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無用的日子讀老莊》:孝順的六種境界,重點在於「忘記」

傅佩榮《無用的日子讀老莊》:孝順的六種境界,重點在於「忘記」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莊子說:「相吁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也是期待更親密地融合善與惡、是與非、物與我。在莊子看來,萬物之間沒有什麼嚴格的分別,這種齊物的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怎樣的啟迪呢?

文:傅佩榮

【2號相對論:善與惡】

為了行善,死了半村子的人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講過 [1],他有三個法寶,其中第一個法寶叫作「慈」。在此,我們先有個基本觀念,「道」生出萬物,是萬物的母親,母親對於自己的子女一向都是包容的、接納的、不會挑剔的。一個人應有真正的慈愛,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慈悲心,對所有人都要包容。

假設你是個領導者,對部屬就要像母親一樣包容他們,不要苛責善惡。如果把惡的人全部開除,你又怎麼看得出誰是善的呢?要讓惡的人有改過的機會,知道他的困難何在並進一步幫助他,讓他可以重新回到正途。

為什麼不要嚴格區別善惡?因為刻意要求行善,有可能扭曲本性。《莊子》中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很孝順,父母過世後他每天痛哭,哭得形銷骨立,旁人看了都很感動,官方馬上封他一個官位。於是,同鄉的人開始效法他,父母過世都哭得形銷骨立,結果鄉裡一半的人都死了。

這個故事很有戲劇性,目的就在說明不要刻意,道家最反對刻意,因為會扭曲本性。老百姓追求利益,讀書人追求名聲,大夫追求自己家族的利益,聖人追求天下人的福利。這些其實都為了某些目的而傷害自己的本性,都是不理想的。

道家對人的本性十分重視,莊子曾提到有個小孩與僕人一起去放羊,但僕人在念書,小孩子在玩擲骸子的遊戲,結果羊不見了。在這個故事中,羊喻指人的本性,無論是為了念書或遊戲而讓羊走失,都是為了某些目的而傷害本性。[2]

老莊怎麼說?

平常我們會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而莊子卻特別強調,善因未必就會生出善果,他還興致勃勃地舉了一連串的例子。如果行善不一定會有福報,那麼人們行善避惡的動力為何?從哪裡又可以看出儒、道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呢?

報德好?報怨好?

介之推在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的時候,曾經跟著他逃亡、幫助過他,甚至還割下自己大腿的肉讓晉文公吃。但是晉文公回國之後,幾乎把他忘了,後來經過別人提醒,晉文公開始找他,但介之推不肯下山,晉文公於是放火燒山,結果他就這樣抱著樹被燒死了。

另外還有個叫尾生的人,與女子約在橋下會面,時間到了,女子沒來。當時下著大雨,河水暴漲,他就在橋下抱著柱子被水淹死了。[3]

當我們在檢視善惡的報應時,要特別記住,善惡不能考慮外在的報應,行善應該是出於自己覺得快樂。別人有過失,要給他解釋的機會,讓他可以改過自新;別人做得好,就繼續鼓勵他,如此一來,整個社會將更容易走向善的一面。

《論語》有句話突顯出儒家與道家的差別: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麼樣,孔子說這不太好,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對他好,那麼如果別人對你好,你怎麼辦呢?

孔子說的是儒家的立場,也就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相反的,道家的立場是從道來看,主張以德報怨——別人對我不好,我就對他更好,因為我相信他一定是有理由的,我要讓這個理由完全化解。所以老子說過:「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與他人有大的怨恨,就算和解了,還是可能會遺留小的怨恨,這怎麼算是好的辦法呢?有句話說「矯枉必須過正」,你對我不好,但我若是對你更好,便可能感動你。

老莊怎麼說?

百善孝為先。道家的處世哲學主張寬容善待傷害自己的人,就更不用說如何侍奉雙親了。如果說孝順可以分為六種境界,儒家的「尊親」、「愛親」只達到了前面兩種境界。那麼,接下來的四種境界又是什麼?道家孝道所講的「忘」, 究竟是讓人們忘掉什麼呢?

孝順的重點在於「忘記」

說到行善,大家都知道「百善孝為先」,儒家講孝順,道家也講,如果把孝順分為六個階段,儒家只談到兩個階段,莊子另外還提到四個階段。

在此,我們先簡單描述一下孝順的六種境界 [4]:

一、以敬孝:早晨起床向父母請安,回家時向父母問好。出於尊敬而孝順父母。

二、以愛孝:孔子曾回答子夏問孝,他說:「臉色保持和悅最難。」對父母要保持和悅的臉色,尤其父母年紀大了,生病時需要我們陪著看病,臉色保持和悅,才代表我們有真正的愛心。

儒家往往講到這裡就不再多說了,但莊子認為還有另外四種境界。

三、忘親:忘了父母是父母,等於把父母當作朋友。很多父母都很希望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事實上卻很難。很多時候,孩子一上國中、高中,就不太與父母談心了。所以莊子說第三種孝是把父母當朋友。

四、使親忘我:父母有時候為各種問題煩惱,卻要小孩別操心,代表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朋友。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朋友,無話不談,一家人不是如魚得水嗎?互相忘記對方是誰,所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但這也只是第四種孝順。

五、兼忘天下:老萊子是古代二十四孝的代表之一,他的父母已經九十幾歲了,但他還是像小孩子一樣逗父母開心,回家穿著彩帶衣跳舞給父母看,摔跤時還發出嬰兒一樣的哭聲。我們很難想像七十幾歲的人還能這麼做,但在父母眼中,不管幾歲,孩子永遠是孩子。因此,孝順的時候要能忘記天下人,不理會天下人的指指點點。

父子騎驢的故事很適合說明這一點:父子兩人要趕一頭驢到城裡賣,走在路上,有人說:「這頭驢沒人騎不是浪費了嗎?」於是兒子騎了上去,但又有人說話了:「兒子騎驢,爸爸走路,太不孝順了。」兒子便下來讓爸爸騎驢,又有人說了:「爸爸騎驢,兒子走路,太不慈愛了。」兩人於是一起騎驢,又有人說話了:「兩個人騎一頭驢,虐待動物啊!」最後父子只好抬著驢進城。

親子關係何必在意別人指指點點?與父母有默契,天下人怎麼說,又何必在乎。

六、使天下兼忘我:孝順就像呼吸,是很自然的。除了要尊敬與愛心,還有一個關鍵叫「忘記」。但可不是忘了這個、忘了那個,真正的忘記,是忘記自己的特定身分與角色,與父母相處時,相互以道作為母親、作為最後的根源,讓生命可以展現更親密的交往與融合。

老莊怎麼說?

莊子說:「相吁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也是期待更親密地融合善與惡、是與非、物與我。在莊子看來,萬物之間沒有什麼嚴格的分別,這種齊物的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怎樣的啟迪呢?

真性情才能行善避惡

《莊子》中的〈漁父篇〉有個故事特別有趣:孔子在杏壇講學,附近有個漁夫划船經過,問學生這是誰呀?知道是孔子之後,他就問:「這個人有官位嗎?有負責的領地嗎?如果都不是,為什麼要擔心百姓的事呢?」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覺得很有道理,立刻向他請教許多問題,覺得受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