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羅青《當代藝術市場結構》:藝術投資獲利比販毒還高?藝術市場的陷阱

羅青《當代藝術市場結構》:藝術投資獲利比販毒還高?藝術市場的陷阱
Photo Credit: Newscom/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有百分之七十的買家,對手中的藏品,鑑賞精到,估價誠實,認真惜售,那藝術市場的繁榮與熱絡是必然的。如果百分之七十的買家,都抱著投機的心態,拚命炒作畫價,左手進右手出,那藝術市場便是一個大起大落、冷熱無常的吃人市場。

文:羅青

藝術投資獲利比販毒還高?——當代藝術市場結構

(前略)

(三)下篇:藝術市場的陷阱

藝術品一手交易市場,多半發生在藝術家、經紀人與收藏家之間,可能是藝術家與收藏家直接交易,也可能是收藏家通過藝術經紀人與畫廊,間接購買。一般人總認為,直接向畫家買畫,最為有利,其實不然。藏家收藏藝術品,第一目標,是要收購藝術家的代表作或精品;絕不會只以收藏價低的應酬作品、普通作品為滿足。如果藏家直接到畫室向藝術家買畫的話,那他理性挑選精品的機會,智性討論作品優劣的機會,就會大大的減少。到頭來,畫既沒有好好挑選,畫價又不便當面反覆磋商,最後的結果,反而有可能是藏家在選畫與畫價上,都不能如意盡興。

以正常的藝術交易而言,藏家通過畫廊買畫,最為有利。在畫廊中,藏家可以盡情翻閱有關畫家的資料,大膽問詢或尖銳辯論美學問題,反覆比較討論個別作品的優劣,以及坦白抒發個人的品味偏好。畫廊是藏家廣泛學習鑑賞藝術的最佳場所,是提升品味的進階之處。比起只提供印刷資料的學校美術教育,比起只可遠觀不可近玩的美術館,畫廊提供各種藝品實物,方便觀賞者近距離分析,滿足直接碰觸的慾望,接下來是議價購藏,直接佔有,朝夕相伴,完成藝術收藏的初步歷程。今後藏品的處理,仍然可以委託畫廊經手,使藏家與畫廊的關係,可以維持好幾個世代。

收藏如要成家,非要在好學深思的基礎上,選擇特定目標,志向專一,實習經年不可,其原則如下:

  1. 只收一家之各個時期的各種題材之代表作,努力闡明其創作、理論與時代的深層關係。
  2. 只收一種題材,如「美人畫」、「鍾馗畫」……等,鎖定一個時期,如十八、十九世紀,並依編年體系,遍收各家精品,以彰顯畫法、美學與時代社會的變遷。
  3. 志向野心大的,可以收藏一兩位或一組過去被大家忽略的畫家,集合他們各個時期各種題材的精品,以便闡明其共同的風格特色與美學特質,然後進一步,致力改寫藝術史,或添補傳統藝術史之不足,證明自己的藝術洞察力與鑑別力。
  4. 對古代繪畫鑑別力不足者,可以收藏一組有潛力的當代畫家精品,與當代藝評家與藝術史家,不斷研究、修正、切磋、辯論,耐心印證自己的見解與願景。

上述活動的理想合作者,仍是畫廊或古董店的藝術經紀人。收藏家與經紀人的關係,是藝術投資的合作股東關係,其關係之維持,應該是長久的,可以綿延祖孫三代。收藏家通過經紀人,蒐集藝術資訊,探討藝術知識,切磋藝術品味,最後購買或出讓藝術品。

因此,畫廊經紀人與藝術家、收藏家的理想關係,應該是合夥人關係,彼此之間,應該以誠相待,不應專事炒作,害人害己。畫廊或古董店對自己所賣出的每一張畫,都應有負責到底的態度。今後此畫的轉讓、拍賣……等事宜,在收取一定的佣金後,畫廊都應主動協助藏家辦理。而畫廊在售畫時,也要挑選買家,不會為眼前近利,把藝術家的畫作,隨意大量拋售給商業炒手,破壞整個藝術市場行情。

