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夢到媽祖?——中華文化裡那些被託夢的偉人們

我夢到媽祖?——中華文化裡那些被託夢的偉人們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像之前的什麼鳳凰展翅,巨龍紅光,真不知道該讚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傳統,還是感慨這神秘主義的幽靈始終揮之不去。不過也就是這些故今的新聞舊聞,讓我們體會到自己離那麼蒙昧的時代,其實一點也不遠。

文:祁立峰

這兩天大家嚇到傻眼貓咪的新聞莫過於郭董說媽祖託夢,要他一定得出來參選總統。幾年前才有淡水阿嬤苦勸朱朱倫的新聞,現在咱們郭董亞古獸超進化,將大華國帶回到了君權神授的優良悠久的文化傳統,真是讓鄉民們好不感動。

但言歸正傳,大家知道這種天降讖緯,符應受命,最後不得不黃袍加身的傳說,自古就履見不鮮,而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西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東漢光武帝劉秀根據讖書「金卯修德為天子」的故事。漢高祖的故事根據《後漢書》引〈論都賦〉:「大漢開基,高祖有勳,斬白蛇,屯黑雲」,而賦下注曰,「高祖斬大蛇,有一老嫗夜哭,曰:『吾子,白帝子,今赤帝子斬之。』故曰白蛇」。雖然不是說夢到的,但基本上也是有一個阿嬤跑出來哭哭,說你現在已經把白帝斬了,然後牠也死掉惹,所以只能由你來當總統了。

這一類神話讖緯之說,在民智已開的現代,固然不可盡信(?),但在那個氣化宇宙論的時代,反正大家都信了,然後我就也信了。根據存三統赤白黑的那一套終始說,從此託夢通常跟繼承道統有關,所以只能郭董真的hen棒棒。

還記得我這專欄第一次介紹《文心雕龍》的這篇裡頭,劉勰就提到當年孔子夢到周公,決定刪定禮樂述作春秋,而自己夢到孔子因而立志要繼承道統。從科學層面來說(世堅表示:我是科學家),日有思夜有夢,一直糾結要不要選總統,到了晚上來個「我夢到」好像也不意外。但古典時代可是真正相信夢會影響到現實,最典型的就之前引用過得《西遊記》第十回:〈老龍王拙計犯天條,魏丞相遺書託冥吏〉。

這故事大意是說呢,有個神算先生在長安擺攤算命測字,龍王微服出巡化身白衣書生,想去給人家踢館賭隔天的降雨量,未料玉帝降旨,降雨量比新聞龍捲風的立綱預報得還準,說五百毫升就五百毫升(記者:「五百毫升有多少?就是這一個水桶的水量」)(潑出去):

旨意上時辰、數目,與那先生判斷者毫髮不差。諕得那龍王魂飛魄散。少頃甦醒,對眾水族曰:「塵世上有此靈人,真個是能通天地理,卻不輸與他啊!」鰣軍師奏云:「大王放心。要贏他有何難處?臣有小計,管教滅那廝的口嘴。」龍王問計,軍師道:「行雨差了時辰,少些點數,就是那廝斷卦不準,怕不贏他?那時捽碎招牌,趕他跑路,果何難也?」龍王依他所奏,果不擔憂。至次日,點札風伯、雷公、雲童、電母,直至長安城九霄空上。他挨到那巳時方布雲,午時發雷,未時落雨,申時雨止,卻只得三尺零四十點。改了他一個時辰,剋了他三寸八點。(《西遊記》)

龍王覺得氣噗噗不服氣,畢竟降雨這事是他在管,於是故意改了時辰減了雨量,雖然只差一點點,但這就是犯了天條要被殺頭的罪。此時這位涇河龍王這才想到要託夢給唐朝郭董a.k.a.唐太宗:

這涇河龍王也不回水府,只在空中。等到子時前後,收了雲頭,斂了霧角,徑來皇宮門首。此時唐王正夢出宮門之外,步月花陰。忽然龍王變作人相,上前跪拜,口叫:「陛下,救我,救我。」太宗云:「你是何人?朕當救你。」龍王云:「陛下是真龍,臣是業龍。臣因犯了天條,該陛下賢臣人曹官魏徵處斬,故來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太宗曰:「既是魏徵處斬,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龍王歡喜,叩謝而去。(《西遊記》)

畢竟只是作夢夢到的,唐太宗話說得也很滿,龍宮安全,龍王有錢,就是這麼簡單。接著唐太宗把魏徵找來下棋,想脫絆住他讓他沒法被天庭召喚去監斬。沒想到魏徵也作了一個夢,在夢裡就把龍王斬惹:

魏徵轉身叩頭道:「是臣才一夢斬的。」唐王聞言,大驚道:「賢卿盹睡之時,又不曾見動身動手,又無刀劍,如何卻斬此龍?」魏徵奏道:「主公,臣的身在君前,夢離陛下。身在君前對殘局,合眼朦朧;夢離陛下乘瑞雲,出神抖擻。那條龍在剮龍臺上,被天兵將綁縛其中。是臣道:『你犯天條,合當死罪。我奉天命,斬汝殘生』。」(《西遊記》)

好窩,只能說就是好幾位擅長作夢的朋友啊。其實古代本來就有夢即離魂之說,所謂夢魂不到關山難,因此夢會影響現實,而神靈託夢以繼大統的故事,其實都是這麼來的。從此之後,唐太宗每晚遭到龍王在夢裡索命怕到吃手手,於是找了秦叔寶、尉遲恭兩員大將夜夜守衛寢宮,而這也就是如今我們過年貼的門神之由來。當然這故事其實只是老梗,但我覺得荒謬的是這種託夢言志,神鬼祥瑞之說,似乎從來沒有斷絕。像之前的什麼鳳凰展翅,巨龍紅光,真不知道該讚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傳統,還是感慨這神秘主義的幽靈始終揮之不去。不過也就是這些故今的新聞舊聞,讓我們體會到自己離那麼蒙昧的時代,其實一點也不遠。

本文經作者Readmoo閱讀最前線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