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女同志現身日」:對抗厭女與恐同的雙重歧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4月26日是「女同志現身日」,以鼓勵女同志出櫃與發聲,勇敢爭取女同志權利,對抗厭女與恐同的雙重歧視。
每年的4月26日是「女同志現身日」(Lesbian Day of Visibility),這個日子起源於2008年的西班牙多元性別運動。宗旨是提升女同志社群的能見度,鼓勵女同志出櫃與發聲,勇敢爭取女同志權利,對抗厭女與恐同的雙重歧視「女同志恐懼症」(lesbophobia,又稱「恐拉」);關注以「扭轉性傾向」名義性侵害女同志的「矯正強暴」(corrective rape),保障女同志不受任何偏見、歧視與暴力。
然而,這樣對女同志社群來說,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日子,卻沉寂了整整九年。直到2017年,歐洲女同志雜誌《DIVA》才發佈影片,用以積極推廣這個日子,女同志現身日也才開始透過社群媒體而廣為人知。
美國猶太女同志作家Cindy Rizzo為此做了深度分析,認為這樣的沉默跟女同志在性少數社群的污名有關,像是古板無趣的憤怒女性形象,也涉及女同志女性主義與酷兒理論之間的張力與論爭。部分排斥雙性戀女性、跨性別與酷兒的基進女性主義者,會藉著這天發表仇恨言論,像是加拿大的基進女性主義網站Feminist Current就藉著2017年的女同志現身日發表攻擊跨性別與酷兒的文章。
綜觀女同志運動歷史,在1960年代,石牆革命掀起了同志運動,當時人們還沒有開始使用所謂的「lesbian」一詞,不分女男同性戀都稱作「gay」,直到1970年代初,才將公元前四世紀女詩人莎芙(Sappho)的出生地-蕾絲芙絲島(Lesbos),變成女同志的專屬名詞lesbian。
當時的女同志們對於男性主導的同志運動相當不滿,也遭到主流女性主義運動的排擠,因此女同志組織「比利蒂斯女兒」(The Daughters of Bilitis)領導人Del Martin聲明與男同志運動分道揚鑣,投入女性主義運動與理論。
至於被全國婦女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NOW)第一屆領導人Betty Friedan稱作會拖累傷害女性主義運動的「薰衣草威脅」(The Lavender Menace)時,也有一群女同志運動者選擇擁抱這個污名。
以此名組成女同志行動小組,在第二次婦女聯合代表大會(Second Congress to Unite Women)上進行抗議行動,並發表《女人認同女人》(The Woman-Identified Woman) 宣言,表示女同志是女性的集體憤怒象徵,是擺脫束縛、推翻父權的自主女性。因此有了女同志女性主義(lesbian feminism)此一重要的女性主義流派。
到了1990年代後,女同志女性主義逐漸被新興且象徵多元包容的酷兒理論(queer theory)所取代。越來越多1990年代後出生的性少數女性偏好自我認同為酷兒(queer)開放且流動的身份,因為女同志(lesbian)被認為是本質且靜態的標籤,甚至被部分年輕女性視作是恐雙恐跨的代名詞,所以不願意或拒絕使用。
確實於早期的女同志女性主義,尤其是基進女同志女性主義、女同志分離主義與政治女同志主義中,不僅有歧視雙性戀女性與跨性別群體的歷史,又過於強調陰性本質主義,或是把女同志視作抵抗異性戀父權的政治選擇,而非女性的一種性意識存有形式。忽視女同志中的多樣性、變異性與流動性,甚至刻意抹除了T/婆文化、女同志陽剛文化、女女SM文化,並且忽視了女女性暴力/親密暴力問題。

直到2015年,以酷兒理論與後殖民女性主義出名的學者Sara Ahmed,提出復興與重新定位女同志女性主義的理念,她將女同志女性主義視作多元交織女性主義(Intersectional feminism)的一種,並且強調與跨性別女性主義的結盟,以及有色人種女同志的重要性。不再將女同志受壓迫單純當成對女性的壓迫,而是強調不同身份女性-女同志受壓迫的獨特處境與經驗。不過Ahmed依舊如女同志女性主義前輩們一樣,主張女同志對於異性戀父權的革命價值,但她也沒有把女同志當成政治選擇,而是描繪女同志生活的政治性。
除了學術圈的Ahmed以外,媒體圈有Buzz Feed的LGBT編輯Shannon Keating,藝文圈有女同志影評人Lena Wilson,以及跨性別女同志網路作家Alyson Escalante等人。她們主張是女同志身分認同是基進的,女女之愛是革命性的,檢視恐雙恐跨等問題不必要放棄女同志女性主義,呼籲重拾女同志身分認同、女同志歷史與女同志女性主義。
因此請讓我們在女同志現身日這一天,為女同志生命喝采、傳承女同志歷史、復興女同志女性主義,並且重視女同志的多樣性、變異性與流動性,向異性戀父權發起革命吧!
參考資料
- Vania Saenz,2017,〈International Day of Lesbian Visibility,Why is it important?〉
- Cindy Rizzo,2017,〈The Dangerous Territory of Lesbian Visibility Day〉
- Stephanie Farnsworth,2016,〈Being a lesbian is not a political choice〉
- Sara Ahmed,2015,〈Living a Lesbian Life〉
- Sara Ahmed,2017,《Living a Feminist Life》Chapter 9
- Shannon Keating,2017,〈Can Lesbian Identity Survive The Gender Revolution?〉
- Lena Wilson,2018,〈Do I Have to Give Up Lesbian History to Participate in Queer Culture?〉
- Alyson Escalante,2018,〈Rethinking Lesbian Feminism〉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