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首都的奢侈必須由別人的肩膀來承擔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首都的奢侈必須由別人的肩膀來承擔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位西班牙人這樣形容北京街上的擁擠程度(一五七七):「假若有人扔下一顆麥粒,這麥粒也不會掉到地上。」

麻煩的是,我們對於宮裡的大場面比市井細民的生活了解得更多,我們更感興趣的倒是用木桶運來活魚的魚市,或者是那個野味市場,某一旅行家曾在那裡瞥見數量驚人的子、野雞和鷓鴣……這裡,不常見的東西掩蓋了日常事物。

相關書摘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歐洲人不能理解中國烹飪的奢侈所在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 日常生活的結構(二版)》,廣場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譯者:施康強、顧良

經濟不是以一種形式,而是以多種形式同時存在。人們喜歡描述那種被稱作市場經濟的形式,經濟科學的也是依據這些看似「透明的現實」進行論述。作為市場經濟獨特標誌的競爭並未全面支配整個經濟活動,在市場之下存在一個不透明、卻是每個人到處都會遇到,最起碼、最基本的活動——物質文明。它是自給自足的經濟以及近距離的物物交換、勞務交換。

市場之上也有一個不透明的層次,我認為它是資本主義的典型活動場所。沒有它,資本主義是不可想像的;資本主義不但置身其中,並且在其中繁榮。此類資本主義說是例外,但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它是始終是跨國家的,它與過去存在的各家印度公司和其他在法律和事實上存在的大小壟斷組織具有親緣關係,與現有的壟斷資本主義也一脈相承。

getImage
Photo Credit: 廣場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