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美國:從大量高技術移民到穩定的多樣化交流

來去美國:從大量高技術移民到穩定的多樣化交流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情勢的改善,台灣人高教育人材外移的推力減少。如今,台灣和美國間的人口流動已逐漸進入穩定階段。就如同小琪的故事,對愈多台灣人來說,移民美國不再是事關終生的重大人生決定,而只是諸多生涯可能的選項之一。

文:陳柏甫(NORTH HENNEPIN COMMUNITY COLLEGE, MINNESOTA, USA)

電影《幸福路上》的劇情裡有兩段跟美國相關的故事。女主角小琪在職場浮沉一陣子後,決定聽從在美國留學而後定居的表哥的鼓勵,到美國轉換跑道。在異鄉工作的小琪和美國人結了婚,最終卻因為適應不良,選擇回到台灣。在此同時,小琪還有一位朋友貝蒂跟美國有淵源:貝蒂是台灣人和在台美軍的小孩,貝蒂的爸爸回國後就任貝蒂和其母親獨自在台灣。

如同小琪,許多戰後出生的台灣人都有在美國讀書或工作的經驗,或至少有這樣的親戚朋友。這反映了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的變化。在二戰之後,美國逐漸取代了日本,成為台灣人口外移最主要的去處。這樣的趨勢持續了近半世紀。即使近年有愈多人到中國求學或工作,真正長期定居的人數也未必超過旅美的台灣移民。

台灣人大量移居美國是個有趣的社會科學現象。乍看下,台灣和美國的關係不同於其他主要移民輸出和輸入國的組合。台灣距離美國相對遙遠,既沒有被美國殖民的歷史、官方語言也不曾是英語,更沒有像越南或韓國直接捲入美國對外的戰爭。這不禁讓人想問:是什麼樣的結構歷史促成台灣人大量移民美國?這樣特定的歷史又如何形塑台美間的人口流動呢?

規模可觀、又有突出高社經地位的旅美台灣移民

旅美的台灣移民有兩項顯著特性。跟美國其他移民團體相較,台灣移民的規模可觀,整體社經地位又名列前茅。在規模上,不管根據絕對數量或是比例來算,台灣移民都排在前二十或三十幾名。根據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 的資料,在美國的台灣移民約有三十七萬人,排名第25。排在之前不是鄰近的美洲國家,就是人口遠勝台灣的大國(註一)。如今旅美台灣移民的人數已超過來自日本、烏克蘭、義大利或愛爾蘭等傳統重要的移民輸出國。

若把現今旅美台灣移民數量除以台灣人口總數,得到的比例約是1.59%,雖然只排第35位,但在亞洲國家中,這個比例只低於香港、寮國、南韓、和菲律賓這四者或有被英語系國家殖民的歷史、或是經歷過大規模美軍涉入的戰事。其他比例高於台灣的國家要不是在美洲地區、就通常是人口數少於台灣的國家(註二)。

台灣移民的高社經背景反映在其教育和收入上。以教育程度來說,超過七成的台灣移民有學士以上的學歷,超過全美平均的兩倍。與教育程度偏高的亞洲移民相比,只有印度移民具可媲美台灣移民的教育程度;來自南韓、中國跟日本的移民大概只有五成的比例具有學士學歷(Krogstad& Radford 2018)。而按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結果,台灣移民的教育水準僅次於來自奈及利亞、印度以及伊朗的移民(Portes & Rumbaut 2006)。在收入上,美國台灣裔(包含非移民)的家戶收入位居前幾位。2017年的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顯示美國台灣裔人口的家戶收入中位數為$99,257,高於印度裔之外的所有族裔。全美家戶收入的中位數僅為$60,336。

美國移民政策的改變

到底是怎麼樣的社會結構塑造了旅美台灣移民的規模以及高社經地位呢?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理解美國的政策演變如何創造了台灣移民的可能。美國自十九世紀末起推動了超過半世紀的反亞洲移民政策。這些政策一直到二戰時,美國與中國結盟並反對納粹的種族主義後才逐漸鬆綁。隨後冷戰成形,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難民援助的法案,其中保留了一定簽證名額給受中國內戰影響的難民。在1950和1960年代,這些政策幫助了數萬人從中國或香港輾轉經台灣到美國,也為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台灣人開啟移民美國的制度先例。

今日美國移民政策的架構則奠基於美國國會於1965年通過的Hart-Celler Act。這項法案以各別國家每年兩萬個名額的架構取代先前歧視不同國家的制度,並確立親屬和技術移民為主要移民管道。在1980和1990年代,美國國會進一步把難民庇護和多元簽證(Diversity Visa,以抽籤增加移民數量偏低國家人民的機會)納入其常規移民制度中。

除了移民政策之外,在冷戰初期的太空競賽帶動了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擴張。美國學術和研究機構於1960年代初開始廣招科技人材。台灣在日治時期原本就有可與歐美國家比擬的教育水準以及留學日本的風氣,再加上中國內戰的難民潮帶來大量知識分子家庭。面對美國的人材需求,台灣可觀的教育水準讓其輸出許多留學生,從而開啟了台灣人穩定移民美國的歷史。

美國在台影響

美國在冷戰初期提供在台的中華民國政府多方經濟、軍事和技術上的援助。按世界體系理論,此類政經軍事交流會帶動密切的日常生活連結,促成人際、情感、或技術商業上的關係,從而形塑大規模移民的條件。以南韓為例,幾十年來美國在韓駐軍造就至少數萬起跨國婚姻,成為進一步親屬移民的基礎。此外,各式美國機構在南韓引入多樣美式文化,塑造了對在美國生活的期待。

美軍和美援在台灣持續至1970年代。這段期間自然有台灣人與美軍交往。比較多人的經驗像是《幸福路上》裡貝蒂的媽媽,未能締結姻緣,但也有少數台灣人成婚後移居美國。當然,因為美國介入台灣的規模和時間不及在韓國,婚姻在這段移民史的重要性相對低。對台灣社會而言,美軍和美援更重要的影響是讓台灣人接觸到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生活方式。從美援物資、在台美人的日常用品、到美國書籍、音樂和其他文化產品都給台灣社會新的剌激。此類美國軟實力的展現促成台灣人對美國的嚮往。

高度選擇的台灣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