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國判決部落客鞭刑1千次 18位諾貝爾獎得主公開信挺言論自由

沙國判決部落客鞭刑1千次 18位諾貝爾獎得主公開信挺言論自由
Photo Credit: Dan-Raoul Miranda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特赦組織則痛批英、美表面上支持言論自由,但當坐擁龐大石油利益的盟友沙國以暴力壓制言論自由時,卻撒手不管。

沙烏地阿拉伯自由派網路作家巴達威(Raef Badawi)因成立一個討論政治與社會議題的論壇遭判刑1000鞭,引發國際人權組織與各國政府關注。發言具備一定影響力的諾貝爾獎得主們現也站出來發表公開信,呼籲政府行鞭刑應受譴責。

醒報報導,巴達威架設「沙烏地自由解放論壇」(Free Saudi Liberals),挑戰政府權威並強烈主張政教分離。他認為,宗教信仰立國限制、左右人民的意識形態,讓民眾活在恐懼之中,且永遠無法跳脫第3世界。

這樣的言論讓巴達威在2012年6月被逮捕,隨後遭宣判1千次鞭刑、100萬利雅(26萬6,666美元)罰金與10年有期徒刑。但為了避免行刑過度導致犯人死亡,政府採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每週在清真寺前鞭刑50次,持續20週。

沙國9日趁全球因為「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事件而兵荒馬亂之際,首次行刑,影片中巴達威被上百群眾圍觀、叫囂、鼓掌,高喊「真主偉大」(Allahu Akbar)。

國際特赦組織則痛批英、美表面上支持言論自由,但當坐擁龐大石油利益的盟友沙國以暴力壓制言論自由時,卻撒手不管。

英國《獨立報》近日刊出18位諾貝爾獎得獎人的公開信,內容呼籲沙烏地阿拉伯學術界譴責部落客巴達威的公開鞭刑。該信連署者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瑞士、法國、澳洲等國的物理、化學或醫學等各獎項得主,重量級學者如化學獎得主羅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文學獎得主南非作家柯慈(J. M. Coetzee),和台灣化學獎得主李遠哲也名列在內。

自由報導,信中一再敦促沙國同胞應該「為異議人士的自由發聲」,為巴達威勇敢站出來,因為這件案例已經在國際間引發強烈衝擊。他們也暗示,如果連沙國國內學者都無法為言論自由發聲,則勢必面臨被國際邊緣化的危險,這一含蓄的威脅其實對沙國政府示警意味濃厚,因為當局一向致力於將國家培育成國際新興的研究樞紐。

央廣報導,公開信將被送至沙國重要學術機構「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校長珍盧(Jean-Lou Chameau)手中。信中指出,他們寫下此信,是因為憂心仍存於沙烏地阿拉伯社會,對思想和表達自由的嚴苛限制,可能會撕裂國際合作的架構,KAUST有被國際學術界孤立的風險。信中註明「我們有信心,藉由KAUST學校中有影響力的聲音散播,主張自由的異議將會被大眾聽見。」

Photo Credit:  Alvaro CC BY SA 4.0

Photo Credit: Alvaro CC BY SA 4.0

信中同時指出,在沙烏地阿拉伯駐法國大使於「查理週刊」血案後參與遊行、支持言論自由後,「新思維的時機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