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百年滄桑:談中華民國派與「藍綠紅」的五四精神

百年滄桑:談中華民國派與「藍綠紅」的五四精神
Photo Credit: Newscom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筆者始終認為,一個中華民族、政治民主、經濟均富的共和國,是中華民國全體國民及海內外支持者的奮鬥目標,更是「這個國家」身處兩岸渾濁局勢、所不可取代的理想價值所在。

文:顧長空

今(2019)年適逢「五四運動」100週年,也是「六四天安門運動」30週年。面對如此重大的歷史時刻,分處兩岸的中國共產黨(紅)、中國國民黨(藍)及民主進步黨(綠),分別抱持著大異其趣的態度。

特別是當國際局勢上美中貿易戰的前景未明,以及台灣內部政局正因2020年總統大選陷入混沌狀態,三方勢力對是否該紀念「五四」?該如何紀念「五四」?又該如何從這起歷史事件汲取最大程度的實際政治利益,各自因為不同算計,分別出現或斷章取義、或闇啞失語、或冷漠以對的態度。

兩岸不同政治勢力處理「五四」百年的方式,正反映著近百餘年來,中華民族遭遇的歷史周折,以及面對各項待決難題的舉步維艱。可以說,「五四運動」揭櫫的三大目標:「愛國」、「民主」及「科學」,迄未能在兩岸完全達成;而橫亙在全體中華民族面前的歷史難題,又仍不脫此三大目標的涵攝範圍。

因此,今日我們紀念「五四」,並非單純基於對歷史的懷想,也不是對既有成就的歌頌,而是為了解決百餘年前困擾整個民族、百餘年後仍然羈絆著民族前進道路的難題,持續進行一場與傳統、與現代,穿透哲學思考與政治現實的深刻自我對話。這賦予「五四運動」百年紀念深厚而超越的現世意義。

「溫故而後知新」,在充分探討「五四運動」的當代意義前,筆者想先藉由對歷史梗概的爬梳,與大家一同回顧這場運動如何影響了中華民族三股政治勢力的各自發展與相互關係。由於篇幅有限,也鼓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本文列舉的若干細節,自行查閱,當可更瞭解「五四運動」的恢弘與壯闊。

Burn_Japanese_goods,_Tsinghua_School,_19
五四運動時期抵制日貨|Photo Credit: Tsinghua University Public Domain

一、 「五四運動」的三大目標:愛國、民主及科學

由於「德先生(民主,democracy)」與「賽先生(科學,science)」的口號太過朗朗上口,坊間頗有論者將「五四運動」界定為爭民主、倡科學的群眾運動。但究其最原始、最重要的訴求,是追求中華民族的國家強盛、擺脫晚清時代受到列強加諸的不平等條約,故本質上確實首先是一場民族主義的愛國運動,「民主」及「科學」兩大訴求則是運動提倡者為達到拯救國族的目的,而標舉的兩大手段。

觸發「五四運動」的近因,是中華民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1919年元月於巴黎和會上,提出《廢除中日民四條約說帖》,包括要求廢除外國在華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華駐軍,以及希望取消日本強加的「二十一條」及換文等條款。這些要求不但被與會列強拒絕,就連中華民國要求收回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省的租界及膠州鐵路權利亦遭峻拒,反被交給亞洲另一戰勝國、成功擠身列強之一的日本。

當時執政的北洋政府,一方面由於國務總理段祺瑞在1917-1918年私下向日本政府大舉借款,另一方面由於當時北洋政府為促請列強同意廢除在華領事裁判權、取消庚子賠款及歸還關稅權力,不願開罪與會列強,故在同年5月2日密令中華民國代表團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在北洋政府密電發出前,獲悉上情的晚清維新運動要角梁啟超率先反對。消息曝光後,北平市民群情激憤,尤其是作為「新文化運動」(筆者按,該運動主張借鑒西方,改造中國文化與文藝,常被與「五四運動」混為一談,其實「新文化運動」略早於「五四運動」,也不如後者強調對現實政治的批判與改革)重鎮的北京大學師生,以及自晚清以來逐漸取得政治影響力的工商業者,匯聚成巨大的動員能量。

民國8年(1919)年5月4日下午1時,由北京大學等13所院校師生組成的3千餘名群眾隊伍走上天安門,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的口號,活動迅速在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蔓延,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給予北洋政府莫大壓力。

最終,中華民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至於「山東問題」,直到1922年2月4日,中日兩國才在華盛頓會議上,簽署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其附約,內容包括日本同意將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原駐青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的日軍立即撤退、青島海關歸還中國,以及膠濟鐵路與支線歸還中國等條款。

「五四運動」的影響力並未隨著「山東問題」的暫時落幕而止歇。相反地,它動員了從晚清開始醞釀的革新力量,政治界、知識界與工商界要求改革傳統文化、政治制度甚至文藝創作的呼聲蔚為風潮,但對於中華民族的政治發展走向,這股革新力量內部的分歧逐漸擴大,大致可分為支持或同情共產主義的左翼知識份子(陳獨秀、李大釗、聞一多等)、反對左翼思潮者(胡適、傅斯年、羅家倫等),以及獨立在前兩者外,最後依附中國共產黨的民主同盟份子(如羅隆基等)。

但無論上述三股力量如何分合,追求中華民族的國家強盛、謀求政治革新,以及主張科學興國,始終是三方的共同目標。然而,三者在方法論上的差異,發展成政治利益上的衝突,最終隨內外局勢的激化,演變為暴力的內戰,奠定了兩岸隔海分治迄今的格局。

Arrested_Students_Going_to_Jail
Photo Credit: Sidney David Gamble @Wiki Public Domain
五四運動中被捕的學生。

二、 「五四運動」對紅、藍、綠三方的影響

  • 對中國共產黨:合法性的來源

中共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原先都是「五四運動」的健將,這場運動的風潮席捲全中國,對他們藉機傳布共產主義提供了重要的契機。譬如曾在運動前師承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員、「新青年」雜誌的忠實讀者毛澤東,就是在「五四運動」時組織湖南學生群眾前往北平聲援時,進一步受到陳、李二人的薰陶,進而確立了對共產主義的認識與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