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碰撞徵稿】從法師到牧師,為什麼要靠這些人來決定我們的命運?

【信仰碰撞徵稿】從法師到牧師,為什麼要靠這些人來決定我們的命運?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法會法師到教會牧師,人常藉由宗教尋找自己人生問題的慰藉依靠,但在逃避不安情緒的過程中,卻將人生的選擇及掌握權遞交給了這些人,用自身的恐懼進行以信仰之名的操縱及欺騙,反讓靈魂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

文:陳秉鋐(CHEN-PING-HONG,文字工作者)

人們都想在宗教中找到心靈寄託及自由,甚至想藉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老實說,這些都是我之前內心的寫照。但歷經多次的衝突及挫折後,自己面對信仰歷程分別進行以下的提問。

首先,為何會進入到宗教信仰?信仰對我們來說是什麼?我們真的有在信仰當中找到快樂嗎?如果沒有了這些宗教信仰,那我們存在價值又是為何?

成長的過程中,體弱多病的我,需要藉由藥物來控制自己的病情,並且經常出入大型醫院。而當時在課業及人際關係也並非如此擅長,甚至時常遭受旁人異樣眼光孤立及排擠。於親友介紹下,不斷求助多名自稱「占圤」的算命師們,也曾喝下由符咒所燒成的水,將符咒貼在房間裡,將符咒所燒製成水來洗澡。當時家中的長輩甚至迷信到每過一個月就帶著我向這些算命師們求助。

我向他們提問:「為什麼需要靠這些人來決定我們的命運?」他們卻不語。曾經,他們那些算命師們都告訴我們,只要進行更名過後,就能看到頭腦開竅、學業有成及大開桃花運的成果,我甚至還為此進行更名程序,深刻記憶那一年我十二歲。但讓各位推測這些真的有可能會發生嗎?

從法師到牧師,我卻忘了要對自己誠實

我們也因此參加過相當多場自稱是法師所舉辦的法會,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們必須脫鞋進入到法會,所有人都並必須對坐在眾人面前的法師,眾多信徒向我們宣揚該名法師有多麼神通廣大,能預測人心。進行三次磕頭膜拜儀式,並針對問題向法師進行提問,就算法師邊飲食邊罵人,我們也被要求不能吭聲,不能提出疑問。每逢考季,除了會將我們的准考證及隨身衣物寄送至文昌帝君廟外,還會將這些物品移交至那個法會,每當遇到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事情,讓自己焦慮不安時,就深深對這些法師、神明即算命師開始產生著迷,迷信這些人所預測的未來。

家中甚至有長輩要求我抄寫心經 、攜帶佛珠及吃素,當時的我發現,因為自己正在進行一場重大考試,又或者經歷人生中需要去解決的困難課題的過程中,會變得不由自主藉由以上的模式去求助這些信仰,在眾人面前表露想急於得到解答的心態,但就算擲了多少次杯、求了多少支籤及問了多少人,生活還是如此一成不變的平庸,焦慮不安也沒有因此而消失,這間接讓我的性格也開始被灌輸與轉變為相當迷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對於黑色的飾品及衣物產生極度的恐懼感。

當時的我們並不明白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自身脆弱及獨特,而是沒有花時間認識及對自己誠實。

Depositphotos_2091072_m-2015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直到上了高中至大學,我有在校內及校外認識到許多基督徒,他們選擇將我帶入所謂「基督教會」及「召會所」的世界中。

每周日在台下聽從牧師據聖經講道,大家一起唱信仰詩歌,進行金錢奉獻,唱希伯來文來禱告等等。在這過程當中,我看見大家的合群及為團隊犧牲,有的人自稱是「先知」,有的人自稱是「服事」,有的人自稱是「牧師」,大家都很努力宣揚自己的宗教信仰,信仰是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宗教填滿了他們的生活,生活中圍繞著信仰,讓他們平安喜樂,以類似觀點將人邀請至「教會」及「召會所」,並向群眾說明「受洗」的過程。

那些基督徒都告訴我「凡呼神的名義,所以你要禱告,禱告才能得救。」他們相信「善有善報,能遭神眷顧,惡有惡報,是遭撒旦附身。」但善及惡於現今社會中有一套標準嗎?或許我只是菜鳥信徒,有些資深信徒已將信仰昇華為狂熱,對此要求我進行受洗儀式,否則就是遭撒旦附身,在同性婚姻議題及日常生活中,他們以聖經之名來逼迫群眾噤聲討論這類有關於性的議題,久而久之,我在這當中已看不見大家待人最基本的誠實及尊重,於是為了同婚議題、強迫新人受洗、以參加聚會為由多次電話騷擾及過份干預個人隱私等原因,與這些基督徒正式進行割席決裂,之後也沒有再繼續踏入這些召會所及教會。

拒絕曲解宗教信仰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綜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及文化,處處皆可見宗教與信仰對於世界各地的衝擊。

印度釋迦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c. 563/480 – c. 483/400 BCE,Siddhattha Gotama,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他感受到種姓制度及戰爭所帶給人民的痛苦,他為找出這些痛苦的成因,因此透過各種修行及悟道,最後主張眾生平等的信念,因而產生了佛教;身處由中古歐洲宗教干政及戰爭當中,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 29 August 1632 – 28 October 1704)在《論宗教寬容》中,主張宗教寬容,並提出政教分離的構想,成為自由社會的基石,勇於挑戰歷年宗教對於歐洲社會所造成的迫害及亂象,並奠定後續的啟蒙運動。

宗教與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我們應尊重每個宗教及文化,但這必須是在一視同仁的前提下,倘若宗教信仰的目標為使人向善,那麼最可怕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那些扭曲本意的宗教團體。隨著科技及知識普及化,我們必須明白當傳統宗教信仰的價值理念無法如實受到檢驗及挑戰時,就如同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是災難的開始,無法使信徒及社會開啟和諧的溝通,也無法產生更深入的交流。

蠟燭_祈禱_India - Religion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從我的經驗來說,我們有義務對自己誠實,勇於說不,毫不羞愧表達堅決反對的立場。人生的重大課題,例如:學業、婚姻及生涯等,這些生活中的恐懼、脆弱及獨特必須由我們每個人都需面對的課題,因為一時的不安情緒不斷逃避在這當中,意味著我們將人生的選擇及掌握權遞交給了這些人,任由他們利用人們自身的恐懼,來進行各式各樣以信仰之名的操縱及欺騙。

唯有具備明辨是非的思辨能力及負責任的執行力,才能使靈魂獲得真正的自由。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主題徵文:信仰碰撞”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