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都看越南王朝勢力徙遷(下):從黎朝將明軍逐出國境到大航海時代留下的痕跡

從古都看越南王朝勢力徙遷(下):從黎朝將明軍逐出國境到大航海時代留下的痕跡
Photo Credit:法蘭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與中國互動之外,越南也和日本、柬埔寨、泰國甚至台灣等東亞周邊各勢力產生聯結,下回到越南旅遊,不妨一邊蒐集世界文化遺產景點,一邊徜徉在東亞錯綜複雜的歷史中吧!

編按:本文是從越南古都來看越南王朝勢力的興衰與遷徙。上篇請見:從古都看越南王朝勢力徙遷(上):古螺城、華閭古城、昇龍皇城

季孫之憂在蕭牆之內:西都

陳朝末年權臣胡季犁(Hồ Quý Ly)把持朝政,又對抵禦南方占婆入侵有軍功,權傾一時。胡季犁出生地在今日清化省,在陳朝未滅時就已在1397年下令於其根據地內建造城郭,命名為西都(Tây Đô),城牆部分據正史紀載僅花3個月即完工,胡本人在1400年篡位稱帝建立胡朝,起初原本還向中國明朝請求冊封,但越南陳朝遺民逃入中國後請當時明成祖協助扶正,讓陳朝王室後裔能歸國復位,胡季犁知道這個消息後,於1406年派兵在如今中越邊境諒山一地附近突襲明朝軍隊,同時俘虜陳朝王室後裔。

明成祖一怒之下,揮軍進攻胡朝,朝中官員多為陳朝舊部,也不願抵抗,明軍立即在1407年滅胡朝,胡季犁的皇帝生涯不到10年就灰飛煙滅,也讓越南再度進入所謂「第4次北屬時期」。其實「第4次北屬時期」越南在中國的宰制之下也不過20年左右,顯然越南是有實力對抗類似中國這樣強大的敵人,但可惜內部的變亂使得外敵有機可趁。

img_4625
Photo Credit:法蘭克
胡朝西都遺址與鄰近村入融為一體,居民每日都必須經過。

今日來到清化省境內,可以看到城門殘垣和隔壁的村落緊鄰,上學的小朋友或是前往耕地種田的男女老幼,都會騎著腳踏車或機車穿梭城門之間,由於城牆已不存在,西都城座落在廣袤的平原上,回想當年遭明朝軍隊攻克的情景,更增添蕭然氣息。

img_6191
Photo Credit:法蘭克
西都城門遺址附近管理頗為凌亂,也無較清楚的歷史介紹,稍嫌可惜。

雖說明朝軍隊壓境迫使越族王室不得不放棄紅河三角洲地區,不過未來後黎朝的開國皇帝黎利(Lê Lợi)則帶領手下展開反抗。高夏(Christopher Goscha)所著《世界史的失語者》(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中提到:「為反對這種高壓統治,…以黎利為首的一群人於1418年撤入南方、回到他們在今天的清化與義安省境的基地,…。明朝的反應既迅速又兇狠,派出數以萬計裝備精良的軍隊鎮壓反抗軍。但由於反抗軍擄獲明軍的現代化武器,…黎利的軍官把他們原本由社會賤民組成的雜牌軍逐漸轉型為一支越來越強的武力。…在黎利的指揮下,越南人…於1427年將明軍逐出國境。頗具反諷意味的是,明帝國…幫越南人完成一場屬於越南本身的現代化軍事革命,讓越南人用來對抗殖民當局,建立新國家。」

img_4855
Photo Credit:法蘭克
河內市還劍湖心的龜塔,紀念黎利的神劍,也是湖名的由來。

黎利驅逐明軍也有一段和神龜有關的神話:在黎利舉兵抗明之前,曾有神龜贈劍一柄,在黎利成功將明軍擊退並再度定都昇龍城時,黎利來到一個綠湖畔,此時神龜又再度浮出,黎利將神劍還與神龜,神龜便下潛,此後,那片綠湖便稱為「還劍湖」(Hồ Hoàn Kiếm),今日座落河內老街區旁,湖心還建有神龜塔以紀念越南民族對抗北方入侵者的勝利。

img_4860
Photo Credit:法蘭克
還劍湖心的玉山祠內供奉著神龜,2016年還劍湖內最後一隻神龜死亡還成為越南頭條新聞。

從先前提到的安陽王和黎利兩個神話來看,神龜的形象在越人心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還劍湖中也的確曾有烏龜不時浮出水面;一般來說,越南語中稱烏龜的量詞跟一般動物一樣都是用「con」(隻),但如果要稱呼還劍湖中的神龜,必須使用擬人化的「cụ」,「cụ」這個代稱詞也是用來稱「曾祖父」,足見越南人對神龜之崇敬。

img_4868
Photo Credit:法蘭克
黎利祠內遠眺還劍湖的黎利雕像,後世尊稱黎太祖。此尊雕像連河內當地人都很少知道,到還劍湖的遊客可以來此處尋幽訪勝。

