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無用的日子讀老莊》:孔子是個有用的人,但老子覺得他書都白讀了

傅佩榮《無用的日子讀老莊》:孔子是個有用的人,但老子覺得他書都白讀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莊子提倡人要處在有用和無用之間,才能安全,活得自在。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尺度卻很難判斷。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握、處理事情?老莊又推崇怎樣的最佳狀態呢?

文:傅佩榮

【5號相對論:有用與無用】

孔子書都白讀了

經過這件事之後,莊子的學生們心情有點緊張,就問莊子,山上的大樹因為無用所以保全生命,山下的鵝因為無用就被殺了,怎麼辦呢?究竟是要有用、還是無用呢?

莊子說,要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判斷最重要,當有用比較安全時,就要有用;當無用比較安全時,就要無用。這涉及對人生豐富的認識,需要了解人生各種情況。

梁啟超先生的《飲冰室全集》很有名,「飲冰」二字就來自《莊子》,意指大臣接到國君的命令,「朝受命而夕飲冰 [1]」,國君的命令刻不容緩,希望立刻見到效果,因此大臣接到命令後就覺得著急,太緊張了,憂心如焚,不知如何完成國君的使命,晚上得喝冰水解熱。

可見莊子非常明白做官是怎麼回事。官場、商場、富貴、貧賤之間,人間所有的情況,莊子完全了解,了解之後才能選擇適當的態度。就像他所說的:「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有用與無用之間,所需要的是判斷。

道家的思想希望人人都能安全活著,安享天年。天年就是自然的壽命,一個人該活多久,不要提早結束,也不要幻想益壽延年,將來變成神仙。神仙這個概念在《莊子》中可以找到根據,但那不是莊子真正的意思,只是一種描述的方式,並非真的有人練成神仙了。

講到有用地活在世界上,在莊子心目中,最有名的是儒家的孔子,他說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孔子去拜訪老子,向他說:「我辛苦研究六經,也了解先王的理想,憑藉這些重要的觀念,我拜見了七十二位國君,卻沒有人理我,讓我倍感挫折,這是怎麼回事呢?」老子教訓他:「你所學的都是古人的糟粕,並不是精華,真正的精華是道,是與道有關的覺悟。你把古人的經典當作寶貝,但文字只是一個載體,真正的精神不在裡面。」於是他給了孔子一些建議,因為孔子在世人眼中是有用的人。[2]

不過,莊子認為孔子不了解時代的趨勢,他曾用「推舟於陸」形容儒家:把船推到陸地上,就算船在水上行走順利,上了陸地還是走不動的。[3]

莊子的比喻都非常原始,也非常粗糙。他說,若讓猴子穿上周公所製作的服裝,牠非要把它撕得稀爛不可,猴子不能接受這種禮儀,牠就喜歡過在樹上的生活。像這種比喻都非常具有諷刺意味,也發人深省。

講到有用無用,很多人都會把它跟讀書聯想在一起,確實如此,《莊子》中就有則齊桓公在堂上讀書的故事。

齊桓公在堂上讀書,堂下有個做輪子的工人上前問道:「不知君上在念什麼書、是誰寫的書?」齊桓公很得意,說是聖人的書。工人再問了,聖人還活著嗎?當然過世了!工人接著說:「聖人過世了,那麼您讀的書就只是糟粕而已。」齊桓公生氣了,他說:「寡人讀書,你竟然妄發議論,如果講出個道理就放你一馬,否則就殺了你。」

工人卻說:「臣只是以自己的工作來理解,我做輪子,下手慢了就會鬆動而不牢固,下手快了就會緊澀而嵌不進去。要不快不慢,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但這種心得沒有辦法教給我兒子,所以我七十幾歲了還在做輪子。換句話說,我的心得是長期經驗累積下來的,無法用文字寫出來,言語也說不出來。由此看來,君上所讀聖人的書就是糟粕。」[4]

最後齊桓公有沒有殺他?結果不得而知,寓言故事並不在乎結果,只是讓齊桓公知道,不要以為書本的文字就代表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古人的心得,文字只是一個載體。透過對文字的理解之後,要活學活用,才是真正的有用。

老莊怎麼說?

莊子提倡人要處在有用和無用之間,才能安全,活得自在。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尺度卻很難判斷。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握、處理事情?老莊又推崇怎樣的最佳狀態呢?

在亂世中活得更自在

《莊子》中又提到另外一段有趣的故事:南榮趎年紀很大了,去拜訪庚桑楚,庚桑楚說:「我已經沒辦法教你了,你年紀這麼大,我為你寫封推薦信,讓你去請教我的老師吧!」南榮趎就挑個扁擔,帶了必備的東西,走了七天七夜,找到老子。他向老子請教了三個問題:

第一、我很聰明嗎?太聰明就會計較,恐怕會傷害別人的利益,但不聰明別人又罵我笨,究竟是聰明好,還是不聰明好呢?

第二、我要有愛心嗎?如果有愛心,看到別人有難就要幫忙,累得要命,但沒有愛心,又覺得不忍心。

第三、我要有義氣嗎?有義氣,見到該做的事就做,會覺得很辛苦,但該做的不做,心裡又過意不去。[5]

有時候人就是會面對兩難,不知該怎麼選擇。要是聰明又有仁義,代表你很有用;要是不聰明也不講仁義,代表你無用。人該怎麼選擇立身處世之道?《莊子》中經常提到類似的問題,有時有用很好,有時候退一步無用,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如果只注意到別人的需求,而忘記自己的需求,最後生命將會落空。因此,有人把莊子與當代西方的存在主義做比較,認為存在主義強調個人的存在必須自己做抉擇,尤其是沙特所說的「存在先於本質」,存在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選擇成為自己,將來才會有你所選擇的本質出現。

舉例來說,大學時立志當工程師,這個選擇就是存在,存在就是選擇的可能性。如果將來真的變成工程師了,具備了工程師的本質,也即是存在先於本質。這種想法是個人的生命要自己負責。

很多人參加升學考試,往往都是父母或長輩的建議,自己並沒有想清楚適合做什麼。結果,人所努力追求的目標往往都是社會上所共同認定的目標,自己不見得喜歡,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與志向,而最難的就是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