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五四運動100週年,余英時:把共產黨當作賺錢的地方,對台灣相當危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因為對共產黨不了解,一般人現在想到的是共產黨很有錢,為了要賺錢,必須跟共產黨妥協,如果妥協到政治上都不顧的話,那我想台灣將來會變第二個香港。」
今(4)日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不過台灣和中國卻有不同的紀念方式,中共日前在紀念大會上將五四的核心精神詮釋為「愛黨愛國」,並呼籲中國青年要「熱愛祖國、跟黨走」,台灣的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則表示,「民主跟科學是相關聯的,但都不是共產黨要的。共產黨要的是控制人的技術,而不是真正研究知識,因為共產黨的真理觀念是為黨服務。」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5月4日北洋政府治下的京兆地方,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但也包括了廣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層廣泛參與的示威遊行、罷課、罷工等行動。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而當時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引發國人極度不滿。當時最著名之口號是「外爭國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處媚日官員)」,那時候的知識界和學生也反思及批判華夏傳統文化,呼籲追隨「德先生」(「民主」的英文「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的英文「Science」),探索強國之路的「新文化運動」。
當年的學生領袖包含陳獨秀、張國燾、李大釗等人,都是創建共產黨的元老級人物,因此五四運動對於中共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思想指標,今年是100週年,中共官方從4月開始就展開一系列活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選在百年前夕發表公開談話,強調「五四運動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習近平還引用孫中山的話,講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知道怎麼樣愛國」,在逾7000字的演講裡,「愛國」一詞被提了18次。(習近平談話全文)
「一個人不愛國,甚至欺騙祖國、背叛祖國,那在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丟臉的,也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
不過,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于華表示,在談「愛國」之前,必須要先討論「國是什麼」。她認為,國可以是指人民、文化傳統、吾鄉吾土或是國家機器、政治工具,但「國」的定義在中國相當曖昧。她表示,任何形式的愛都不能帶有強迫成分。
中國學界對五四運動的看法在這2、3年來有更多討論,但也出現分歧。郭于華觀察,之前學界普遍認為五四運動是「思想啟蒙」,但近來另一派意見開始反思五四運動,並傾向認為這是一場極端、倡導革命意識、徹底否定傳統價值的運動,且這種聲音越來越大。
此外,在五四前夕,當年作為學運中堅分子的北京大學學生,於4月29日傳出6名北大的馬克思主義學會的學生失蹤,《有線中國組》報導,前會長邱占萱在失蹤前留下「絕筆信」,表示只有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爭取翻身得解放,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相信正義的青年最終都會走到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上。
而包含「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在內的海內外中國異議人士,於4月發起「第二次新文化運動」,反對習近平當「21世紀中國的新皇帝」,王丹表示,中共修憲宛如帝制復辟,身為知識分子必須站出來喚起年輕一代的意識,為中國民主化發展提供文化基礎。
余英時:把共產黨當作可以賺錢的地方,對台灣相當危險
而台灣的執政黨發表聲明指出,發跡於「五四運動」進步價值的中國共產黨,刻意簡化「五四運動」為「愛黨愛國」的民族主義訴求,避談當年中國青年反抗傳統權威、塑造獨立思想人格,和追求民主、科學的呼聲。中共應當放棄極權手段,停止壓迫人民。
中華文化總會也在(3)日舉辦「五四運動100周年: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反思圓桌論壇」,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致詞時提出對兩岸發展的觀察,他指出,中國如今已背離五四精神,對外輸出強國的中國模式引發相關國家的憂慮和警覺,對內更不斷削弱公民社會的自主性,根源就是欠缺民主理念,整個中國遍尋不著真正的「德先生與賽先生」身影。
人在美國的史學大家、中研院院士余英時也特別錄製了一段影片發表談話,他強調,若台灣沒有意識到中共政權的威脅,單純認為那只是一個可以賺錢的地方,那便相當危險。
對於中國的五四精神發展,余英時說:「民主跟科學是相關聯的,要想民主不能沒有自由言論,而自由言論、行動、組織都是科學需要的,科學如果不自由根本就不能研究,但這兩者如今都不是共產黨要的。共產黨要的是控制人的技術,而不是真正研究知識,因為共產黨的真理觀念是為黨服務。因此共產黨不可能慶祝民主、自由,也不可能慶祝民主與科學,只能提倡愛國主義,而愛國主義最後目標就是愛黨。」
「最近共產黨還有一個新的制度,在所有的大學裡都成立學生委員會,委員會的目的就是控制教師,教師在課堂上講什麼話、有什麼問題都要向黨報告,所以沒有人可以講反對政府的話,而且講堂上一定有錄音,換句話說,現在教師人人自危,都怕萬一說錯話,生活就發生問題,共產黨現在對所有知識界的人都用一個辦法控制,就是你吃我的飯,你離開我的黨就沒有飯吃、沒地方吃飯,這是習近平治下,跟五四完全相反的地方。」
談到台灣的民主發展,余英時則表示:「我所接觸到的大陸自由派人士都希望台灣能保持民主制度,作為將來大陸發展的可能方向,如果這個東西不能保持的話,大陸知識分子就覺得很危險,使得中國人會相信中國不能再搞民主。而台灣民主自由制度的建立,很大的成績是從五四來的。」
余英時也提到,「台灣因為對共產黨不了解,一般人現在想到的是共產黨很有錢,我們為了要賺錢,必須跟共產黨妥協,那就看你要妥協到什麼程度,如果妥協到政治上都不顧的話,那我想台灣將來會變第二個香港。」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