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女同志現身日」:對抗厭女與恐同的雙重歧視

426「女同志現身日」:對抗厭女與恐同的雙重歧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4月26日是「女同志現身日」,以鼓勵女同志出櫃與發聲,勇敢爭取女同志權利,對抗厭女與恐同的雙重歧視。  

每年的4月26日是「女同志現身日」(Lesbian Day of Visibility),這個日子起源於2008年的西班牙多元性別運動。宗旨是提升女同志社群的能見度,鼓勵女同志出櫃與發聲,勇敢爭取女同志權利,對抗厭女與恐同的雙重歧視「女同志恐懼症」(lesbophobia,又稱「恐拉」);關注以「扭轉性傾向」名義性侵害女同志的「矯正強暴」(corrective rape),保障女同志不受任何偏見、歧視與暴力。

然而,這樣對女同志社群來說,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日子,卻沉寂了整整九年。直到2017年,歐洲女同志雜誌《DIVA》才發佈影片,用以積極推廣這個日子,女同志現身日也才開始透過社群媒體而廣為人知。

美國猶太女同志作家Cindy Rizzo為此做了深度分析,認為這樣的沉默跟女同志在性少數社群的污名有關,像是古板無趣的憤怒女性形象,也涉及女同志女性主義與酷兒理論之間的張力與論爭。部分排斥雙性戀女性、跨性別與酷兒的基進女性主義者,會藉著這天發表仇恨言論,像是加拿大的基進女性主義網站Feminist Current就藉著2017年的女同志現身日發表攻擊跨性別與酷兒的文章。

綜觀女同志運動歷史,在1960年代,石牆革命掀起了同志運動,當時人們還沒有開始使用所謂的「lesbian」一詞,不分女男同性戀都稱作「gay」,直到1970年代初,才將公元前四世紀女詩人莎芙(Sappho)的出生地-蕾絲芙絲島(Lesbos),變成女同志的專屬名詞lesbian。

當時的女同志們對於男性主導的同志運動相當不滿,也遭到主流女性主義運動的排擠,因此女同志組織「比利蒂斯女兒」(The Daughters of Bilitis)領導人Del Martin聲明與男同志運動分道揚鑣,投入女性主義運動與理論。

至於被全國婦女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NOW)第一屆領導人Betty Friedan稱作會拖累傷害女性主義運動的「薰衣草威脅」(The Lavender Menace)時,也有一群女同志運動者選擇擁抱這個污名。

以此名組成女同志行動小組,在第二次婦女聯合代表大會(Second Congress to Unite Women)上進行抗議行動,並發表《女人認同女人》(The Woman-Identified Woman) 宣言,表示女同志是女性的集體憤怒象徵,是擺脫束縛、推翻父權的自主女性。因此有了女同志女性主義(lesbian feminism)此一重要的女性主義流派。

到了1990年代後,女同志女性主義逐漸被新興且象徵多元包容的酷兒理論(queer theory)所取代。越來越多1990年代後出生的性少數女性偏好自我認同為酷兒(queer)開放且流動的身份,因為女同志(lesbian)被認為是本質且靜態的標籤,甚至被部分年輕女性視作是恐雙恐跨的代名詞,所以不願意或拒絕使用。

確實於早期的女同志女性主義,尤其是基進女同志女性主義、女同志分離主義與政治女同志主義中,不僅有歧視雙性戀女性與跨性別群體的歷史,又過於強調陰性本質主義,或是把女同志視作抵抗異性戀父權的政治選擇,而非女性的一種性意識存有形式。忽視女同志中的多樣性、變異性與流動性,甚至刻意抹除了T/婆文化、女同志陽剛文化、女女SM文化,並且忽視了女女性暴力/親密暴力問題。

Depositphotos_219660816_l-2015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直到2015年,以酷兒理論與後殖民女性主義出名的學者Sara Ahmed,提出復興與重新定位女同志女性主義的理念,她將女同志女性主義視作多元交織女性主義(Intersectional feminism)的一種,並且強調與跨性別女性主義的結盟,以及有色人種女同志的重要性。不再將女同志受壓迫單純當成對女性的壓迫,而是強調不同身份女性-女同志受壓迫的獨特處境與經驗。不過Ahmed依舊如女同志女性主義前輩們一樣,主張女同志對於異性戀父權的革命價值,但她也沒有把女同志當成政治選擇,而是描繪女同志生活的政治性。

除了學術圈的Ahmed以外,媒體圈有Buzz Feed的LGBT編輯Shannon Keating,藝文圈有女同志影評人Lena Wilson,以及跨性別女同志網路作家Alyson Escalante等人。她們主張是女同志身分認同是基進的,女女之愛是革命性的,檢視恐雙恐跨等問題不必要放棄女同志女性主義,呼籲重拾女同志身分認同、女同志歷史與女同志女性主義。

因此請讓我們在女同志現身日這一天,為女同志生命喝采、傳承女同志歷史、復興女同志女性主義,並且重視女同志的多樣性、變異性與流動性,向異性戀父權發起革命吧!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