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與帝國》:看待全球衛生時,也得注意隱而未顯的帝國主義遺緒

《醫療與帝國》:看待全球衛生時,也得注意隱而未顯的帝國主義遺緒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透過歐、美、非及亞洲三個世紀多的醫療發展,從全球觀點探討帝國與醫療相互交織的歷史。

文:陳柏勳(中西醫師、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

近年來,台灣重返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呼聲不斷,尤其是在跨國界的新興傳染病防疫上,台灣在全球衛生架構下更扮演重要功能,甚至成為中國打壓台灣地位、阻止台灣參與的標的物。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再用防疫歸防疫,政治歸政治的觀點來討論全球衛生,而是得納入政治、文化、醫療與歷史的觀點來探討全球衛生。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以下簡稱《醫療與帝國》)作者Pratik Chakrabarti教授以科學史與醫療史見長,藉此開展至世界史和帝國史。研究主題的地理範疇擴及南亞、加勒比與大西洋,跨越18至20世紀的歷史發展。他在印度尼赫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和醫學史研究中心」,教授醫學史與科學史。其著作有《當代印度裡的西方醫療》(Western Science in Modern India: Metropolitan Methods, Colonial Practices. Permanent Black, 2004.)、《物質和醫療》(Materials and Medicine: Trade, Conquest and Therapeutic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0.)、《英屬印度的細菌學》(Bacteriology in British India: Laboratory Medicine and the Tropic. Boydell & Brewer, 2017.)。

本書透過歐、美、非及亞洲三個世紀多的醫療發展,從全球觀點探討帝國與醫療相互交織的歷史。作者在導論首句即說明此研究的重要性「要敘述現代醫學的歷史,就不能不談帝國主義的歷史」(第9頁),這不僅意味著帝國主義形塑出現代醫學的樣貌,也提醒著我們看待現代醫學甚至是全球衛生的知識、技術、實作與政策時,也得注意隱而未顯的帝國主義遺緒。因此,作者對此書進一步的期許為:「幫助我們以全球尺度來理解醫學的歷史,也提出今日危害全球健康的深層問題之歷史脈絡。」(第10頁)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全球指的是空間尺度,是在歐洲觀點下,歐洲人自十六、十七世紀透過航海貿易所拓展的地理空間,部分國家藉此在美、非與亞洲取得領土,對該處人民進行政治與經濟控制,因而區分出歐洲的帝國與歐洲以外的殖民地,這樣的政治經濟力量則將現代醫療散布於各地,是為全球化。就本書的寫作鋪排,以帝國為名的篇章,乃將歐洲與殖民地視為整體來討論兩地間的醫藥流動,而以殖民為題的話,則聚焦於歐洲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治理關係。

就殖民醫學史的研究發展來說:十九世紀著重帝國與現代醫療的文明開發、二十世紀初則強調殖民醫學的負面影響,帝國造成的認同、文化與生態議題成為二十世紀後半葉的後殖民醫學史書寫的常見主題。對Pratik Chakrabarti而言,「殖民醫學」要探討的是差異的觀念(idea of difference)如何在現代醫學與殖民政策間取得關鍵作用,以及醫學如何整合進入殖民經濟與治理(第20頁)。換言之,本書的重點是研究人的行動力和更廣大的社會與經濟結構的互動(第42頁)。因而,在行動者與社會經濟結構的研究架構下,作者在結論指出「分歧」與「同化」是殖民主義留給二十世紀全球衛生的遺產。縱使帝國的軍事武力在形式上已消逝,但國際間之社會經濟上的結構暴力,依然形塑著全球衛生、醫療與疾病的樣貌,這也凸顯了閱讀《醫療與帝國》這本書的必要性。

深入介紹《醫療與帝國》之前,先讓我們看看這幾年台灣坊間有哪些跟帝國醫療有關的書籍,來作為進入《醫療與帝國》的準備工作。醫療史學者李尚仁主編的《帝國與現代醫學》論文集裡多篇以東亞為主題的文章,但該書主編也提醒以國界與國族來分類,是無法適切分析現代醫學擴張的歷史,此乃殖民醫學史的重要研究視角。誠如英國醫學史學者Mark Jackson《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從宗教、都市傳染病到戰地手術,探索人類社會的醫病演變史》的英文書名A Beginner’s Guide,此書依照年代順序扼要地介紹東西方重要的醫療史課題,書中作者對歐洲醫療史內容的熟稔,可以作為讀者建立歷史發展的時間軸。

相較於編年史的寫作體例,另一位英國醫療史學者Keir Waddington的《歐洲醫療五百年》則是以主題式的精要介紹歐洲自1500年以降的醫療發展,讀者可以從〈醫療與宗教〉、〈外科〉、〈科學與醫學〉、〈醫療與帝國〉與〈醫療與戰爭〉等篇章先做預習,再於《醫療與帝國》一書中詳細了解前述主題跟帝國醫療的關係。

本書導論對殖民醫學及其歷史、殖民主義與後殖民歷史書寫等學術議題做精要地統整,像是把這三百多年的歷史分為四個時期:1600—1800年的貿易時代、1800—1880年帝國時代、1880—1914年新帝國主義時代、1920—1960年新帝國主義與解殖的年代,為讀者進入此時空旅行提供行前準備。接著,本書分為十章,依主題式地來介紹1600年至1960年的醫療發展。第一章,作者以西歐國家的貿易時代作為整段歷史的起點,尤其是西班牙於十六世紀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為重要標誌,商業貿易的擴展與流通,使得人群、貨物與醫藥跟著流動起來。第二章則聚焦於植物藥、醫療與的國之間的關係,在此過程,傳教士不只帶著聖經與歐洲醫療至殖民地,也從殖民地將當地民族醫藥引進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