以藏家買家的立場而言,藝術知識越豐富,欣賞水準越高超,就越不會輕易為了近利,隨意轉讓手中藏畫。這種買家惜售的情形,對畫廊最有利,對整個藝術市場,也會造成良性循環。收藏、收藏,顧名思義,是要買進藝術品,以便長久相隨。收藏家隨時可把藝術品從庫房調出,近觀把玩,盡情欣賞。因此,藏家收藏,絕不會買後立刻轉手出賣,賺取差價而已。一件蟄伏多年的精品,通過畫廊之手,審慎轉賣多次,當會造成畫價不斷上漲的局面,這對畫廊、藝術家及藏家,都有好處,是標準的三贏局面。若是藏家直接送拍,也易拍得高價。

理想的狀況是,藏家一旦與某家畫廊,建立了互信互利的關係,此一關係可以維持祖孫數代。此後,同一藏家,在市場上任何地方購買任何藝術品,都可通過他的「關係畫廊」進行,充分運用同行資源優勢,從而獲得最佳的品質與最好的價格。如果,藏家通過「關係畫廊」的運作,仍然無法取得想要購藏的藝術品,那只有通過拍賣市場,以競拍方式取得。

當代藝術市場p224
Photo Credit: 九歌出版
李銑《鍾馗仗劍天涯圖》,1923年作,紙本墨彩立軸,天下樓藏。

不過,上述一切理想狀況的出現,有一個重要先決條件,那就是畫家的行事作為,內行而理性。畢竟,畫家是畫作與畫價的主宰,畫什麼?怎麼畫?畫多少?價格如何?都由畫家做最後決定。畫家是畫價的最初創造者,也是畫價最終的承接人與維護者。一個畫家,如果放任自己的作品,在市場大量流通,隨意由人壟斷炒作,最後畫價崩盤,出面維持畫價的,只有畫家本人,屆時的慘況,可想而知。

在農業社會時代,品味保守,交通不易,一個畫家好不容易,創造出自家風格,但苦於傳播工具不夠,無法迅速推廣;只有通過弟子的力量,複製師門風格,向外推廣。流傳在外的作品,因天災人禍,惡劣氣候,損失泰半,再加上保存困難及各種意外,而百不傳一,根本無法盡數而完整的,保持作品原樣,代代流傳下去。例如五代北宋名家李成的山水畫,傳到北宋末期米元章時代,才不過一百多年,便已稀若星鳳,一畫難求了。

於是古代畫家只好採取兩種辦法,來克服傳播、推廣、流傳的問題:一是不斷多畫,一畫多本,一稿、二稿、三稿,以多取勝,以冀廣為分布流傳;二是廣授門生徒弟,以忠實傳播師門家法為主要藝術任務。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一定要使學生成為自家風格的影印機或再傳者,希望自己所創造的新畫風,能隨徒弟的足跡,四處流傳。因此,古畫多有副本,或一本多畫,流傳於後。這些畫作,一經商人刻意改款偽造,銳意臨摹響搨,便會造成偽畫滿天下的禍患,對畫家、畫廊、藏家,都是可怕的夢魘。

現代畫家,主張一人一派,一旦有獨特的創作問世,必先彩色精印畫片畫集,數量高達千頁萬冊,圖版逼真,下原跡一等,可以在短時間內,突破時空,分送、寄送、銷售全世界,廣為流傳。現在有了互聯網,傳送圖片於轉瞬之間,即流遍全世界。故現代畫家,不再依靠教授門徒或重複多畫這兩項法寶,來傳播自家之新創畫風。現代畫家每一張創作,皆應獨一無二,不可自我重複,也無需他人模倣。市面如有需要,可購買複製品,或版畫再製品即可。因此量少質精,便成了現代畫家的重要座右銘,畫家、畫廊、藏家,皆不可輕而忽之。而畫家、畫商詳細紀錄畫作的來源與編年,亦成為藝術市場重要工作之一,務必使每一件作品的源頭身分,記載清楚明確。畫作身分傳承,有了完整紀錄,可以省卻許多日後的真偽爭議,對藝術市場而言,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