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余英時:試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

余英時:試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
臺灣戒嚴時期各種短命的黨外雜誌|Photo Credit: IsaacMao @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裡我要特別指出的是:「五四」精神在現代中國是一股實實在在的歷史潛力。只要政治壓力稍鬆動,便會捲土重來。

不過正如政治學家蕭公權所指出的,選舉「做假」這一行為的本身證明政府已明白承認憲政的必要性,而且假以時日,「弄假成真」的可能性也不容排除。(見蕭公權《問學諫往錄》,台北:傳記文學叢刊,1968,頁193)無論如何,國民黨的憲政體制雖然最初僅僅是一種形式,但在長期歷史演變中卻發揮了始料所不及的功能。在這一關聯上,我們的討論必須轉向1949年國民黨政權撤退到台灣後和「五四」精神的交涉。

蔣介石當年從「訓政」轉入「憲政」是在政治危機下萬不得已的一種舉措。遷台以後,政治和軍事形勢已完全改變。為了重整旗鼓,蔣很想廢除憲政,將大權掌握在一己之手。1953年1月16日,在蔣和胡適兩人的私下長談中,蔣對召開國民大會,選舉總統一事,明顯地表示了否定的意向。這一表示使胡「驚異」」,因此在《日記》中問道:「難道他們真估計可以不要憲法了嗎?」胡不但當場糾正了蔣的看法, 而且幾個月後又特別從紐約寫信給王世杰(當時是總統府秘書長),「討論憲法的法統不可輕易廢止。國民大會明年二月應該召集……。」(見《胡適日記》,1953年5月5日條)

毫無可疑,國民黨的「憲政」「法統」在台灣獲得保存,胡適是功不可沒的。(詳見我的《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第七章中「憲政法統的延續」一節。)胡的反共立場和蔣完全一致,在這一方面他是支持蔣的。由於蔣在台灣事實上已是「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胡適語,見1951年5月31日《胡適致蔣介石函》),胡適作為「五四」新文化的領袖則堅決反對這種「一人獨裁」的統治方式。所以蔣、胡衝突的一面恰好反映了「五四」精神的歷史作用。下面讓我用最簡要的方式,略說一個大概,作為我的論點的終結。

這裡我要提出一個很大膽的看法:1949年胡適和他的朋友們在台灣開闢了第二度的「五四」運動,通過一個很長的曲折過程,最後終於完成了台灣的民主化。事情必須從《自由中國》半月刊說起。1949年二月到四月,胡適在上海和杭立武、王世杰、雷震等人一再商談怎樣辦一份期刊宣揚自由和民主的價值,以對抗極權勢力在中國的興起。同時參與期刊的還有毛子水、傅斯年、張佛泉、崔書琴諸先生。刊名《自由中國》是胡適決定的,〈宗旨〉也是他在赴美船上寫的,以後刊在每一期上。創刊號是1949年11月20日在台北出版的,由胡適擔任了「發行人」的名義。

這裡顯示出《自由中國》的雙重背景:第一、這是當時一個特殊知識人群體的大結合;其成員無論是在職官員或自由學人都認同「五四」以來的現代普世價值。他們可以說是一群有號召力的中國自由主義先驅,因此在《自由中國》刊行以後,自由主義者的陣營在台灣得以不斷擴大。第二、胡適不但是創刊的最主要原動力,而且「發行人」的稱號更使他成為《自由中國》的「護法」(patron saint)。所以在他心中,《自由中國》和《新青年》、《新潮》、《獨立評論》等是難分軒輊的。在此雙重背景之下,《自由中國》承擔了傳播第二度「五四」運動的重任是不足詫異的。

胡適曾將「五四」新思潮的根本意義歸結於一點,即「評判的態度」,我認為《自由中國》把這一態度發揮到空前的高度,特別是在政治領域之內。雷震、殷海光等人都通過對國民黨種種不合理政策及其實施的強烈批評來推動民主運動。他們不但全力闡揚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科學思維等等理念,而且進一步推展到反對黨的籌建,直接威脅到國民黨政權。他們「評判的態度」在1959-1960期間更發展到登峰造極之境:在胡適領導下,攻擊蔣介石違背憲法,「競選」第三任總統。其後果是盡人皆知的:1960年9月雷震入獄十年,《自由中國》關門,胡適在1962年2月中研院院士會議上談到自由中國的確有「言論和思想自由」的激動中,引發心臟病而去世,幾年之後殷海光也失去教職。這一結局很像「改革開放」時代的民主運動終於「六四」的悲劇。

但是我們回顧十一年間以《自由中國》為基地的民主運動,不能不承認它在台灣的偉大啟蒙作用。我稱它為第二度的「五四」運動決沒有過譽的嫌疑。更重要的,二、三十年後,台灣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其中的因素雖然複雜,但在思想層次上直接繼承了《自由中國》的傳統,則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五四」精神是一股真實的歷史動力,在此又得到了更明確的印證。

2019年1月18日於普林斯頓

余英時,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6年獲得「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唐獎漢學講。著作包括《歷史與思想》、《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朱熹的歷史世界》、《論天人之際》、《余英時回憶錄》以及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兩卷等多種。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五四」一百週年(思想37)》,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余英時、戴燕、賴慈芸、王曉明、朱元海、唐小兵、李奭學、彭錦堂、魏淑珠、馬國明、李懷宇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百年中國歷史積累了什麼精神遺產?

2019年是五四運動一百週年,《「五四」一百週年(思想37)》發表余英時先生的專文與唐小兵先生對余先生的訪談,縱論五四運動在思想上的複雜結構與歷史上的持續作用。這兩篇文字的意義主要不在於紀念百年前的一場學生運動,而在於闡釋、發揮這場新文化運動在百年中國歷史中所積累的一筆精神遺產。本期還有「讀書人的古今遭逢」、「金庸的武俠世界內外」等專欄。

getImage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