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演員變總統,我的烏克蘭「覺青」室友這麼說

喜劇演員變總統,我的烏克蘭「覺青」室友這麼說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的烏克蘭選舉,「喜劇演員」取代了「巧克力大亨」成為新任總統,但在俄羅斯的武嚇和假新聞夾擊下,五年前走上街頭的「烏克蘭太陽花世代」又看見了什麼希望?

我在英國的時候,有個室友來自烏克蘭的基輔,當時正是2014年烏克蘭反俄運動的尖峰之時,我們每天在3000公里外的格拉斯哥(Glasgow)看著螢幕裡她家鄉的人舉著「Euromaidan」旗幟,在首都市中心大廣場圓環燃燒著的輪胎焰火中,對鎮暴警察向當時勾結俄國的前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展現民主的怒火。

畢業後,我的室友接連任職烏克蘭的國營電視台和VOGUE等媒體,也是當地非營利反假新聞/不實訊息(misinformation)計畫Stopfake.org的一員。五年後,當時民意簇擁下風光接任的親歐派總統波洛申科(Petro Poroshenko)也遭遇選舉的失利,敗給「喜劇演員」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讓全世界大為震驚。

而這位烏克蘭「太陽花世代」的「進步力量」,又是怎麼看這場選舉的呢?

新上台的總統,會不會改變烏克蘭親俄的政策立場?

外界普遍對這位「喜劇演員」最大的擔心,就是他無力和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談判,確實,就連烏克蘭人也普遍覺得他確實沒那能耐,特別是這位新任總統在選舉期間就表態上台後要和俄羅斯談「和平協議」,但許多人都擔心這樣的協議反而會損害到烏克蘭的利益(對台灣人而言,好像很似曾相識)。

話雖如此,這個疑慮的根源,是至今沒有人知道澤連斯基的執政團隊組成為何,如果能夠納入一些相關的專家,或許可以稍微扭轉這樣的局面。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人擔心新總統上台之後,烏克蘭對俄立場可能發生轉變,因為前總統波洛申科時期,一切皆奉行都是烏克蘭至上的反共反俄,對此比較可幸的,就是澤連斯基在競選期間有明確表態會續維持「申請入歐盟」的烏克蘭現有政策,但是不是真能扛住東邊的鐵腕壓力,打入西邊的政治結構,還得需要時間來證明。

烏克蘭的「白色力量」,真的那麼白嗎?

其實,如果要以最嚴格的標準檢視,原本就以影劇在烏克蘭全國知名的澤連斯基,其實也不算是橫空出世的「素人」,而且他社群平台上累積的大量年輕追蹤者,反而是他競選期間的一大資產。

無獨有偶,前任總統波洛申科從政前,也以握有巧克力品牌羅申(Roshen)成為烏克蘭的五大富豪之一,而「喜劇演員」背後也有烏克蘭的商業鉅子大老闆(她特別用了「oligarch」這個字,特指在蘇聯解體後靠著產業私有化而迅速致富的商人)當金主,這波「白色力量」的逆襲,或許沒有外界所想的那麼「白」。

RTSMMK6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本次敗下陣的烏克蘭前總統波洛申科(著紫色領帶者)

然而,就和所有靠「人民力量」推上位的政治素人一般,雖然澤連斯基在今天有超過七成的民意支持度,但他目前沒有明確的團隊,也沒有明確的政策訴求(他的選舉主軸基本上是「聽民意」和「反貪腐」),每個人投他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所以未來每邁一步,都很可能會流失現有的支持者。

回過頭來說,總統的所作所為,烏克蘭國會是可以監督的,因此在他們今年10月將舉行的國會大選之後,誰能拿下多數(現在看起來沒有行政班底的澤連斯基應該無力拿下國會)對國家方向的影響或許更大,也會是接下來觀察的重點指標。

俄羅斯的「假新聞」有影響這次大選嗎?

如果單從選舉本身來看,過往兩週流竄假訊息數量其實相對不多,就算有,也多半是關於選舉不公、現任總統插手選務、有人說自己的選票被別人投去、坦克會開到街上看人民投票等等的流言耳語,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次的選舉流程並沒有太多瑕疵,也讓相關的謠言自被擊破。

話雖如此,過往五年來自俄羅斯的假新聞和假訊息,卻是前任總統波洛申科敗選的一大關鍵原因。

因為在烏克蘭的反俄運動之後,來自各方的假訊息不斷將貪腐、醜聞、行政失敗等等的形象與政府扣連,在網路的同溫層之內營造出了「烏克蘭越來越爛」的形象,即使從經濟成長指標和國際透明組織的貪腐指數來看,烏克蘭都是逐年進步,但這些誤導訊息議題帶起的相關議題,卻成為這次擊潰波洛申科的關鍵(台灣人再次覺得似曾相識)。

RTR3YVRL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稱為「Azov」的烏克蘭防衛軍團成員,在前往東部「淪陷區」作戰之前與親友告別

雖然有著內憂外患以及選後新官上任的不確定因素,整體而言烏克蘭人對這次的選舉還是十分滿意——畢竟這就是實現民主的過程,也因為民主得來不易,他們更感到珍惜。

選舉過程中,兩個候選人雖然多有唇槍舌戰,但對選民而言多當成作秀來看,「波派」和「澤派」的支持者其實相處平和,畢竟五年前的烏克蘭人,都很擔心那是自己最後一次投票,五年後的今天他們戒慎恐懼但信心仍在,也期待變得更好的下個五年。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