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用了,然後呢?台灣身心障礙者的就業現況與反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身心障礙者的就業議題有哪些?以下一一簡介身心障礙者的就業狀況、「定額進用制度」和「庇護工場」的問題,以及日本的相關經驗。
文:洪靖雅(台灣人權促進會志工)
曾買過庇護工場商品的你,知道庇護工場裡的身心障礙者是要被篩選過的嗎?在政府要求庇護工場自負盈虧後,工場不再提供足夠「庇護」,那麼身心障礙者的就業議題又該何去何從?
針對這個問題,法律扶助基金會3月22日、23日兩日在台灣大學舉辦了「UNCRPD的國際與台灣經驗:法律適用與社會政策改善」國際研討會,聘請德國、韓國、日本學者與台灣專家學者交流《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在各國的實踐情況。
台灣推動落實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歷程
1980年代,從慈善救助觀點出發的殘障福利法在台灣施行,直至2007年,政府參採當年度生效的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人權保障精神,制訂了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14年,立法院審查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CRPD所揭示之相關規定,開始具有國內法律效力。
回顧台灣將CRPD國內法的歷程後,在22日研討會中,特別針對教育與工作現況與CRPD第24條教育權、第27條的工作和就業權再深入探討,並藉韓國及日本學者經驗分享以相互對照學習。本文以身心障礙者就業相關內容為記錄主題。
台灣身心障礙者的就業現況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周怡君教授依衛福部105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調查、勞動部105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1]指出,台灣身心障礙者的勞動參與率僅約20.4%,低於國際、甚至東亞國家的數值。換句話說,在台灣整體就業環境欠缺身心障礙者權利的意識下,無法進入職場的障礙者比例是較高的。
縱使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存在就業權益的規範,障礙者在就業上仍多依賴自己的網絡。多數障礙者並不理解就業支持是權利,再加上政府的障礙者就業服務與職業重建能量事實上的不足,障礙者多只能從事低專業勞動,更遑論障別嚴重者、女性障礙者在就業上更是困難重重。
定額進用:有進用就好了嗎?
在現行法規定額進用制度下,台灣身心障礙者的實際進用人數其實是超過法定應進用人數的[2]。然而相較於漂亮的統計數據,身心障礙者在職場中的處境就不一定如此理想了。無論是比起一般員工缺乏升遷機會、工作天數少,到職務沒有經過再設計、遭受同事歧視等,甚至是部分企業寧願繳納差額補助費,也不願僱用障礙者的案例都在所多聞。
當庇護工場變成職場
原先作為封閉式就業環境的庇護工場,在政府要求自負應虧下,漸漸地提高了對員工能力的要求。這使得許多年輕障礙者不但進不去一般職場,也進不了庇護工場。甚至,庇護工場亦不再提供訓練與職業能力強化,作為職業重建的場所,變相成了廉價勞力職場(僅約5.4%的庇護員工高於《勞基法》規範的基本工資)。

日本訴求身心障礙權利經驗
1970年代,日本原住民族障礙權運動興起。為求與聯合國、世界行動計畫接軌,日本政府在1980年代,始接受對於身心障礙者權利的訴求,並在2007年接觸CRPD,2014年也加入批准國家的行列。
日本的法定僱佣與「壞雇主」
日本首都大學東京社會科學系杉野昭博(Akihiro Sugino)教授分享道,日本身心障礙人士的僱佣人數正穩定的上升。自1980年代起,縱使法定僱佣率逐漸提高標準,僱佣障礙者的比例與其之差距卻不斷地縮小。而這要歸功於日本身心障礙者組織自2001年起積極要求日本勞動部公布「壞雇主」名單。
最終,日本政府在2002年至2003年間,公布了位於東京的9040間未達成法定僱用率的雇主,並開始每年公布「最差勁」雇主。在此之前,只有25%的企業達到法定標準,然而在2017年,已經有一半的企業符合進用比例[3]。
數字不是問題
但是,正如同台灣的現況,杉野教授也提醒,數據的增加並不會保證工作品質的提升,且工作可及性與可能面對的歧視、虐待仍因障別嚴重程度、年齡、性別等而有所不同。對此,日本在2011年通過了《身心障礙者虐待防治條例(Japanese Abuse Prevention Act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要求地方勞動部門負起預防障礙者遭受暴力對待的責任。
定額進用制度固然可以增加障礙者的就業率,然而重點仍應放在是否落實如CRPD所要求不歧視原則,或是達成身心障礙者的權利保障。
CRPD初次國際審查後的今天
2017年,我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初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後,國際審查委員會共提出85點結論性意見。不只是在就業、就學方面,其他身心障礙者的權利,委員均對其「無障礙/可及性」、「合理調整」與「通用設計」表達了重點關切,並建議政府應進行統計資料數據的收集。
在結論性意見公布一年多後的今天,縱看政策法規的修正、實施以及我國人民對於障礙者的權利認識,似乎距離CRPD的理想,還有一段漫長的路途要走。
- 台權會也有IG:請搜尋「tahr1984」;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捐款給台灣人權促進會,鼓勵他們產出更多好文章喔!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本文經台灣人權促進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