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2019台北電影節】「明日・台灣」:在地投影,未來閃現

【2019台北電影節】「明日・台灣」:在地投影,未來閃現
《蚵豐村》劇照,Photo Credit:2019台北電影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蚵豐村》與《漂流廚房》並陳,在創作方法與母題思考皆巧妙地互為對照⋯通過舌尖而成為肉身的不僅是食材本身,苦甜酸鹹則是濃縮身份認同以及家族血緣的人類學,更反映了近年來台灣這個島國身處的位置。

文:謝璇(台北電影節節目團隊)

台北電影節迎來20週年紀念之時,「明日.台灣」單元於焉而生。作為一個國際影展,同時更是屬於台灣電影人的影展,今年,台北電影節定調為「台灣電影的主場」,除了以台北電影獎的競賽方式鼓勵在地電影創作,亦藉由「明日.台灣」持續展現我們對台灣電影的關注。在競賽規則之外另闢空間,以策展觀點呈現當年度台灣電影動態。

劇情片《蚵豐村》與紀錄片《漂流廚房》為此單元中唯二長片作品。在捷克修習電影碩士的林龍吟導演,首部劇情長片選擇回家,以台灣漁村為地景,在寫實的社會觀察之餘,建立帶有魔幻氣息的影像世界。創作方法融合蹲點紀錄與虛構故事,16mm膠卷拍攝,留下台灣西南沿海在現代化浪潮之下而產生的發展衝突以及獨特人文氣質,暴烈又深情、鋒利且溫柔,展現對議題的敏銳度以及在地觀察。

《漂流廚房》則是在寫實的紀錄之餘,以巧妙的故事性提味。陳惠萍導演以自身經驗出發,看似簡單不過的三個字「我是誰?」為軸,鋪排一張美食地圖,其中的經緯則是在地理與歷史的狹縫中游離、兼具私我與族群歷史的生命故事。

通過舌尖而成為肉身的不僅是食材本身,苦甜酸鹹則是濃縮身份認同以及家族血緣的人類學,更反映了近年來台灣這個島國身處的位置。蚵豐村》與《漂流廚房》並陳,在創作方法與母題思考皆巧妙地互為對照,一體兩面切下近代史與近未來。

由鏡文學與華文創聯手打造的「驚悚劇場」,則是系列短片中特殊的製作模式。鏡文學以開發影視IP為目標,與影視製作經驗豐富的華文創合作開發以「驚悚劇場」為題的七部短片。

從劇本徵文開始尋找寫作者,再徵求拍攝團隊,多個面向著手,集結形成七組人馬,有資深導演加入,又以新銳影像、劇作創作者為核心,在仍渴求類型電影的台灣,推出以驚悚、懸疑類型為主軸的系列短片。「明日.台灣」將七部短片以兩個節目呈現,「驚悚劇場I」的四部作品帶有科幻迷離氣味,「驚悚劇場II」則探索推向邊界的情慾與愛。

短片向來是產量最豐的類別,所需資源門檻較低、篇幅精巧,是為新銳創作者的產地,更是先展身手的舞台。本年度台灣短片顯露了一個有趣的傾向,近百部短片中達百分之十二為同志主題故事,性/別認同或探索、同性情慾、出櫃經歷,顯示當代創作者對於性/別議題的強烈關注,可能是倡議,亦有浪漫情感的描寫。

「台灣短SHOW I」的四部短片,分別展現了年輕創作者對成長歷程或家庭關係的觀察,這亦是常見的題目,端看作品如何折射出不同的角度。《踮腳尖》叩關柏林影展新世代兒童短片競賽(Generation Kplus),不慍不火、適當的留白撐開觀眾投入想像的空間,細膩而自然的風格描繪孤單的童年。

同樣以兒童為角色的《初潮》則探索生理與心理皆經歷微妙動盪的成長區段,初熟女孩面對初經帶來的身體轉變,同時交疊同儕好友間本來就蘊含的生活條件差異,切下女性獨有的成長片刻。《陽關太平》與《島嶼雲煙》則將焦點放在家庭關係,而在手法與故事細節各有千秋。

《陽關太平》融合些許奇幻調性,以頓失老母的中年魯蛇為主角,在三人家庭缺角之後還原、探詢家人的羈絆。《島嶼雲煙》則緊扣台灣當下的家庭組成,嫁給老翁的新移民如何自處,更掌握較少強調的情慾軸線,在廣泛討論的身份議題之餘,點出被婚配關係套牢的茂盛慾望。

「台灣短SHOW II」則介紹四部風格突出、題材多元的作品。《釣客》與《孿生》出自在他鄉攻讀電影創作或立基海外的創作者。《孿生》以極度震撼的開場鏡頭,證明了想像力的無疆無界,探索自我身體與心靈的關係,極為細膩及獨特。《釣客》精煉的黑白攝影捕捉台灣在地的氣息,層層堆疊出海島日常間帶點鄉野傳說氣氛的中年慾望。

同樣以慾望為題,《伊卡洛斯》中夜班管理員的慾求在黑夜裡脫了序,雖是異色的主題,卻拿捏得當不至落於獵奇的眼光。《破窗效應》以知名心理學理論為題,平凡的新生搬進大學校舍荒謬的經歷,反映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明日.台灣」設立之初,便是要以影展的角度回應我們對台灣電影的觀察,掌握新銳創作者的動態,關照這塊孕育這些影像的土地。透過年度回顧,在影格與創作者的眼光相互交鋒之間,試圖捕捉閃現的未來樣貌。

※本文獲台北電影節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2019台北電影節專刊。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


“2019台北電影節”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