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依法落實的「小圈子選舉」是香港人的「共同願望」,何來不畏催淚彈的香港人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星期四,學生領袖黃之鋒在香港商業電台錄製節目時,遇到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18歲的黃之鋒立刻從書包拿出一份通識科專題報告評核手冊,表示政府近期發佈的民情報告連一份「通識科專題報告」都不如,因為它扭曲了民意對真民主的訴求。
林鄭最近在爭議性的831決定後,遞交了一份香港民情報告給北京,對此黃問她:「為何妳要扭曲事實?」
這份報告的結論表示:「中央、香港特區政府與香港人的共同願望是,根據人大8.31決定的框架,按照規劃在2017年落實行政長官普選,並嚴格遵守基本法以及人大相關解釋與決定。」
這樣突兀的字句就這麼被寫入民情報告中;這是一貫的政治公式,為了製造北京、香港政府與香港人民三方眾心一志的假象,卻很清楚不是事實。
根據這份報告,大部份香港民眾支持北京不讓他們自己選舉候選人的決定,如果事實如此,為何佔中計畫醞釀了兩年之久?為何大學及中學學生要罷課?為何大學校長要把自己的道德威望託付給這些學生的努力?
假若北京當局、香港政府與香港人民對於普選的想法是一致的,為何成千上萬的人民會出來抗議?又為何目前有十幾個人正被警察圍捕?
事實證明,香港政府完全明白人民不是和他們站在同一邊的,實際上,在發佈民情報告的同一天,過了不久又發佈了另一份文件-第二波2017普選公眾諮詢時程表。
在這份文件中,出現了簡略的引文:「中央、香港特區政府與香港一般民眾的共同願望是,落實2017行政長官普選。」這次,去掉了過分強調來自人民的支持,取而代之的是:「行政長官普選是否能按照計畫在2017年落實,取決於人民是否同意在基本法與人大會決定的架構下完成『政改五部曲』。」
到底哪裡看得到兩邊政府與香港人民已經達到共識?香港政府表面上想努力把事情導回正軌,卻同時說著假話,這讓他們完全喪失信用。但是目前香港政府已完全在北京的掌控之下,實在很難說是誰教誰這麼說的。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Louisa Lim
被學生領袖戲稱為「毒藥」、「廢紙」、連中學作業都不如的香港民情報告,很顯然,是香港在向北京當局叩頭,另外同樣令人不安的,是來自香港城外的背景聲音,一陣不斷要求香港「再啟蒙」的鼓聲,這種歐威爾式的言談在佔中清場兩天後浮現,出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張榮順的口中,他說:「看來有些(香港)人,仍找不到對國家的認同,所以有必要針對『一國兩治』的原則以及國族認同再啟蒙。」
前任港澳辦常務副主任陳佐洱星期四在北京再次強調這點,他問:「為何回歸時還在襁褓中的嬰孩,現在會變成站在第一線的抗爭者?」並下了一個結論:「很清楚,那就是香港教育出了問題。」他更說:「害草必須根除,香港的教育局長應該知道他受到中央政府的監督。」連這樣警告的話語都出現了,儘管事實上基本法明文規定:香港有權建立自己的教育政策,並且「每一種教育機構都能夠享有自治權以及學術自由」。
對學歷史系的學生來說,這讓他們憶起了1989年北京天安門鎮壓後,鄧小平發表的第一場演講,在第一次公開露面中,他對戒嚴部隊說:「我曾與外國人講,我們這十年來最大的疏忽在教育,思想政治的教育,不僅是在學校對學生,而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這些話帶來了大型愛國教育運動,愛國運動則塑造了整個世代的年輕民族主義者。
民族主義以及與其競爭的愛國主義,在佔中的過程默默醞釀,中央不斷宣稱不明的外國勢力促使了這場抗爭,也有跡象顯示,下一波的意識形態戰場將落在香港校園。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就建議,應重新採用國民教育,並側重中國文化而不涉及意識形態。假設雨傘革命是由2012年國教抗爭的先驅份子催生而來,這項提議只會讓抗爭者重新聚焦。
儘管佔中活動已被清場,主要領導人也被拘捕,但其精神仍留存在許多香港著名地標,例如獅子山的橫幅,以及夜晚湧現的小規模街頭抗爭中,我們不該忘記,全香港估計有120萬人參與了佔中活動。在最新的香港人身分認同調查中,認為自己亦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結果創下歷史新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光是重新採用國民教育的想法,都只會更加重香港人對北京的疏離而已。

Photo Credit: 林健恆
備註:關於孔飛力的建制議程(Constitutional Agenda),請見孔著《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陳兼、陳之宏譯,三聯書店,2013年10月版)
《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序言:
「在我對現代國家長期演進的論述中,『根本性議程』」或『建制議程』的發展佔據了中心位置。自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曾有過好多部成文「『憲法』這樣的『根本性大法』。然而,這些成文的『根本性大法』的數目似乎同它們的有效性以及為人民所接受的程度並不成比例。我認為,同成文憲法這樣的『根本性大法』相比較,未成文的『根本性大法』也許更為重要。」
「我對於『建制議程』的理解,部分來自於英國模式。在英國歷史上的平常時期,受過教育者當中存在著一種不成文『憲法』,這是由已成為人們共識的關於政府『恰當的』行事程序的一整套規則所構成的。在大部分的時間裏,這種共識是穩固的。公眾的行為——包括權力掌控者的行為——保持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但是,在社會和政治陷於不穩定狀態的時期,關於憲政的共識便會在『議程』上採取一種面向未來的態度——從字面上來說,也就是制定一種通常會包括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很多方面的行動計劃。 這樣的『議程』,通過對於未來的理性思考,提出關於政治體制未來發展的新設想。從這一意義上來看,它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因為它所提出的,是關於政府和社會的合法性秩序的替代性選擇。一旦它被公民的相當一部分所接受,以這種形式付諸實施的不成文憲法便可以擁有巨大的力量,並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所謂『根本性』問題,指的是當時人們關於為公共生活帶來合法性秩序的種種考慮;所謂『議程』,指的是人們在行動中把握這些考慮的意願。」
本文獲中參館授權刊登,原文請見:What Does Hong Kong’s Post-Protest Report Signal For Relations with Beijing?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