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質疑多元入學的公平性,但別憑「印象」鼓吹恢復聯考

你可以質疑多元入學的公平性,但別憑「印象」鼓吹恢復聯考
Photo Credit: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會從個人經驗出發,說明多元入學在公平性的問題。但從社學科學研究者角度,個人還是比較信賴整體數據。

文:連賢明(政大台灣研究中心主任、財政系特聘教授)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談。第一,現在情況如何?多元入學有沒有真的變成「多錢入學」。第二,多元入學標準要如何定?能不能產生一致性的標準?第三,政府要如何降低對多元入學公平性的疑慮。

第一部分,關於多元入學的「公平性」

目前的研究看起來,外界所擔心「多錢入學」在過去資料上沒有出現,許多家長可以不需要過度擔憂。

許多家長和學者從個人經驗出發,質疑多元入學在公平性的問題。這些個人經驗理當尊重,但從社學科學研究者角度,還要應當要信賴整體數據。畢竟每個人成長環境不一樣,所發展的個人經驗自然不同,整體數據相對比較客觀。入學制度檢討應從整體客觀角度,而不是依賴個人主觀經驗。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部分,目前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台大研究成果政大研究成果、清大,成大,台北大學,中山,東吳,世新等學校資料),都沒有發現「多錢入學」的現象。

這些公平性結果蠻一致的:比起單一聯考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多元入學並沒有惡化,甚至有稍稍改善)。

而家長擔心多元入學申請成本較高,引發對低社經家庭不利的現象。這點的確有可能;但不論是過去或現在,研究都發現大學入學制度都對中高社經家庭有利,而不獨獨是多元入學。要說明多元入學較聯考制度差,需證明的是聯考制度下,低社經家庭和其他家庭一樣有機會去補習或請家教,而僅非多元入學口試不利低社經家庭。

也因此,目前各校的校務資料沒有發現「多錢入學」,政大結果反而是申請入學中老師對偏鄉高中給予優惠,增加低社經家庭進入政大的機率提高。詳細的研究成果,各位可以參考這篇論文

多元入學沒有比考試入學不公平,外界對考試入學公平有很大的迷思,貧窮家庭靠考試真的沒有比較能出頭。

另外,多元入學中的繁星計畫對偏鄉高中學生給予優惠,也讓許多人質疑這些繁星學生進的了頂大,卻出不了頂大。但政大資料中繁星學生雖然入學學測成績比較低,但在學成績卻是這三種管道最高的。並沒有進的去出不來的問題(如下附圖)。

59944221_10218915510788475_2942742854839
Photo Credit: 政大研究
59996105_10218915514308563_8567206393868
Photo Credit: 政大研究

第二部分,多元入學的「標準」要如何定?

這部分是討論多元入學最多的地方,真實情況是很難有一個一致的標準(不是沒有標準,而是沒有一致的標準)。舉例來說,有些老師覺得學生專精是一個加分,有些覺得這樣限制將來的發展。有些覺得偏鄉小孩應該多加一點分數,有些覺得應該公平對待偏鄉和都市小孩。有些覺得學生會表達很重要,有些覺得工程師木訥沒有關係。

些標準真的見仁見智,很難有一致的標準。不過這個也是多元入學被批評最多的地方,但真的要統一的標準,當初就考試取材就好,不用花這麼大力氣採用多元入學。

採多元入學就是希望不要僅有一個單一標準,但臺灣家長對沒有客觀標準有很大疑慮,相信高社經地位家庭一定會從制度中獲利。

實際情況是大學老師沒有那麼重視審查資料是否精美,因為大家都做的太像了;也沒有那麼重視學生的才藝,因為頂大學生幾乎都會一些才藝;也沒有那麼重視學生家庭背景,因為頂大中家裡都是中上以上。

資料中獲得青睞的(控制學測成績後)反而是些偏鄉的學校,因為頂大中這種學生比較少,大學老師喜歡給這些學生多一點機會。多元入學反而稍稍對非明星高中家庭有利。

第三部分,政府應該做什麼降低家長疑慮?

在這些有關入學制度討論中,大考中心和教育部很神奇的像個第三者,站在旁邊聽兩邊的爭論。

目前的研究成果(除了中山大學葉老師的研究之外),都僅能以學生家庭居住地來進行社經地位的推估,無法直接串連到學生的家庭所得或社經變數,直接討論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問題。誠如葉老師所說,居住地區平均所得不見得能反應家庭所得,應該要有更好指標衡量所得;此外,每個地區、每個學校結果都不見得一致,應該要有更多研究。

我相當同意這些看法,個別大學、大考中心、主管機關都需要提供更多資訊給家長瞭解。主管機關應該好好檢討,為什麼不能提出信服的證據,來降低廣大家長覺得「大家都在走後門」的擔憂?(教育部研究報告

教育部和大考中心可以做的很多,每年應該出一個高教報告討論每年多元入學的成效,不同入學管道學生的學習比較,以及這些學生將來的就業和薪資差距,來降低外界對多元入學的反彈。這些資料政府都有,就是需要花心力串接和進行研究。缺乏清楚的分析,很難說服家長要接受一個不確定性比較高的制度。

最後,個人要強調的是多元入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但這些檢討應該根據實際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

舉例來說,目前許多家長團體要求考試入學比例不能低於整體入學的50%。但這個 50%的數據根據在哪?為什麼是50%而不是60%?又為什麼不是40%?怎樣說服這建議是一個好政策?

而這個社會關心的重要議題,為什麼主管機關提不出具體數據來說明?希望教育單位能透過數據,降低許多家長不必要的擔憂。這個才是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延伸閱讀

本文經連賢明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來源一來源二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