等。報禁解除後,政府有意識地積極輔導,視之為地方發展的治理工具,則促成了各地「週刊」和「報導」等社區報紙的出現。(曾純純,2005)
而台灣社區報真正的蓬勃發展,與1994年左右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有關。當時在資源的投注下,各地文史工作者和社區營造人士,紛紛於各地創辦社區報,期望凝聚社區意識。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時間點,是九二一大地震與八八水災等天災事件中,社區報如何幫助重建社區,並讓居民參與其中。(陳怡君,2000)
總體而言,台灣的社區報始終蘊含了行動面向:報紙或雜誌是凝聚地方認同,推動在地議題的工具,這樣的精神影響了後續的地方刊物。以新竹為例,1991年一群新竹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與教授創辦了《新竹風》雜誌,期望成為討論新竹公共事務的地方刊物。《新竹風》的封面故事曾討論新竹房價、孩童教育、環境污染等等問題,這樣的定位也與當時各種政論性文化刊物的出現熱潮,相互呼應。
社區報或地方刊物為在地發聲,經營文化認同的理念,如今看來與地方誌出版相連結,但它們並非出版形式上的傳承(過去的社區報大多頁數偏少,相較之下當代的地方誌不論在篇幅或美術水準上都有長足發展),而是到現在,許多從事地方誌書寫的團隊,所做的其他事仍脫離不了地方經營等工作。只不過,不同時代的地方工作者,同樣找回了出版這個古老的媒介。

地方誌大爆發?
當前世代的地方誌風潮從何而來,眾說紛紜。有一說是2015年左右,許多雜誌出版者透過募資平台或文化部青年村落行動計畫等補助,獲得出版資源,包含《貢丸湯》雜誌在內,《952》、《雞籠霧雨》等刊物最初都曾獲得文化部補助,然而也有許多自費出版的地方誌。有另一說則是地方報紙地方版的退守,促使了地方誌的大量出現。近幾年「青年返鄉」或「地方創生」等概念風行之時,地方誌也常被視為其產物。然而,大家幾乎都同意,有一種當代形式的地方刊物正在出現。這類刊物大多團隊編制小,發行量不高,並且大多強調某種地方精神。
2015年年末,博客來邀請包含《貢丸湯》雜誌在內的台灣多本地方誌參與一項商品策展,這項策展成為《貢丸湯》雜誌上架至主流通路的契機。在那之後,博客來平台的「台灣地方誌」專區也持續販售台灣各地印量不一的地方誌;實體通路方面,誠品書店也曾策劃過類似的地方誌特展。主流通路的關注,除了反映雜誌客群近年來的分眾化,使得地方誌作為小量的類型雜誌,能進攻上商品架,更重要的是,讓「地方誌」成為被讀者認識的新雜誌類別。
隨著印刷門檻的下降及軟體技術的發展,即使是學生團隊,也有可能出版媲美過往印刷水準的刊物,小型雜誌出版成為幾乎任何團隊都能負擔得起的選項。也因此,台灣當代地方誌的背景相當多元,有學生刊物擴及地方主題的書寫(如《逐步東行》),有街區組織為籌辦活動經費與經營商圈發行(如《正興聞》),當然也有社區協會或文史工作室發起的刊物(如《淡淡》、《我村》)或自費出版的獨立雜誌(如《大雄誌》)。

商業模式何處尋?地方誌的永續經營困境
地方刊物何時出現商業模式的問題意識?每年幾乎都有為數眾多的地方刊物創刊,能持續發刊的數量卻相當有限。這說明了地方誌的永續經營不只是出版者個人才華的問題,而有其出版形式本身蘊含的難題。
一般雜誌的主要營收來源包含三種:訂戶、零售和廣告。強調「地方性」與「地方故事」主題的地方誌,放在廣大的出版市場中,首先要面對零售上的侷限:全國各地的讀者,為什麼要閱讀一份只介紹一地的雜誌呢?當然,始終有關注各地議題與獨立雜誌出版的讀者願意購買地方誌,然而,這樣的客群規模遠遠不及定位為生活風格或時尚、旅遊等一般主題的雜誌。
在廣告方面,地方誌客群的侷限與較少的發行數量,直接影響廣告主投放的意願。實體媒介廣告預算的普遍下滑,則讓在地店家寧願花錢下臉書廣告,而對雜誌廣告較為遲疑。一般的地方誌團隊,未必能有行銷業務的編制,更進一步導致地方誌在廣告收入方面推行的困難。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