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伊莉莎白女王》:戴安娜死後,伊莉莎白二世以「一位祖母」的身份發表談話

《伊莉莎白女王》:戴安娜死後,伊莉莎白二世以「一位祖母」的身份發表談話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莉莎白二世正在準備一篇群眾期待已久的談話——自她登基以來,這是她第二次做這類特別的電視談話(第一次是在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前夕)。

文:莎莉.貝德爾.史密斯(Sally Bedell Smith)

週日忙了一整天,直到深夜,白金漢宮的廷臣才草擬出黛安娜(港譯:戴安娜)的喪禮計畫。喪禮將在下週六舉行,融合傳統和現代元素:黛安娜的靈柩將由馬拉的砲車運送(主要考量點在於,若放在靈車裡,民眾不易瞻仰),威爾斯衛隊的十二名士兵將做其護柩者,後面將跟著五百名與黛安娜的慈善事業相關人員,而不是她厭惡的標準軍隊仗儀隊。「我們選的人都是她慈善事業的受益人,而不是主席和受託人,」大衛.艾爾利說,「安排平常不會受邀至西敏寺的各種民眾,也就是和黛安娜有所接觸的人,前來觀禮是此舉的重要意義。」黛安娜的遺體不會放在西敏廳以供弔唁,而是會在喪禮前放在皇家禮拜堂裡的靈柩台上供家人私下懷念。廷臣將在肯辛頓宮和聖詹姆斯宮放置弔唁簿供大眾簽名致哀。

艾爾利在星期一一早就打電話給在巴爾莫勒爾堡的詹林,告知計畫大綱。九點,女王批准。「女王很開心他們能想到安排慈善相關人員這點,」馬爾肯.羅斯說。王宮宣布,這將是「為一位獨特的人舉辦的獨特喪禮。」

宮務大臣監督與各有關部門的一系列會議,包括警方、軍隊,以及艾爾利特別邀請來的專業人士,後者是布萊爾的手下。他們討論後達成現在媒體稱之為「國民葬禮」的細節,包括非傳統的某些安排,比如艾爾頓.強將在儀式中獨唱,布萊爾首相將朗讀聖經,並刪除掉號兵鼓手吹號奏鼓的傳統作法。星期二下午,他們將所有細目寫下,送至巴爾莫勒爾堡供女王「全盤瞭解。」她再次在沒有多做討論的情況下,迅速批准他們的提案。「她非常擅長處理文件,尤其是複雜又冗長的檔案,」馬爾肯.羅斯表示,「她會速讀,讀文件速度超快。」

與民眾一般迷思相反的是,廷臣並非總是頑固守舊,女王的手下在那週展現無限靈活度和其別出心裁處。宮務大臣艾爾利在十幾年前就是推動白金漢宮現代化運行的推手。東尼.布萊爾曾表示,羅伯特.費洛斯則在此事上展現驚人的「聰慧精明。」布萊爾還回憶說,副私人秘書羅賓.詹林「完全掌握事態走向。」甚至連一向反對君主制的首相媒體發言人阿拉斯泰爾.坎貝爾(Alastair Campbell)都稱讚廷臣們「鼓勵創造性思考,甚至願意冒險。」女王非常信任他們,並在他們提出建議時馬上首肯,如喪禮路線加倍以使民眾得以瞻仰,並在海德公園放置巨型螢幕轉播喪禮等。

但女王若認為媒體和公眾提出不合理要求,深深違背王室牢不可破的傳統,或抵觸想私下處理此樁悲劇的意願的話,她也絕不妥協。到星期二,黛安娜之死明顯觸動前所未有的大眾哀慟,大批弔唁群眾湧進倫敦,據估計「每小時高達六千人。」他們在白金漢宮和肯辛頓宮的欄杆前放置鮮花、填充玩具、標語、氣球、弔唁信和其他悼念物品。民眾在公園裡露營,彼此擁抱痛哭,彷彿失去親人或密友。到星期三晚上,已經大約有七十五萬人站著排隊簽弔唁簿,其中有些人還排隊超過十個小時之久。兩天內,弔唁簿從四本迅速增至三十四本。黛安娜一向「真情流露」的表現——就像她在《廣角鏡》訪談中說的,「來自內心深處,而非思考過的展示」——似乎促使民眾拋開他們在喬治六世和溫斯頓.邱吉爾過世時所謹守的克制和壓抑。

群眾的憤怒最初是衝著小報媒體,黛安娜的弟弟,史賓塞伯爵查爾斯在他姐姐死後數小時所說的話——「我早就認為媒體總有一天會害死她」——更是火上添油。星期天在肯辛頓宮外,弔唁者對一群記者咆哮,「你們現在稱心如意了吧?」但到了星期三左右,群眾的憤怒轉向了伊莉莎白二世,他們認為她躲在高地,不願和她在倫敦的子民共同承擔椎心之痛。《獨立報》在星期三發表一篇批評社論,「倘若王室願意和民眾一起啜泣就好了。」伊莉莎白二世的一位高級顧問說,「媒體這是在將自己的過錯轉嫁到別人身上,找代罪羔羊。」布萊爾說,「他們需要將沸騰情緒轉到別的目標上。平心而論,他們也是在幫助公眾宣洩內心的真實情感。」媒體把白金漢宮的空旗桿詮釋為女王的冷漠象徵,並要求降半旗以對黛安娜致敬。

但根據數百年來的傳統,王宮會升起的旗幟只能是君王的皇家旗,而且只能在君王於宮內時才能升起。王宮從不降半旗,因為國王一旦死後,繼承人會馬上繼位,這是英國君王制度百年不墜的傳承。但群眾沒有耐心對此做理性思辯,而他們高漲的情緒瀕臨動亂邊緣。宮務大臣曾到白金漢宮外轉了幾圈,他說,「我對民眾的靜默非常憂心。」

星期三,女王在倫敦的顧問們建議她拋開傳統,允許英國國旗在白金漢宮降半旗,但她不肯讓步,菲利普也與女王抱著相同態度。王宮審計官馬爾肯.羅斯說,「羅賓不得不向女王描述倫敦的氛圍。想說服她簡直難如登天,因為她堅決反對。羅賓還打比喻說,女王的話語就像直接在他臉上抓出血痕,他簡直是滿臉鮮血。他得一次次地回頭勸她。」

當天稍晚,一位王宮發言人試圖化解逐日增加的壓力,公布說,「所有王室家人……從公眾的巨大支持中得到力量,感謝公眾願意分享他們的極度失落感和哀傷。」東尼.布萊爾也公開為女王緩頰,他後來說,儘管他知道,「我說的那些話只會適得其反。」布萊爾不願親自和伊莉莎白二世正面交鋒,但又想「盡可能直截了當地提供非常坦率的建議」,於是只好打電話向查爾斯求助,後者承諾他會和母親談談。查爾斯告訴布萊爾,他也同意女王不能「再躲下去」,需要「返回倫敦面對大眾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