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鈴木一朗從不拒絕父親近乎凌虐的《巨人之星》訓練法?

為何鈴木一朗從不拒絕父親近乎凌虐的《巨人之星》訓練法?
Photo Credit:Keith Allison@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鈴木宣之是個不折不扣的「Ichiromaker」,他將自己無法實現的棒球夢想寄託在鈴木一朗身上,再用《巨人之星》等級的斯巴達訓練來造就一朗。

文:張尤金

一位日本作家曾經這麼形容知名棒球漫畫《巨人之星》。這位作家是非常極端的反巨人迷,卻又是《巨人之星》的超級鐵粉,為什麼?

因為在他眼裡,《巨人之星》並不是棒球漫畫,故事雖以高中棒球及日本職棒為背景,但以星飛雄馬為首的出場人物做的卻是「非棒球而近似棒球」的另一件事。

那到底是什麼?

作家認為,《巨人之星》中的棒球是格鬥技,更進一步,要說是武士道也可以。

他引用漫畫中星飛雄馬與花形滿的首次對決為例,花形的必殺技名為「打倒法」,擊出的球會從對方的棒球手套上彈開並命中對方面門。為了與之對抗,星飛雄馬的父親對他進行了常人無法想像的魔鬼訓練──他在球表面抹上油並點火,打出去要星飛雄馬接,難怪星飛雄馬的姐姐要躲在樹後哭泣。最後,星飛雄馬掌握了用釘鞋底部將球打回去的方法,在與花形的對決中獲勝。

aspect-opKR4ZYDSB-500xauto
Photo Credit: 《巨人之星》

真實世界的棒球場上,多數時候呈現的是理性的君子之爭:先發投手投六局失三分,會被認定是「優質先發」;打者即便在十個打數失敗七次,一樣是打擊率三成的強打者。但在漫畫《巨人之星》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投打雙方都以打倒對手作為唯一的生存意義。

在漫畫中,球一旦被打成安打,星飛雄馬就會沮喪得彷彿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但若現實世界也是如此的話,那Nolan Ryan早就死將近四千次了。

所以,《巨人之星》是以棒球比賽的方式,呈現投打對決的格鬥技,而其真正闡述的是武士道精神。

形同陌路的父子

我相信鈴木一朗的父親鈴木宣之也是這樣在看待對兒子從小的訓練。倒不是說宣之把漫畫裡面不人道的訓練方法加諸兒子身上,但事實上在一朗成名多年之後,宣之曾經公開他為年幼的一朗所排定的訓練計畫,有棒球作家就發現裡面有濃濃的《巨人之星》的味道。

2002年球季結束後,美國棒球作家Robert Whiting來東京專訪一朗。Whiting拿出父親宣之的著書,裡面有一段是宣之提到他為一朗排定的訓練課程,為父子倆帶來如何的樂趣時,全場以日文應答的一朗突然切換成英文說:

他是個騙子(He's a liar)!

2018年三月ESPN以一朗為專題的採訪報導,提到一朗和父親已經很久不講話了。文中還寫到一朗在2017年球季結束後回家鄉主持一項儀式,他只邀請母親參加,卻將父親宣之留在老家。

坦白說,看到這裡,我打從心裡為他們難過。就如同最近政壇的流行語「kingmaker」,鈴木宣之就是那個不折不扣的「Ichiromaker」,他將自己無法實現的棒球夢想寄託在次子身上,再用《巨人之星》等級的斯巴達訓練來造就一朗。

鈴木一朗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當小學時的一朗發現自己一年有超過360天都要練球,只有2、3天能和同學一起玩耍時;當一朗回顧自己陳列在家鄉的個人博物館的童年時期照片,自己臉上的笑容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時。他發現自己兒時除了飽受殘酷訓練對待外,更被剝奪了正常的童年,至此,他和父親的關係再也回不去了。

事實上宣之和一朗這對父子就像活在同一個時空的平行線,一朗認為父親不懂他的苦,但或許他也無法完全體會父親的心路歷程吧!

宣之出生在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後他在滿目瘡痍的日本土地上成長,每天面臨飢餓、物資匱乏以及戰敗後的精神屈辱。經歷過戰爭,讓那個年代的許多人把刻苦的生活方式視為理所當然,而宣之就是用這種態度在教育兒子。

寫過不少一朗的故事,我很清楚,沒有鈴木宣之,就沒有後來的「イチロー」、「Ichiro Suzuki」。宣之帶給兒子的不只是斯巴達訓練,更是物資的全力支援、思想教育的養成,以及冒險的精神。

棒球人生的啟蒙

一朗的棒球人生是從一只手套開始。三歲時,宣之用半個月的薪水買了真皮的棒球手套和球給一朗。雖然母親極力反對買這麼貴的玩具給一個三歲小孩,但宣之的想法卻沒有因此而動搖,他說:「這不是玩具,而是教導他何謂棒球的工具。」

一朗也愛上這個手套,他後來受訪時說:「這不是玩具手套,而是一個紅色皮革、真正的棒球手套。我實在太愛這個手套了,不管走到哪裡,我都隨身帶著它。」

就這樣,這對父子從傳接球開始,接著宣之餵球給一朗打,等一朗年紀更大一些,他開始打滾地球和高飛球讓一朗練習守備。

一朗並不是生而為棒球迷,一開始他只是喜歡和父親一起玩,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對棒球的熱愛,於是在父親沒空陪他練習時,他開始找鄰居一起打球。

Ichiro Suzuki
Photo Credit: Keith Allison @Flickr CC BY SA 2.0

六歲上小學一年級之後,一朗想參加橫山當地兒童運動俱樂部的地區少棒隊,但年齡是唯一的問題,因為根據規定,加入少棒隊的最低年齡是九歲,也就是小學三年級。最後一朗破格加入球隊,一來是因為他的投打技巧與決心,二來真正的關鍵因素是:父親宣之就是這支球隊的教練。

對於啟蒙階段的一朗,最大的挑戰除了前述年齡之外,體型更是一大問題。不難想像當時只有六歲、嬌小瘦削的一朗,站在同隊的五、六年級生旁邊,會是什麼景象。宣之為了讓兒子養成強健的體格,他不准一朗吃垃圾食物(包括冰淇淋、糖果),就連姑姑也會為他熬煮一種含有促進肌肉生長成分的湯。

雖然少棒隊表定的訓練時間是每週日,但宣之父子是每天練球的。為了訓練一朗的責任感,宣之要求兒子來回球場時都要自己背著全套球具,他們會從家裡跑到球場,讓心臟進入到運動的狀態,接著是暖身運動、投打練習,最後以接高飛球作為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