無論是靠著神龜還是借助明帝國而進行的軍事現代化,後黎朝以降,越南已經成功鞏固紅河三角洲的勢力範圍,甚至有餘力向南征伐殖民,滅占婆、征高棉。有了站穩在河內的根基,才有後世以順化、會安為權利中心的阮氏王朝。

大航海貿易時代的痕跡:順化皇城

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海洋貿易國家於16世紀初起開始在亞洲建立據點,並試圖與中國和日本展開貿易,當時中國明朝已不再嚴守明初海禁政策,默許葡萄牙人在澳門通商,此貿易政策轉變促使東亞海港城市興起。其中,順化皇城的外港會安也是在此背景之下蓬勃發展。順化皇城是在1803年阮朝嘉隆皇帝阮福暎(Nguyễn Phúc Ánh)統治下開工,阮氏王朝開國君主為什麼會選擇此地作為權力中心,就必須從16世紀因為海洋貿易而興起的「廣南國」開始說起。

img_4626
Photo Credit:法蘭克
順化皇城的入口處—「午門」。

16世紀的越南陷入分裂,黎利建立的後黎朝已無法掌控國家,實權落在兩個軍閥手中,鄭氏控制北越,阮氏控制南越,阮氏以順化(Huế)和會安(Hội An)為其根據地,透過海上貿易獲得向南方拓展的實力。會安是順化的外港,位於當時廣南地區,西元1615年時,阮氏允許葡萄牙人在會安建立費福港(Faifo),並藉此進行國際貿易,雖然阮氏名義上仍奉後黎朝君主為正朔,但外國人多稱阮氏控制之區域為廣南國,而廣南國所參與的國際貿易也和台灣有些關係。

img_6958
Photo Credit:法蘭克
17世紀的大航海貿易時代裡,台灣和越南因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而有了連結。圖中的東京就是河內,是為了區別胡朝城的西京,也是後來越南和中國海南島之間海域在英文中翻譯為東京灣的緣故。

1619年荷蘭以今日印尼雅加達(時稱巴達維亞)為基地成立東印度公司,並於1624年在台南興建「熱蘭遮城」(Zeelandia),也就是今日的安平古堡。透過紀錄1629年到1662年間貿易活動之《熱蘭遮城日誌》,我們得以一窺台灣和廣南國之間的貿易情形。鄭永常教授在〈晚明中國帆船的國際海洋性格─以《熱蘭遮城日誌》所載往來大員之戎克船來觀察〉一文中提到:

「會安成為重要商貿港口,是因為明代實施對日本的禁運,使日本商人無從取得絲綢,只能取道會安,購買由中國商人轉賣至此地的絲製品。故十七世紀許多日本與中國商人聚居於此,形成聚落。…在航線方面,基本上可以建構出從最北端的日本出航,中途經過大員(按:即台灣)轉運或補給,再往廣南…,最後往南航行至巴達維亞的航行路線。」

byhitnwjdrms2l27aw1z7nszpx83ek
Photo Credit:法蘭克
會安著名地景日本橋,是當時在會安的日本商會出資所建,目前成為越南2萬元鈔票上的圖像。

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之間,廣南國君主向南擴張,擊敗占婆和高棉,甚至與當時的曼古王朝有軍事衝突,顯示廣南國透過國際貿易取得的經濟利益足以成功向南擴張,奠定今日越南領土之雛形。廣南國雖在西元1777年因為人民起義而滅亡,但其流亡曼谷的後裔阮福暎捲土重來,在1802年演出王子的逆襲,統一越南全境,建立了直到1945年才告終的阮氏王朝,阮福暎便以先祖之基地順化作為王朝首都。

p1050117
Photo Credit:法蘭克
順化古城東門顯仁門,其繁複的裝飾可以想像當時廣南國貿易的可觀收入。

從區域史看越南王朝權力中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