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想要挽救世界的16歲亞斯女孩,如果生在台灣會有什麼下場?

想要挽救世界的16歲亞斯女孩,如果生在台灣會有什麼下場?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遺憾的,像桑伯格這樣的亞斯女孩,如果生在台灣,可能會在父母壓力下成為考試高手,然後在職場與人際上遇到許多傷疤。有些人會成為讓自己與其他人都不快樂的麻煩製造者,有些人會選擇逃避人群與社交,有些人會每個月固定到精神科報到,藉由藥物麻痺自己止不住的焦慮與擔憂。

16歲的瑞典女孩桑伯格(Greta Thunberg)發起的罷課行動,最後號召全球數十萬年輕人聚集起來,抗議大人不重視「氣候暖化」。她有亞斯伯格症,現在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亞斯女孩。

台灣媒體對桑伯格有許多報導,但跟我查詢的國外媒體比起來,台灣較缺乏對亞斯伯格症的理解,以及對她亞斯特質的深入描繪。桑伯格並不是一個恰好有強烈亞斯特質的媒體名人。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亞斯伯格症帶來的堅持、固著、專注,以及揮之不去的孤獨、焦慮、憂鬱,就不會有她發起的「為氣候罷課」(school strike for climate)行動。

超有同理心的亞斯女孩,選擇一條無人跟隨的道路

亞斯人對人類真實的災難,常會有強烈的感傷與羈絆,但卻常看不懂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社交語言,所以常被認為沒有同理心。桑伯格就是這樣的女孩。她對氣候暖化的關注,來自於9歲時老師在課堂上放的影片,因為氣候暖化飢餓的北極熊。小小的桑伯格哭了,一直流淚。

其他同學也受到影片的震撼,下課繼續討論。但很快的,就沒有人繼續注意這議題,唯獨桑伯格在腦海對氣候暖化議題產生強大的「驅力」(drive)。她一定要搞清楚這些問題。「氣候暖化」成為她的「特殊興趣」(special interest)。

亞斯特質強烈的人,常會有至少一項可以單獨進行的「特殊興趣」,如研究歷史、探索星空、製作火車時刻表與路線圖,有些亞斯女孩沉迷追星。桑伯格越了解溫室效應可能帶來的災難,就越感到悲傷。為什麼大人的世界認知不協調、說一套做一套?為什麼那些學者名人就是開開會發表意見完,然後好像什麼都沒有改變?如果溫室效應這麼重要,電視、報紙應該要天天討論,我們應該見面聊天就要講一下,討論怎麼督促政治人物降低碳排放才對。

桑伯格感覺無力。她只是個小小孩。氣候暖化,成為導致她憂鬱症最重要的原因。她被診斷亞斯伯格症、憂鬱症、選擇性緘默症,變得拒絕一般性的對話,只對少少的話題表達意見,因此休學一年。

桑伯格的父母,顯現出對亞斯特質的深刻理解。他們願意聆聽桑伯格對氣候暖化的長篇大論。桑伯格蒐集文獻、資料、影片,爸爸媽媽就是第一個聽眾。他們全家為桑伯格做出重大犧牲:桑伯格的媽媽是瑞典知名的歌劇演唱家,常需要到歐洲各國演出。為了桑伯格,媽媽放棄必須搭飛機出國的工作機會。桑伯格的爸爸是作家、製片兼演員,他跟著桑伯格吃素,並且帶著桑伯格學習種菜。

讓桑伯格覺得自己還是有力量影響別人,能帶來一些改變,讓她的憂鬱狀態漸漸改善。

復原後的桑伯格,一樣還是個不顯眼、常躲在角落的女孩。2018年初,瑞典一家報社舉辦氣候暖化徵文,桑伯格寫了一篇文章參加,獲選刊出。刊出後,有些人注意到她,找她參加聚會。「中小學生罷課抗議」的想法被提出來,靈感來自於美國校園大量槍殺事件的後高中生的抗議行動。(註:這裡是指2018年2月14日,發生在佛羅里達州派克蘭道格拉斯中學的屠殺事件,造成19名學生死亡)

桑伯格跟她認識的學生提出這構想,但,沒有人認真地想跟她一起行動。這一年來,北歐正好遇到歷史新高的熱浪以及森林大火,這驅使桑伯格決定,那就自己來吧。2018年8月20日,瑞典國會大選前2星期,個性非常內向的桑伯格,開始她孤獨而堅定的罷課抗議。她製作標語,每天騎著腳踏車到國會大廈前靜坐,希望能讓候選人注意氣候暖化問題。大選後,她改成每星期五罷課。父母與老師不贊同她的做法,但也沒有強硬阻止她。

「如果我跟其他人一樣擅長社交,我可能會發起一個組織。但我對於處理人際問題不太行,所以選擇做些適合我的事情。」

路過的行人有些會嘲笑、看不起這小個子的女生,但漸漸地,到國會大廈前支持她的人越來越多。透過「推特」、臉書等社交網絡擴散,桑伯格應邀到坐火車可到達的國家演講、與政界重要人物見面。網路上出現許多對她的攻擊,但已經習慣學校霸凌的桑伯格,對這些攻擊淡然以對。她不擅長也不喜歡社交,沒有加入其他團體,不受任何大人指使,不接受金錢贊助,繼續直率地批評她面前的大人物。她每天清晨6點起床,每天為抗議行動忙碌12到15小時,還要保持成績在班上前5名。

最後,在2019年3月15日,串連起來的123個國家,2000多場罷課抗議,成為她孤獨行動的最高峰。

跟多數人不太一樣的大腦,是亞斯人特殊力量的來源

桑伯格在各處演講時常提到她的亞斯特質。她認為這是上天的恩賜(blessing)。她認為亞斯伯格症讓她跟多數人的大腦有一些不一樣(difference),正是這些差異,帶給她「黑白分明」沒有灰色地帶的思考,讓她有行動與堅持的力量。

一位16歲的女孩能夠公開對群眾、以及透過網路聽她演講的千千萬萬人侃侃而談她的大腦特質、講她因為亞斯特質間接帶來的憂鬱症,我想這是因為:許多歐美國家的媒體、政府、教育界,對自閉症光譜、亞斯伯格症、亞斯特質已經有充分了解,民間也有許多相關網站、討論區、網路社團,讓資訊交流、個案與家屬尋求支持。

而在台灣,現在卻還沒有成年亞斯女性撰寫的亞斯專書(英語世界非常多本數不完),還沒有一位青少女或成人亞斯女性公眾人物在四處演講時,以她的亞斯伯格症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