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紙本刊物強勢回歸?台灣地方誌的現況與挑戰

紙本刊物強勢回歸?台灣地方誌的現況與挑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方誌為何在近年興起?它跟社區報有什麼差別?地方誌是出版產業的一環嗎?它能靠什麼商業模式養活工作者?實體刊物在網路時代下還有生存的空間嗎?新竹的《貢丸湯》雜誌主編將在本文一一討論。

文:謝爾庭(《貢丸湯》雜誌主編)

近幾年,台灣的地方誌等獨立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地方誌固然報導了許多在地的美好事物,然而很少人討論這項出版形式如何成為現今這般模樣,又面臨什麼現實面的挑戰?見域工作室從2015年開始發行《貢丸湯》雜誌,希望創造專屬新竹的城市指南。而作為《貢丸湯》雜誌的主編,希望能從自身的角度提供一些觀察。

社區報與地方認同的凝聚

討論「地方誌」時,首先我們容易與「地方志」混淆。「地方志」或「方志」在中國歷史脈絡中由來已久,內容可能是綜合性的記載某個時空下社會的各方面,也可能單一性的記載一地的產業、文化、風土水文等等。這些內容通常是為了統治者的治理所需,新上任的地方官,只要查閱過去留下的地方志和相關紀錄,往往能快速了解一地的現況。比起「雜誌」這個現代的概念,地方志更接近於「檔案」和「紀錄」。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各類市志、縣志如今也確實是作為歷史檔案般的存在。

當然,如果現在問起台灣讀者什麼是地方誌?常被聯想到的,不是那麼久遠的歷史名詞,而是「社區報」台灣的社區報由來已久,甚至在報禁解除前,就已出現。先行者諸如1973年的《柵美報導》、1974年的《今日美濃》等等。報禁解除後,政府有意識地積極輔導,視之為地方發展的治理工具,則促成了各地「週刊」和「報導」等社區報紙的出現。(曾純純,2005)

而台灣社區報真正的蓬勃發展,與1994年左右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有關。當時在資源的投注下,各地文史工作者和社區營造人士,紛紛於各地創辦社區報,期望凝聚社區意識。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時間點,是九二一大地震與八八水災等天災事件中,社區報如何幫助重建社區,並讓居民參與其中。(陳怡君,2000)

總體而言,台灣的社區報始終蘊含了行動面向:報紙或雜誌是凝聚地方認同,推動在地議題的工具,這樣的精神影響了後續的地方刊物。以新竹為例,1991年一群新竹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與教授創辦了《新竹風》雜誌,期望成為討論新竹公共事務的地方刊物。《新竹風》的封面故事曾討論新竹房價、孩童教育、環境污染等等問題,這樣的定位也與當時各種政論性文化刊物的出現熱潮,相互呼應。

社區報或地方刊物為在地發聲,經營文化認同的理念,如今看來與地方誌出版相連結,但它們並非出版形式上的傳承(過去的社區報大多頁數偏少,相較之下當代的地方誌不論在篇幅或美術水準上都有長足發展),而是到現在,許多從事地方誌書寫的團隊,所做的其他事仍脫離不了地方經營等工作。只不過,不同時代的地方工作者,同樣找回了出版這個古老的媒介。

未命名
Photo Credit: 截圖自「文化部 台灣社區通」

地方誌大爆發?

當前世代的地方誌風潮從何而來,眾說紛紜。有一說是2015年左右,許多雜誌出版者透過募資平台或文化部青年村落行動計畫等補助,獲得出版資源,包含《貢丸湯》雜誌在內,《952》、《雞籠霧雨》等刊物最初都曾獲得文化部補助,然而也有許多自費出版的地方誌。有另一說則是地方報紙地方版的退守,促使了地方誌的大量出現。近幾年「青年返鄉」或「地方創生」等概念風行之時,地方誌也常被視為其產物。然而,大家幾乎都同意,有一種當代形式的地方刊物正在出現。這類刊物大多團隊編制小,發行量不高,並且大多強調某種地方精神。

2015年年末,博客來邀請包含《貢丸湯》雜誌在內的台灣多本地方誌參與一項商品策展,這項策展成為《貢丸湯》雜誌上架至主流通路的契機。在那之後,博客來平台的「台灣地方誌」專區也持續販售台灣各地印量不一的地方誌;實體通路方面,誠品書店也曾策劃過類似的地方誌特展。主流通路的關注,除了反映雜誌客群近年來的分眾化,使得地方誌作為小量的類型雜誌,能進攻上商品架,更重要的是,讓「地方誌」成為被讀者認識的新雜誌類別。

隨著印刷門檻的下降及軟體技術的發展,即使是學生團隊,也有可能出版媲美過往印刷水準的刊物,小型雜誌出版成為幾乎任何團隊都能負擔得起的選項。也因此,台灣當代地方誌的背景相當多元,有學生刊物擴及地方主題的書寫(如《逐步東行》),有街區組織為籌辦活動經費與經營商圈發行(如《正興聞》),當然也有社區協會或文史工作室發起的刊物(如《淡淡》、《我村》)或自費出版的獨立雜誌(如《大雄誌》)。

未命名
Photo Credit: 截圖自「博客來 台灣地方誌」

商業模式何處尋?地方誌的永續經營困境

地方刊物何時出現商業模式的問題意識?每年幾乎都有為數眾多的地方刊物創刊,能持續發刊的數量卻相當有限。這說明了地方誌的永續經營不只是出版者個人才華的問題,而有其出版形式本身蘊含的難題。

一般雜誌的主要營收來源包含三種:訂戶、零售和廣告。強調「地方性」與「地方故事」主題的地方誌,放在廣大的出版市場中,首先要面對零售上的侷限:全國各地的讀者,為什麼要閱讀一份只介紹一地的雜誌呢?當然,始終有關注各地議題與獨立雜誌出版的讀者願意購買地方誌,然而,這樣的客群規模遠遠不及定位為生活風格或時尚、旅遊等一般主題的雜誌。

在廣告方面,地方誌客群的侷限與較少的發行數量,直接影響廣告主投放的意願。實體媒介廣告預算的普遍下滑,則讓在地店家寧願花錢下臉書廣告,而對雜誌廣告較為遲疑。一般的地方誌團隊,未必能有行銷業務的編制,更進一步導致地方誌在廣告收入方面推行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