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碰撞徵稿】從法師到牧師,為什麼要靠這些人來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法會法師到教會牧師,人常藉由宗教尋找自己人生問題的慰藉依靠,但在逃避不安情緒的過程中,卻將人生的選擇及掌握權遞交給了這些人,用自身的恐懼進行以信仰之名的操縱及欺騙,反讓靈魂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
文:陳秉鋐(CHEN-PING-HONG,文字工作者)
人們都想在宗教中找到心靈寄託及自由,甚至想藉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老實說,這些都是我之前內心的寫照。但歷經多次的衝突及挫折後,自己面對信仰歷程分別進行以下的提問。
首先,為何會進入到宗教信仰?信仰對我們來說是什麼?我們真的有在信仰當中找到快樂嗎?如果沒有了這些宗教信仰,那我們存在價值又是為何?
成長的過程中,體弱多病的我,需要藉由藥物來控制自己的病情,並且經常出入大型醫院。而當時在課業及人際關係也並非如此擅長,甚至時常遭受旁人異樣眼光孤立及排擠。於親友介紹下,不斷求助多名自稱「占圤」的算命師們,也曾喝下由符咒所燒成的水,將符咒貼在房間裡,將符咒所燒製成水來洗澡。當時家中的長輩甚至迷信到每過一個月就帶著我向這些算命師們求助。
我向他們提問:「為什麼需要靠這些人來決定我們的命運?」他們卻不語。曾經,他們那些算命師們都告訴我們,只要進行更名過後,就能看到頭腦開竅、學業有成及大開桃花運的成果,我甚至還為此進行更名程序,深刻記憶那一年我十二歲。但讓各位推測這些真的有可能會發生嗎?
從法師到牧師,我卻忘了要對自己誠實
我們也因此參加過相當多場自稱是法師所舉辦的法會,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們必須脫鞋進入到法會,所有人都並必須對坐在眾人面前的法師,眾多信徒向我們宣揚該名法師有多麼神通廣大,能預測人心。進行三次磕頭膜拜儀式,並針對問題向法師進行提問,就算法師邊飲食邊罵人,我們也被要求不能吭聲,不能提出疑問。每逢考季,除了會將我們的准考證及隨身衣物寄送至文昌帝君廟外,還會將這些物品移交至那個法會,每當遇到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事情,讓自己焦慮不安時,就深深對這些法師、神明即算命師開始產生著迷,迷信這些人所預測的未來。
家中甚至有長輩要求我抄寫心經 、攜帶佛珠及吃素,當時的我發現,因為自己正在進行一場重大考試,又或者經歷人生中需要去解決的困難課題的過程中,會變得不由自主藉由以上的模式去求助這些信仰,在眾人面前表露想急於得到解答的心態,但就算擲了多少次杯、求了多少支籤及問了多少人,生活還是如此一成不變的平庸,焦慮不安也沒有因此而消失,這間接讓我的性格也開始被灌輸與轉變為相當迷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對於黑色的飾品及衣物產生極度的恐懼感。
當時的我們並不明白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自身脆弱及獨特,而是沒有花時間認識及對自己誠實。

直到上了高中至大學,我有在校內及校外認識到許多基督徒,他們選擇將我帶入所謂「基督教會」及「召會所」的世界中。
每周日在台下聽從牧師據聖經講道,大家一起唱信仰詩歌,進行金錢奉獻,唱希伯來文來禱告等等。在這過程當中,我看見大家的合群及為團隊犧牲,有的人自稱是「先知」,有的人自稱是「服事」,有的人自稱是「牧師」,大家都很努力宣揚自己的宗教信仰,信仰是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宗教填滿了他們的生活,生活中圍繞著信仰,讓他們平安喜樂,以類似觀點將人邀請至「教會」及「召會所」,並向群眾說明「受洗」的過程。
那些基督徒都告訴我「凡呼神的名義,所以你要禱告,禱告才能得救。」他們相信「善有善報,能遭神眷顧,惡有惡報,是遭撒旦附身。」但善及惡於現今社會中有一套標準嗎?或許我只是菜鳥信徒,有些資深信徒已將信仰昇華為狂熱,對此要求我進行受洗儀式,否則就是遭撒旦附身,在同性婚姻議題及日常生活中,他們以聖經之名來逼迫群眾噤聲討論這類有關於性的議題,久而久之,我在這當中已看不見大家待人最基本的誠實及尊重,於是為了同婚議題、強迫新人受洗、以參加聚會為由多次電話騷擾及過份干預個人隱私等原因,與這些基督徒正式進行割席決裂,之後也沒有再繼續踏入這些召會所及教會。
拒絕曲解宗教信仰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綜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及文化,處處皆可見宗教與信仰對於世界各地的衝擊。
印度釋迦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c. 563/480 – c. 483/400 BCE,Siddhattha Gotama,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他感受到種姓制度及戰爭所帶給人民的痛苦,他為找出這些痛苦的成因,因此透過各種修行及悟道,最後主張眾生平等的信念,因而產生了佛教;身處由中古歐洲宗教干政及戰爭當中,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 29 August 1632 – 28 October 1704)在《論宗教寬容》中,主張宗教寬容,並提出政教分離的構想,成為自由社會的基石,勇於挑戰歷年宗教對於歐洲社會所造成的迫害及亂象,並奠定後續的啟蒙運動。
宗教與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我們應尊重每個宗教及文化,但這必須是在一視同仁的前提下,倘若宗教信仰的目標為使人向善,那麼最可怕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那些扭曲本意的宗教團體。隨著科技及知識普及化,我們必須明白當傳統宗教信仰的價值理念無法如實受到檢驗及挑戰時,就如同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是災難的開始,無法使信徒及社會開啟和諧的溝通,也無法產生更深入的交流。

從我的經驗來說,我們有義務對自己誠實,勇於說不,毫不羞愧表達堅決反對的立場。人生的重大課題,例如:學業、婚姻及生涯等,這些生活中的恐懼、脆弱及獨特必須由我們每個人都需面對的課題,因為一時的不安情緒不斷逃避在這當中,意味著我們將人生的選擇及掌握權遞交給了這些人,任由他們利用人們自身的恐懼,來進行各式各樣以信仰之名的操縱及欺騙。
唯有具備明辨是非的思辨能力及負責任的執行力,才能使靈魂獲得真正的自由。
- 關鍵評論網4月主題徵文:信仰碰撞
- 看更多「信仰碰撞」徵稿獲選文章
- 關鍵評論網6月主題徵文:我們在填志願的十年後爆炸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主題徵文:信仰碰撞”的相關議題
- 2019-05-17 【信仰碰撞徵稿】因為雙眼視網膜脫落,我從無神論者變成每天禱告的天主教徒
- 2019-05-15 【信仰碰撞徵稿】拜文昌帝君考差我不會生氣,但在基督信仰中,我會憤怒
- 2019-05-13 【信仰碰撞徵稿】從法師到牧師,為什麼要靠這些人來決定我們的命運?
- 2019-05-10 【信仰碰撞徵稿】是的,耶穌復活不「科學」,但這並不重要
- 2019-05-08 【信仰碰撞徵稿】宗教不是穆斯林人生中的一部分,他們的人生才是伊斯蘭的一部分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