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任務》:三十億英里的旅程,新視野號終於替人類看見了冥王星

《冥王星任務》:三十億英里的旅程,新視野號終於替人類看見了冥王星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若是把我們現在知道的冥王星真貌,拿去跟飛掠任務之前的示意圖對照,你會發現沒有一張作品的美能稍微沾到實物的邊。按照傑夫的說法,這再次證明了「人類的想像力,永遠無法與大自然在美感上匹敵。」

幾分鐘後,艾莉絲、艾倫與所有人連袂走出了任務指揮中心,穿過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園區,朝著柯薩科夫中心前進。沿路艾倫發著推特說:「我是不知道大家怎麼樣啦,但我今天過得挺好的。#PlutoFlyby。」

晚間九點二十分左右,他們來到了柯薩科夫中心。主持人請在場觀眾一起歡迎新視野號團隊,這時所有人便轉頭望向禮堂的最上層。大家伸長了脖子,爭相想要看個清楚。而他們首先看到進場的是艾倫,後頭跟著的是航太總署署長與航太總署的科學任務長官約翰・格朗斯菲爾德,再來依序是葛倫・方騰與一長串多達數十人的任務指揮中心人員、工程團隊、科學團隊,每一位都身穿新視野號的短T,一路縱隊來到了禮堂前方。

隨著團隊成員沿通道向下魚貫入場,他們一路上與觀眾們擊掌,最後則是有艾倫、艾莉絲與葛倫聚集在禮堂最前面迎接大家。現場觀眾再次以起立鼓掌、向團隊致敬,歷時整整三分鐘:這三分鐘裡,他們儼然是太空界的搖滾巨星。

在講台上,航太總署署長查理・波登宣布:「太陽系的所有行星,我們都蒐集到了!」全體觀眾對這一豪語報以「冥王星的致敬」:千百名太空迷在空中舉起了九隻手指。

在此同時,三十億英里外,新視野號正離冥王星而去,但重要的資料依舊在持續蒐集中。飛行器紀錄器,如今身懷許許多多人用血汗換來的珍貴回報——這箱科學的寶藏,將徹底改寫我們對冥王星、冥衛與古柏帶裡所有小型行星的認知。

相關書摘 ▶《冥王星任務》:冥王星被逐出「行星」之列,竟是天文學者的荒謬敵意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繼阿波羅號與航海家號後,二十一世紀人類再度探索未知星球的傳奇故事)》,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艾倫・史登(Alan Stern)、大衛・葛林史彭(David Grinspoon)
譯者:鄭煥昇
審定:曾耀寰

人類登陸過月球、開發過火星,還探索過天王星、海王星……
等等,那冥王星呢?

二○一五年美國國慶日,航太總署(NASA)負責冥王星計畫的任務主持人艾倫・史登,手機響了起來:「我們跟太空船失聯了!」整整九年未曾斷過聯繫的太空船新視野號,卻在終於要飛掠冥王星的前十天與NASA失聯,這代表長達十四年的計畫可能付諸流水,而超過兩千五百位同仁的心血也將白費……

熟悉太空天文計畫的人,可能對於火星探測車的進展最為了解;但冥王星任務卻是NASA有史以來最完美又最省錢的計畫,在預算僅四億元的要求下,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突破瓶頸:在地球跟冥王星對齊的那一年,NASA先將飛行器拋向木星,再用木星把飛行器加速拋向冥王星,十年內就可抵達目的地。

新視野號的成功,標誌著人類終於在二十一世紀再度探索未知星球。本書正是冥王星探測任務最權威的紀錄,無論是太空學者的熱忱、爭取計畫經費的艱困,甚至是NASA內部的權力角逐,在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與科學作家大衛・葛林史彭的筆下,這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將一一呈現。

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
Photo Credit:時報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