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依法落實的「小圈子選舉」是香港人的「共同願望」,何來不畏催淚彈的香港人民?

如果依法落實的「小圈子選舉」是香港人的「共同願望」,何來不畏催淚彈的香港人民?
Photo Credit: 林健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人民深知真追求民主之路是漫長的,也許在近期都不會有任何突破,但只要我們不放棄,我們就沒有輸,至少我們仍保有尊嚴和原則。我們絕不願眼看香港淪為中國體制下的另一個大都市而坐視不管。

圖為香港太平山夜景。Photo Credit:Yuan

圖為香港太平山夜景。Photo Credit:Yuan

Denise Y. Ho

在剛發佈的《近期香港社會及政治情況報告》中,內文敘述香港政府在雨傘革命中扮演的角色。當地媒體則曾報導泛民主派及社運者(activist)反對這場運動所呈現的方式。在這份報告書中,佔中運動多次被冠上「非法」字眼,許多團體也抗議報告結尾「按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落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是中央、政府和市民共同願望」這項立場。

我認為所謂「共同願望」是刻意扭曲的陳述,並且關於佔中者的要求:公民提名、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都只有少得可憐的相關措施。而最基本的問題是:何謂政治代表?如果香港政府對《基本法》的詮釋是在北京當局既定的框架之下,這種帶有中共色彩的「香港民主」,並非香港人民心所嚮往。從報告書第一頁的「憲制規定」中可看出,香港的憲政發展仍無法擺脫中國中央政府干預。

憲制規定中表明,提名改革程序需經行政長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後由行政長官同意。雨傘革命的起因即是香港人民認為所謂「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並不能代表香港人民,因此普選也只是一場騙局。說到這裡,我想起已故的方勵之先生在1986年的八六學潮所說:「民主不是自上而下給予的,而是從下到上爭取的。」

方勵之會這麼說,是由於曾在一張紐澤西眾議院議員的競選傳單中看到一位候選人的「向選民報告」;這位候選人向民眾表明他在各項議題的立場,不管民眾是否同意他,他仍向他們解釋他的作為。方先生為這張傳單感到震驚,也因此體悟:「民主國家是人民作主,人民才是政府的主人。」而報告書中的「憲制規定」顯示中共政府的立場自雨傘革命開始至今仍未改變。我不知道是否會如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簡稱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所說,這股絕望會導致另一場抗議,不過很明顯政府及民間對於普選的定義存有許多分岐。

香港的憲政制度發展與早期中國對立憲政體的定義脫不了關係。在西方,立憲政體是用來限制政府的權力。但是當這些思想在19世紀經由翻譯傳到中國,就如同知名漢學家孔飛力教授(Philip Kuhn)所說,中國的憲政發展會使國家更強大的。梁啟超等改革家主張人民參與,是指人民將責任託付給社會,團結及自保是中國建制議程的首要任務。孔飛力教授曾在1994年著眼中國未來的建制議程,根據的將不是西方的路徑,而是中國自己的經驗和條件。而如今所謂「中央、政府和市民共同願望」這段言論,也許驗證了孔飛力教授的觀察。

(想更了解Denise Y. Ho教授對香港佔中的想法,請見〈一位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給學生的一封信:「在我的恐懼之外,我看到了你們的希望,所以我也和你們一同懷抱希望。」〉

Photo Credit:melanie_ko CC BY 2.0

Photo Credit:melanie_ko CC BY 2.0

Ho-Fung Hung

這份報告書不過就是佔中運動期間的流水帳,並且還有許多實證及邏輯上的謬誤。內容摘要佔中運動如何開始及結束,刻意忽略這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公民不服從運動最初引爆原因,也無提及民眾對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表達強烈反對,而這項決策是規定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須經由提名委會半數以上同意才能被提名,將導致候選人名單被北京當局掌控,就如同目前的選舉委員會。

學者及民主派人士,包括溫和派人士,都對這項決策相當憤怒。報告描述這場大規模運動為期兩個月,成先上百的抗議者參與其中,隨即跳至結論,表示「按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落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是中央、政府和市民共同願望。」然而,若這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又為何有這麼多市民站上街頭抗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報告書中對這個問題則避而不談。事實上,這份報告書就像是在說:「我們看到你們的抗議了,但這毫無意義,我們仍然將忽略你們的心聲。」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書發表後,香港警方便開始大力逮捕策劃及參與運動的人士。香港《明報》宣稱不具名的政府消息指出,至少1,500名學生、立法會議員、學者及參與者都在逮捕名單上。

自從政府設法清場,佔領者的士氣就相當低落;秋後算帳開始後,許多占領者更會面臨法律訴訟。但這並不代表政府試圖推動的保守派政改就能順利進行。自佔領運動開始以來,香港特別政府的支持度便不斷下滑,人民對香港市民的認同感不斷升高,甚至捨棄了中國人民的身分。

這些在佔領區自由民主的氣息裡甦醒,也親身經歷胡椒噴霧、催淚煙及警棍毆打的香港年輕世代,將不會再次沉睡。也許過一陣子,大規模公民不服從運動將再度以復仇之姿重現。重複出現的大規模運動是世界各地民主運動的共通現象。以台灣為例,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縱使許多人遭逮捕及政治迫害,台灣民間社會的民主浪潮卻如越挫越勇般未曾停歇,由此可見,也許香港的民主之路指日可待。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Frank 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