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任務》書評:太空探險不是純科學問題,而是涉及資源分配的政治問題

《冥王星任務》書評:太空探險不是純科學問題,而是涉及資源分配的政治問題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視野號的團隊僅僅花了四億美元,就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覺得四億美元(折合台幣約120億元)很多,對不對?抱歉,在美國小布希政府出兵伊拉克的那幾年,一天的軍費平均七億美元(折合台幣約210億元),冥王星任務簡直就是便宜到起笑。

艾倫憑著滿腔熱血,逐步說服頂尖人才加入,組織了「地下活動」。後來探索冥王星的重要性被認可後,領導了一群科學家和工程師,不畏笑話和風雨,提出了有限預算內可行的計畫,在各方人馬明爭暗鬥下,領導西南研究院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和科羅拉多大學、加州大學、噴射推進實驗室(JPL)、洛克希德・馬丁等組成的另一個強大團隊競爭,2001年底爭取到了NASA支持這個冥王星任務的執行,迄今耗時近三十年在這個大型計畫上。

新視野號的冥王星任務要和時間賽跑,非常刺激。他們必須要趕在2006年發射新視野號,否則一旦錯過,就要等上十年也就罷了,屆時因為離太陽太遠,冥王星的大氣層就會凍彊了,就失去研究大氣層氣體的機會,而且還雪上加霜地拍不到地表的照片;另外,因地面強風和APL的控制中心突然停電的原因,兩度推遲昇空,也超刺激的。一旦錯過了2006年1月11日至2月14日之間這段「發射窗口」,那麼就無法得到木星的重力輔助,或者等到2007年2月2日至15日發射,就會晚個三四年才能飛掠冥王星;2015年美國國慶日,艾倫接到電話告知新視野號失聯的消息而要召回團隊通宵加班處理,以免幾千人長達十幾年的心血結晶付諸流水。

新視野號在2007年2月28日最接近木星時得到木星的重力助推,並且順便對木星及其衛星作了大量觀測。新視野號於2015年7月14日從不到一萬公里的距離飛越冥王星,成為首個成功飛掠冥王星系統的人造飛行物。任務中,新視野號向地球發送了大量的冥王星及其矮行星系統的照片。

新視野號不僅拍攝到清晰的影像,新視野號的測量結果,冥王星的直徑比太陽系中另一顆矮行星鬩神星(Eris)要大,所以確認了冥王星到目前為止,仍是海王星以外的已知天體中最大的天體。

新視野號還發現冥王星具有活躍地質活動,冥王星地表覆蓋冰凍住的氮冰甲烷和一氧化碳,而且可能存在著地下海洋。冥王星表面的氮氣和甲烷等氣體,在紫外線的作用下,分解成乙烯、乙炔等碳氫化合物和碳氫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降落在冰冷的大氣層中,凝結成冰顆粒,會形成了輕煙裊裊的薄霧層。

在《冥王星任務》原文版於2018年5月出版後,新視野號並未退休,仍然在古柏帶執行各種任務。古柏帶裡面有許多彗星、小行星、矮行星以及冰凍物質。今(2019)年元旦,新視野號飛越了一個暱稱為「終極遠境」(Ultima Thule)的太陽系邊緣天體。「終極遠境」位於太陽系邊緣,距離地球65億公里。「終極遠境」寬約三十公里,新視野號在其表面3500公里的高度飛掠過。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對太陽系天體探測距離最遠的一次,無線訊號需要6小時8分鐘才能傳回地球。

在《冥王星任務》中,我們可以見識到不屈不撓地實現夢想的力量有多了不起。身為科學工作者,小弟雖然只能算初出茅廬,就見識過很多很多對科學家熱情的打擊,包括被質疑沒應用價值、被吐槽大眾無法理解、被朝令夕改的政策惡搞等等,有時候也很難不自我懷疑一下,做科學教育是不是害人不淺的黑心事業,要不是有像《冥王星任務》這類作品時刻提醒我們,天亮前的黎明是最黑暗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刻苦鍥而不捨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冥王星任務》本身提供的科學知識就是道盛宴,扣人心弦的故事也令人欲罷不能。對大型科學研究感興趣並且夢想投身其中的朋友,《冥王星任務》肯定是本必讀科普書;對懷著夢想在前進的道路中感到挫折和迷惘的朋友,《冥王星任務》也會是一帖充滿正能量的良藥!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