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變窮的三個方法:你是買東西不看價格的「佛系消費者」嗎?

讓人變窮的三個方法:你是買東西不看價格的「佛系消費者」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投資中,盡管前面十分努力地研究公司財報與技術面,獲得了不錯的報酬,但只要碰到一次相當規模的失誤,其虧損可能就讓我們前面的努力付之一炬。

去年(2018年)6月,退伍進入職場,正式加入了台勞大家庭。此前,家人早有預告:投資這傢伙23年,收益率終於要轉負為正。慶幸的是,阿姨們不再問我期中考考了幾分?拿了第幾名?不幸的是,阿姨們LINE了過來:

最近過得好嗎?聽說你常常出差,待遇應該不錯!今年過年記得來阿姨家拜年……別忘了堂弟堂妹哦。

我的天!我知道你的重點是第一句,但最後那句話,讓我擔心起那嗷嗷待哺的6個堂弟堂妹,當然,還有我的錢包。

好一個「關心+討紅包」的組合拳,阿姨果然社會人。

查理蒙格的「逆向思維法」

身為90後,雖然剛出社會,在投資上的經驗不太夠,但大家應該都聽過股神巴菲特,他有一位好夥伴,也是一位投資大師,叫做查理蒙格,他對事物的獨特觀點影響了許多後人。舉例來說,他曾經講過的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是,

「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一定不會再去那個地方。」

第二個是,

「預測未來時,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價值數百億的答案,其實就藏在一本不到200元的歷史書裡。」

這兩個故事,其實都反映出查理蒙格的「逆向思維法」,即從事物的反面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這種方法常常使問題獲得創造性的解決。

比如,投入1000元進台股,有兩個方案讓你選擇:

  • 方案一:第一天賺10%,第二天虧10%
  • 方案二:第一天賠10%,第二天賺10%

你會選擇哪個呢?聽起來就是先賺後賠和先賠後賺兩種方案,至少有一種是賺的吧?事實上,簡單算過一遍,你發現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虧的。這告訴了我們,在投資中,盡管前面十分努力地研究公司財報與技術面,獲得了不錯的報酬,但只要碰到一次相當規模的失誤,其虧損可能就讓我們前面的努力付之一炬。

1
Photo Credit:懶人經濟學
假設初始本金為100元,方案一、二最終的結果都是虧的,剩99元

阿凱的創業夢

我再講一個身邊朋友的故事。阿凱是一位有抱負的年輕人,他一直有著一個夢想,就是要在30歲時開一間酒吧,大概需要300萬元。

他23歲在大學畢業時進入了某間辦公室在101高樓的外商,起薪大概5萬,算很高了。雖然對顧先生來說,阿凱還是國人薪資的拖油瓶,但是呢,他也實現了財務獨立。

領著低於國人薪資的月薪5萬,他還是做了年輕人愛做的事:天天下班聚會、去東區吃燒肉、唱K等等。後來他交了女朋友,為了討女友歡心,常常刷卡買東西送她,帶她出國玩、刷卡,成了名符其實的月光族。

結果25歲時,他在爬華山時出了意外,在醫院花了大半年的時間養傷,這半年他都沒有任何收入,只好把之前投入股市股票的30萬元,用低於成本的價格25萬賣出,但也總算救急了這半年的生活費。

27歲時,他與女友決定結婚,收到的禮金和花出去的錢差不多能持平,他們決定買一台國產休旅車,作為未來家庭野外露營的夢想載具,大約120萬,這大概比阿凱目前的存款還要多一點,但阿凱從小心中就憧憬著有一天能帶著老婆小孩在山中露營,享受大自然的風光,所以牙一咬,就買下去了。

最後阿凱再次想起他剛出社會的夢想時,他已經快30歲了,這時候他的第二個小孩不但已經快要出生,年邁的父母跑醫院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他在某天深夜時想到這件事,焦慮地失眠,起床拿出7年從未換過的存摺,餘額為9萬4530元。

2
Photo Credit:懶人經濟學

對比他夢想開酒吧的目標,這樣的存款金額簡直是天方夜譚。

故事到這裡講完了,這故事有點加油添醋,但我想表達的有兩點,一是年紀會造成夢想的無力感,二是若沒有做好財務規劃,在往後幾年遇到突如其來的狀況時,將會把你的存款消耗殆盡。

變窮三招大公開

我們能從阿凱的故事中學到三個教訓。

第一,沒有做好財務規劃:阿凱在這幾年經歷了旅行意外、結婚、買車等我們人生常會碰到的常見經歷。以旅行意外來說,這導致他半年內沒有任何收入,還須負擔半年的醫藥費,迫使他將股票便宜賣出以換取現金,一個意外給他帶來了3種損失。

第二,無規劃的支出:也就是「佛系消費法」,買東西前不看需求、不看價格、更不看自己的剩餘存款,雖然能讓我們的生活看似開心,喜歡什麼就買什麼,但也讓我們沒有足夠的金錢進行投資,更無法享受投資複利帶來的魔法。

第三,不健全的投資系統:阿凱只投資股票,並沒有投入其他金融產品,如保障自己的保險,流動性高的存款等等,這部分涉及到財務規劃的資產配置,因為文章篇幅有限,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聊。

以上,就是變窮3招,有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提前預防呢?或是在發生時該如何應對?其實不難,像是做好明確的財務規劃、資產配置和保險,之後的文章我會和大家慢慢分享市場上的各種投資品類。

本文經懶人經濟學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