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無用的日子讀老莊》:孝順的六種境界,重點在於「忘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莊子說:「相吁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也是期待更親密地融合善與惡、是與非、物與我。在莊子看來,萬物之間沒有什麼嚴格的分別,這種齊物的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怎樣的啟迪呢?
文:傅佩榮
【2號相對論:善與惡】
為了行善,死了半村子的人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講過 [1],他有三個法寶,其中第一個法寶叫作「慈」。在此,我們先有個基本觀念,「道」生出萬物,是萬物的母親,母親對於自己的子女一向都是包容的、接納的、不會挑剔的。一個人應有真正的慈愛,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慈悲心,對所有人都要包容。
假設你是個領導者,對部屬就要像母親一樣包容他們,不要苛責善惡。如果把惡的人全部開除,你又怎麼看得出誰是善的呢?要讓惡的人有改過的機會,知道他的困難何在並進一步幫助他,讓他可以重新回到正途。
為什麼不要嚴格區別善惡?因為刻意要求行善,有可能扭曲本性。《莊子》中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很孝順,父母過世後他每天痛哭,哭得形銷骨立,旁人看了都很感動,官方馬上封他一個官位。於是,同鄉的人開始效法他,父母過世都哭得形銷骨立,結果鄉裡一半的人都死了。
這個故事很有戲劇性,目的就在說明不要刻意,道家最反對刻意,因為會扭曲本性。老百姓追求利益,讀書人追求名聲,大夫追求自己家族的利益,聖人追求天下人的福利。這些其實都為了某些目的而傷害自己的本性,都是不理想的。
道家對人的本性十分重視,莊子曾提到有個小孩與僕人一起去放羊,但僕人在念書,小孩子在玩擲骸子的遊戲,結果羊不見了。在這個故事中,羊喻指人的本性,無論是為了念書或遊戲而讓羊走失,都是為了某些目的而傷害本性。[2]
老莊怎麼說?
平常我們會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而莊子卻特別強調,善因未必就會生出善果,他還興致勃勃地舉了一連串的例子。如果行善不一定會有福報,那麼人們行善避惡的動力為何?從哪裡又可以看出儒、道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呢?
報德好?報怨好?
介之推在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的時候,曾經跟著他逃亡、幫助過他,甚至還割下自己大腿的肉讓晉文公吃。但是晉文公回國之後,幾乎把他忘了,後來經過別人提醒,晉文公開始找他,但介之推不肯下山,晉文公於是放火燒山,結果他就這樣抱著樹被燒死了。
另外還有個叫尾生的人,與女子約在橋下會面,時間到了,女子沒來。當時下著大雨,河水暴漲,他就在橋下抱著柱子被水淹死了。[3]
當我們在檢視善惡的報應時,要特別記住,善惡不能考慮外在的報應,行善應該是出於自己覺得快樂。別人有過失,要給他解釋的機會,讓他可以改過自新;別人做得好,就繼續鼓勵他,如此一來,整個社會將更容易走向善的一面。
《論語》有句話突顯出儒家與道家的差別: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麼樣,孔子說這不太好,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對他好,那麼如果別人對你好,你怎麼辦呢?
孔子說的是儒家的立場,也就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相反的,道家的立場是從道來看,主張以德報怨——別人對我不好,我就對他更好,因為我相信他一定是有理由的,我要讓這個理由完全化解。所以老子說過:「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與他人有大的怨恨,就算和解了,還是可能會遺留小的怨恨,這怎麼算是好的辦法呢?有句話說「矯枉必須過正」,你對我不好,但我若是對你更好,便可能感動你。
老莊怎麼說?
百善孝為先。道家的處世哲學主張寬容善待傷害自己的人,就更不用說如何侍奉雙親了。如果說孝順可以分為六種境界,儒家的「尊親」、「愛親」只達到了前面兩種境界。那麼,接下來的四種境界又是什麼?道家孝道所講的「忘」, 究竟是讓人們忘掉什麼呢?
孝順的重點在於「忘記」
說到行善,大家都知道「百善孝為先」,儒家講孝順,道家也講,如果把孝順分為六個階段,儒家只談到兩個階段,莊子另外還提到四個階段。
在此,我們先簡單描述一下孝順的六種境界 [4]:
一、以敬孝:早晨起床向父母請安,回家時向父母問好。出於尊敬而孝順父母。
二、以愛孝:孔子曾回答子夏問孝,他說:「臉色保持和悅最難。」對父母要保持和悅的臉色,尤其父母年紀大了,生病時需要我們陪著看病,臉色保持和悅,才代表我們有真正的愛心。
儒家往往講到這裡就不再多說了,但莊子認為還有另外四種境界。
三、忘親:忘了父母是父母,等於把父母當作朋友。很多父母都很希望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事實上卻很難。很多時候,孩子一上國中、高中,就不太與父母談心了。所以莊子說第三種孝是把父母當朋友。
四、使親忘我:父母有時候為各種問題煩惱,卻要小孩別操心,代表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朋友。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朋友,無話不談,一家人不是如魚得水嗎?互相忘記對方是誰,所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但這也只是第四種孝順。
五、兼忘天下:老萊子是古代二十四孝的代表之一,他的父母已經九十幾歲了,但他還是像小孩子一樣逗父母開心,回家穿著彩帶衣跳舞給父母看,摔跤時還發出嬰兒一樣的哭聲。我們很難想像七十幾歲的人還能這麼做,但在父母眼中,不管幾歲,孩子永遠是孩子。因此,孝順的時候要能忘記天下人,不理會天下人的指指點點。
父子騎驢的故事很適合說明這一點:父子兩人要趕一頭驢到城裡賣,走在路上,有人說:「這頭驢沒人騎不是浪費了嗎?」於是兒子騎了上去,但又有人說話了:「兒子騎驢,爸爸走路,太不孝順了。」兒子便下來讓爸爸騎驢,又有人說了:「爸爸騎驢,兒子走路,太不慈愛了。」兩人於是一起騎驢,又有人說話了:「兩個人騎一頭驢,虐待動物啊!」最後父子只好抬著驢進城。
親子關係何必在意別人指指點點?與父母有默契,天下人怎麼說,又何必在乎。
六、使天下兼忘我:孝順就像呼吸,是很自然的。除了要尊敬與愛心,還有一個關鍵叫「忘記」。但可不是忘了這個、忘了那個,真正的忘記,是忘記自己的特定身分與角色,與父母相處時,相互以道作為母親、作為最後的根源,讓生命可以展現更親密的交往與融合。
老莊怎麼說?
莊子說:「相吁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也是期待更親密地融合善與惡、是與非、物與我。在莊子看來,萬物之間沒有什麼嚴格的分別,這種齊物的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怎樣的啟迪呢?
真性情才能行善避惡
《莊子》中的〈漁父篇〉有個故事特別有趣:孔子在杏壇講學,附近有個漁夫划船經過,問學生這是誰呀?知道是孔子之後,他就問:「這個人有官位嗎?有負責的領地嗎?如果都不是,為什麼要擔心百姓的事呢?」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覺得很有道理,立刻向他請教許多問題,覺得受益很大。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