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歐洲人不能理解中國烹飪的奢侈所在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歐洲人不能理解中國烹飪的奢侈所在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按照傳統,中國人吃飯時有許多小盒裝「菜」,其中的魚或者肉配著蔬菜,佐以醬油和其他調料。不管這種烹調事實上多麼講究,多麼精打細算,它還是叫歐洲人吃驚:在歐洲人眼裡它仍是太少了。

如果說歐洲人的優裕生活在他們自己的大陸上正在縮小,部份歐洲人卻不在其他地方重新開創優裕的生活,其豐足程度猶如中世紀重臨。或在東歐,如匈牙利;或在美洲殖民地,如墨西哥、巴西(聖法朗西斯科山谷野獸成群,白人與混血兒得以在那裡建立強有力的食肉文明);或者再往南,在蒙得維多或布宜諾斯艾利斯周圍,那裡的騎手為了吃一頓飯就要殺一頭野獸……這樣濫殺還不足以滅絕阿根廷多得出奇的、在自由狀態下生活的畜類,但是同樣的天賜良物在智利北部很快就絕跡;科金博附近:十六世紀末起只有野狗得以倖存。

曬乾肉(巴西的carne do sol)立即成為沿海城市和種植園的黑奴的食物。阿根廷的醃肉場生產的去骨乾肉(供奴隸和歐洲窮人食用)基本上是十九世紀初的發明。就在從馬尼拉返航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上,經過七、八個月(一六九六)的航行後——簡直是天報應——一位脾胃嬌貴的旅客逢到「開葷日」竟只剩「晒乾的牛肉和羊肉片可吃……這肉那麼硬,不用木棍花點時間敲打根本咬不動,不服大量瀉藥無法消化」。更令人噁心的是這種食物長滿了蛆。

食肉的需要顯然不遵循任何法則,或者說法則即使有也並不多。例如,安地列斯群島的海盜儘管並不愛吃猴肉,但還是像非洲黑人一樣捕殺猴子,尤其是幼猴。羅馬的貧民和窮苦猶太人從專門的肉店購食一般人厭惡的水牛肉。在普羅旺斯地區的艾克斯,到一六九○年左右才開始宰殺和食用公牛,長期以來這種大型肉用動物一直蒙有不潔的名聲。一位法國旅行者不無噁心地寫道,在丹麥「市場上出售馬肉」。

相關書摘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首都的奢侈必須由別人的肩膀來承擔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 日常生活的結構(二版)》,廣場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譯者:施康強、顧良

經濟不是以一種形式,而是以多種形式同時存在。人們喜歡描述那種被稱作市場經濟的形式,經濟科學的也是依據這些看似「透明的現實」進行論述。作為市場經濟獨特標誌的競爭並未全面支配整個經濟活動,在市場之下存在一個不透明、卻是每個人到處都會遇到,最起碼、最基本的活動————物質文明。它是自給自足的經濟以及近距離的物物交換、勞務交換。

市場之上也有一個不透明的層次,我認為它是資本主義的典型活動場所。沒有它,資本主義是不可想像的;資本主義不但置身其中,並且在其中繁榮。此類資本主義說是例外,但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它是始終是跨國家的,它與過去存在的各家印度公司和其他在法律和事實上存在的大小壟斷組織具有親緣關係,與現有的壟斷資本主義也一脈相承。

getImage
Photo Credit: 廣場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