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喜歡這樣看書》:深度閱讀分為三個步驟——「練兵場」

《大腦喜歡這樣看書》:深度閱讀分為三個步驟——「練兵場」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深度閱讀的三個步驟「練兵場」,即尋找聯繫、探索背後的底層規律、多場景的應用。記住這三點之後,我們來舉一個綜合的例子,看看如何應用好這三個步驟,從而進行深度閱讀,理解某個概念。

文:彭小六

深度閱讀的三個步驟

深度閱讀分為三個步驟——「練兵場」。「練」指的是尋找聯繫,「兵」指的是發現冰山,「場」指的是多場景練習應用。尋找聯繫、探索冰山、多場景應用——「練兵場」,把步驟口訣化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記憶,與之前的「因概少切複」的概念類似,都是很簡單有效的概念。

圖1
Photo Credit: 高寶出版

尋找聯繫

尋找聯繫的意思是當看到某句話或者某個概念的時候,要下意識地嘗試分析該內容是否能夠透過其他的現象解釋。

例如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故事,回憶一下自己的經歷,甚至可以打個比方。尋找聯繫分為如下幾種:第一是經驗聯繫。經驗聯繫的代表就是之前用過的「拆書幫」RIA 便籤讀書法。RIA 便籤讀書法是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裡提到過的經典方法,就是閱讀時產生一個經驗性的聯繫——當我們看到某段話的時候,立刻想到這個內容我們之前是不是遇到過。

我們只會對那些我們知道的內容感興趣,前文講到雞尾酒效應、大腦的原理時也說過這一點,大腦會注意熟悉的場景、熟悉的內容。閱讀其實也是這樣,如果發現某個片段好像遇到過,就要進行相應的聯繫,把當下碰到的內容與過去的經驗連接起來。

舉一個「李叫獸」曾經舉過的例子:人的爬蟲腦控制著欲望,這部分大腦更喜歡視覺化的資訊,而不是抽象的資訊。我們在講大腦時也講過這一點。如果我遇到了某個現象,我會尋找它究竟能被哪些理論解釋,如果找不出五個現象我不會甘休。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深度閱讀需要注意的一點:當看到某些內容,如果有了「咦、嗯、啊」的感受,就試著舉五個例子,來解釋看到的這個內容。

圖2
Photo Credit: 高寶出版

舉個例子:iPod曾經有這樣一個文案,用來形容一個iPod的硬碟容量和體積大小。如果簡單直白地用「小體積大容量的MP3」,就太通俗了,不吸引人。由於人的大腦喜歡視覺化的資訊,蘋果的廣告把「小體積大容量」解釋成了「把一千首歌裝進口袋裡」,這樣解釋一下子就能帶給我們生動的視覺畫面。

有一句俗語:「只要抓住機會,即使能力不高也有可能成功。」這句話很早就在坊間流傳,小米總裁雷軍把這句話換了一種說法,使它更具畫面感:只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這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視覺化表達。

如果誇女生漂亮,不能直接講「妳今天很漂亮」,要把這句話視覺化:妳今天的裙子真的和妳身材很搭、妳今天的穿著顏色很搭⋯⋯這就是視覺化的描述,會讓女生覺得是真摯的誇讚,是真的覺得她很漂亮。

「洋蔥閱讀法」也是如此,例如並沒有說碎片閱讀是到處去抓東西,而快速閱讀就是快速尋找目標,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用了「章魚哥」、「火暴劍士」等擬人化的東西來說明閱讀法的內容。

總結一下,尋找關聯是看到重要概念時讓你覺得很重要,要立刻聯想到哪些現象能夠被該理論解釋,同時至少要找出五個可解釋的例子,才能加深對該理論的印象。然後,要活學活用視覺化的表達,豐富自己的描述方式。

探索「冰山」

有了這些連接之後,第二步是探索「冰山」。很多概念背後,都有龐大的知識體系支撐,好比一棵樹苗,它在地下可能有一個很龐大的根系,樹苗只是露在地面上的一個嫩芽而已。一個概念往往後面可能會有理論、原理等。概念是可以看到的,不能輕易看到的往往是背後的體系知識,而這些知識通常龐大且系統化。

如果想瞭解背後的體系,就要學會追根溯源。前文講到,人的大腦更偏向於視覺化,那麼這個結論是從哪兒得出的?這就需要我們追溯源頭。

圖3
Photo Credit: 高寶出版

舉一個例子,大部分人瞭解「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是透過《刻意練習》之類的書,經過一萬個小時的練習,就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寫文章也是如此,熟能生巧,寫一千篇文章就可以無師自通,很多微信公眾號都在講這個概念。這些概念都來自《刻意練習》。如果再往前追溯,「刻意練習」也只是作者自己的一些簡單解釋。那麼作者的理論基礎來自哪裡?再往上追溯,可以追溯到《刻意練習》這本書。

其實就是逐漸地往上溯源,尋找第一手的知識。第一手的知識往往是體系化的學術知識,透過實驗科學論證過。再舉一個例子。大家都養成過不少習慣,有些是失敗的,有些是成功的。先說失敗的:早睡、早起、閱讀、運動、減肥⋯⋯很多人都敗在了這幾樣看似簡單的事情上。運動跑步這些艱難的習慣難以培養,可能是因為沒有搞清楚習慣這件事情的真正含義。那麼如何才能養成一個習慣?我們可以就從這個問題出發,開始追根溯源。

例如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本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人們養了一隻名叫朱立歐的猴子,把它關在一個實驗室裡,實驗室裡有一塊螢幕。朱立歐每次看到螢幕上有圖形的時候,只要牠一拉桿就會出現果汁。透過這種方式讓朱立歐慢慢發現,只要螢幕上出現圖形的時候,拉下拉桿就可以得到果汁。

朱立歐逐漸養成了一個慣性行為。之後科學家發現,只要螢幕上出現了圖形,就算朱立歐還沒有拉桿,牠的大腦也已經有了興奮的波動,它有了興奮感之後再去拉桿,就可以得到果汁,牠腦的迴路變成了這樣。

牠從剛開始看到提示,拉桿得到果汁,變成了看到提示就立馬會形成喝果汁的渴望,也就是渴望得到報酬的感覺。所以當養成了某個習慣之後,就會形成這樣的腦迴路。而有了這樣的腦迴路,就意味著個體會被習慣牽著走,也就是說,個體的行為和反應會自動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