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換位思考」很重要,但我們真的做得到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換位思考」很重要,但我們真的做得到嗎?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追求自己認為正義的過程中,是否傷害到別人?除了看媒體的報導跟著評斷之外,我們有沒有收集資訊,查證,並且整合的能力?又能不能站在所有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近來朋友間討論度最高的劇,除強大的演員陣容外,劇情以台灣過去曾發生的兩起重大殺人命案為原型改寫,內湖小燈泡與捷運鄭捷的隨機殺人案件,探討事件後續發酵在社會上的種種感情層面。這部劇節奏明快,但觀賞時心情是沈重的,劇情緊扣被害人、加害者與家屬;律師、媒體與醫生,各個角色的對白情節,因彼此的立場不同,激盪出善與惡間的灰色地帶。究竟何為善惡?很多細節值得深思。

「換位思考」就是英文中常出現的「critical thinking」,並不是因為英文中有一個類似criticize(批評)的字,這件事情就絕對跟批判有關。事實上,批判性思考是指有能力把事情的本質思考透徹,且非常理性地的去理解人、瞭解事情緣由。但從劇情中我們也看見了,若我們是事件中的當事人,不論是被害者或加害者,只要加入情緒的拉扯,都會出現盲點,以致無法辨別自己的思考是否理性客觀。

以下是我自己看過劇後,認為值得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思考的部分:

宋喬安內心的兩種聲音

宋喬安身為資深媒體人,同時是電影院槍擊案受害者的家屬,兒子天彥在看電影中身亡,後來在工作中巧遇槍手的妹妹李大芝,一開始雖然欣賞她的理想,但在發現她是槍手的妹妹後就無法一起共事。在派記者跟拍李大芝一家人後,引起一連串的風暴,被李大芝哭著控訴,「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到劇情結尾時,宋喬安對李家人說:其實我心裡有兩種聲音,一是希望你們家庭永遠活得不快樂,二,其實我知道你們也是受害者。

這兩種心情都對也都不對,一個從受害者本身的視角出發,另一個則是中立的媒體角度,人本身的矛盾都源於自己內心的聲音太多,而無法從中取得平衡,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實的自我?一命抵一命,但殺人犯在交換自己的命之前,他是否也有基本的人權需要被理解?

56781209_2221121254883983_16989973905156
Photo Credit: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王赦對事業有理想抱負,但讓自己的家人擔心受怕?

王赦因自小在育幼院長大,對弱勢族群充滿了同理心,一直想挖掘更多人性與真相的辯護律師,但這群弱勢在一般人眼中卻是變態、殺人犯與神經病。

他因為是這群人的辯護律師,讓有身孕的太太在網路媒體上一直受到網民的攻擊與不諒解,甚至連親家都覺得是他虧待自己的太太,才導致太太早產,自己兒子過世。中間他試圖改變,只接那些有錢賺的案子,但在他太太眼中,他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光芒。有人說:平衡點是人生最高的致高點,因為平衡點永遠都達不到,我們永遠都在追求。

身為一位有理想的法律顧問,到底該站在法理的優勢端,還是人性端?但別忘了,法理端是透過人制定出來的,是可以被優化調整的。

每個人一出生手中握有的籌碼註定不同,因為同情外人,而損害自己家人的人生安危到底對不對?但為保家人安全、經濟收入穩定,卻失去對理想的熱情,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還讓更多受害者再度受傷害這樣又是正確的嗎?

應思聰的思覺失調症是他的錯還是與受的錯?

劇中應思聰因工作失意、女友自殺,加上從小被媽媽拋棄缺乏愛,雖投靠姐姐,內心卻沒有安全感。應思聰常常聽到腦袋中有一些聲音,他無法辨識到底是誰在跟他說話,所以做出極端的行為。有精神異常問題,不管是天生的基因還是社會附加給他的,這責任要歸咎於誰?生病有沒有罪?如果有,那癌症或長期慢性病的病患是否也需被隔離處罰?還是只有精神病犯的錯才是錯?若不是生病的人傷害他人,是語言上無形的傷害導致當事人自殺,發話者是不是也需要受刑?

我認為人世間太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跟錯,而是每個人立場跟角度都不同,世界上真的有理性與永遠能保持中立的人嗎?我們必須承認,人真的很有限,或者我們不是神。事情都不複雜,其實最複雜的是人,因為人是感性,有思緒的動物。我們身上所有的刻板印象標籤有沒有其他詮釋的角度?其實透過劇中,我們也看到了,都有!

與惡熱潮不減 林哲熹演技揪人心(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要刺激觀眾的思考,有時候我們要追求自己認為的正義是否傷害到別人,除了看媒體的報導跟著評斷之外,我們有沒有收集資訊,查證,並且整合的能力,並且站在所有當事人角度思考的能力,除了支持收視率之外,我想這是林導想要點醒社會大眾的。


12個關於劇情的英文單字:

  1.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考;換位思考
  2. Stereotyping 標籤
  3. Observation 觀察力
  4. Emotional 情緒化
  5. Rational 理性的
  6. Bias 偏見
  7. Judgmental 批判的
  8. Idealistic 理想主義的
  9. Trauma 創傷
  10. Victim 被害者
  11. Penetrator 加害者
  12. Death penalty 死刑

我是以熙國際Madeleine,歡迎和我預約時間,用更好的語言和觀點表達自己。

延伸閱讀

本文經Madeleine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