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浮與沉》導讀:尤金史密斯——一位以紀實之名、化真理為偏見的攝影家

《浮與沉》導讀:尤金史密斯——一位以紀實之名、化真理為偏見的攝影家
Photo Credit: W. Eugene Smith|原點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約翰伯格說,不需要膜拜的尤金・史密斯,應該會是屬於鬧區酒吧裡,你偶爾遇上了可以共飲並哈拉個幾句,並從往來話語間得到一些啟示的那種獨行俠吧。

文:張世倫

導讀:尤金・史密斯——一位以紀實之名、化真理為偏見的攝影家

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犀利指出,試圖為攝影家尤金・ 史密斯作傳書寫或拍紀錄片,會是一件吃力不討好、且近乎不可能的艱難任務。作為戰後最重要的紀實攝影家之一,樹立諸多報導典範的史密斯,其大名常與「洋溢人道關懷」、「充滿社會意識」、「報導攝影奠基者」、「最偉大的攝影家」等數不清的形容詞連綴,然而與此光明相對、如影隨形,彷彿行星背面的幽暗命題,則是他載浮載沉的個人生命裡,那惡名昭彰的古怪脾氣、固執冷酷、自我中心、孤僻獨行、完美主義、強迫偏執⋯⋯可以說,正是此種個人偉業與性情瑕疵的糾纏辯證與共時並陳,整體形構了屬於尤金・史密斯巨人般的攝影「神話」,卻也使得生平事蹟已廣被寫入攝影史冊、具有崇高地位的他,其個人生命的無解矛盾與反覆折騰,反而顯得模糊不清、益加神祕。

對伯格而言,任何藝術書寫都必須試圖回答,是什麼樣的內在驅力與社會環境塑造了創作者展露於外的生命歷程?而在展覽與專書仍不斷生產的當代情境裡,任何關於尤金・史密斯的生平軼聞與細節梳理,如今是否只能是又一則關於藝術「偶像」暨攝影「英雄」的重複加冕與神話再製?抑或,藉由歷史的複訪與覆述,我們能掙得一些截然不同的敘事可能?

讀者手上這本「非典型」傳記,便是這樣的一次大膽嘗試。作者Sam Stephenson成功地藉由某種偵探般的追根究底、學究式的旁徵博引、史料控的檔案挖掘、散文筆法的舉重若輕,加上多重敘事、深入淺出的複數觀點,使得這本宛如廣角視野、配角不斷登場、充滿分歧旁枝,並抗拒線型敘事的「非典型」傳記,表面上雖不執著深究於「攝影」,卻反能從史密 斯生命周遭的諸般「雜音」,宛如意識流地更純粹觸及了這位重要「攝影家」——及其所屬時代——的某種內在精神史。


一些人們熟知「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外顯事蹟,大致是如此陳述的。

尤金・史密斯,1918年出生於美國中部堪薩斯州威奇塔,來自於一原屬小康、但家道中落的剛毅家庭。年少時的他經歷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苦澀嚴峻,從身為攝影師的母親處習得了拍攝與沖洗照片的專業技能,並很快以此為業、分擔喪父後的家計重擔。成年後的史密斯前往活絡蓬勃的紐約發展,開始以攝影記者身分為職,替正值全盛時期的圖像新聞雜誌供稿,逐步在1940年前後建立專業名聲。

史密斯作為紀實攝影名家的第一個重要系列,來自二次大戰期間擔任《生活》雜誌戰地記者,隨同美軍在亞洲戰場與顯露敗象的日本,進行最後階段的跳島作戰。一系列拍攝於塞班島、關島、硫磺島以及沖繩的前線影像,不但刻劃了戰爭場景的迫切險惡、砲火傷亡的無情殘酷,更以較具同理、而非妖魔化的角度,紀錄了身為美軍「敵人」的日本戰俘與平凡庶民,回歸他們同樣身為「人」的生命位置。多年後他曾重述此一經歷,稱當時親眼目睹亞洲戰場上身屬敵方的老弱婦孺慘狀,就像看到自己位在美國遠方的妻子孩童,無法不感同身受、以相機移情同理那平凡庶民在人為戰亂下的顛沛流離,而此一讓史密斯名聲初顯的影像報導,也被廣泛稱道為是人道主義攝影(Humanist photography)的重要典範之一。

追求視覺張力、貼近衝突現場的史密斯,在1945年的沖繩戰役裡為了搶拍照片,身受砲擊重傷險些喪命。戰後他靜養了整整兩年,無法從事攝影工作。一個如今聽來近乎傳奇的重拾攝影「事件」,發生於1946年某日,正在家中休養的史密斯隔著窗子,看見自己兩個孩童後院玩耍的背影,於是拿起了睽違已久的相機、反覆指揮構圖,拍攝了名作《邁向天堂花園》(The Walk to Paradise Garden),藉此象徵棄絕黑暗、遠離戰爭、走向和平,邁向光明的祈望。

邁向天堂花園_1946
Photo Credit: W. Eugene Smith|原點出版
邁向天堂花園,1946

這幅照片抒情感傷、近乎畫意的田園風格,雖然並非史密斯最經典的硬派寫實手法,卻因其淺顯易懂的圖像寓意,並被收錄於1955年由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策展人愛德華・史泰肯(Edward Steichen)企劃的「人類一家」(The Family of Man)大展中作為壓軸照片而廣為世人所知,不但公認為史密斯最著名的一張照片,更隨著「人類一家」在美國國務院支持下進行國際巡迴的宣傳任務,而成為文化冷戰時代,象徵美國觀點世界「和平」的代表性圖像。

戰後傷癒復出的史密斯,在1947至1954年間成為《生活》雜誌的全職攝影,這段期間他完成了幾個著名的紀實報導系列,例如聚焦在民間醫療人手不足的《鄉村醫生》(Country Doctor, 1948)、佛朗哥獨裁統治下保守壓抑的《西班牙村莊》(A Spanish Village, 1951),種族隔閡下衛福資源嚴重不均的《助產士》(Nurse Midwife, 1951)等經典,被認為是「圖片故事」(photo essay)此一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典範的奠基名作。

有別於搭配新聞報導的單張配圖,所謂的「圖片故事」指的是以圖片為主、文字輔佐的報導體例,攝影家藉由多張照片的序列編排與版面組織,將鏡頭下所拍攝到的世間現實,藉由圖文整合與版面編排的設計,重新組織為一套以影像為敘事主體、藉圖像詮釋現實的新聞故事。而在史密斯具體實踐的新聞攝影裡,持相機的人不再只是客觀、被動的消極觀察者,而更應 該是具有社會意識、追求社會改良的主動倡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