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被德國電視台嘲諷的泰式禮儀:談泰國跪拜禮與合掌禮文化

被德國電視台嘲諷的泰式禮儀:談泰國跪拜禮與合掌禮文化
泰王哇集拉隆功(King Vajiralongkorn)加冕典禮前|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人從小被教育要保持「走路要輕、說話要柔」的溫和與含蓄特質,以免讓人難看或無台階可下,而且對長輩要禮貌、要表示尊敬,以免被視為無禮粗陋、缺乏教養,可謂泰人的行為舉止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尤其對於日常的合掌禮拜方式。

2019年5月9日泰國《世界日報》以標題「節目辱泰風波延燒 德方終道歉」報導:

日前兩位德國主持人在節目中模仿泰國跪拜禮,還笑說動作像海豹,兩人對話瞬間引爆泰民怒火,泰國網友憤怒的留言灌爆各大社群媒體,有網友還設了主題標籤「#尊重泰國」,而泰國駐柏林使館更發文要求道歉,最終德國Sat 1電視台晨間節目Frühstücksfernsehen表示,「對於兩位主持人不恰當的行為向所有人致歉,製作團隊無意以任何形式冒犯泰國文化,我們為此正式道歉」。

泰國駐德國大使館第一時間就德國Sat 1電視節目「無禮且非常污辱」的行為致發公開信表示,泰德兩國維持長達150年的外交關係,此即標示著雙方均能相互尊重與瞭解,但該節目無知地嘲諷泰國文化甚不適切,此種行為將對泰德友好關係造成嚴重傷害,因此對於兩位主持人不當的模仿表演深感遺憾,並嚴正要求他們個別道歉。

泰國合掌禮及跪拜禮是將嚴格的階級概念轉變成曲線相連的微妙姿態,藉由合掌高低及躬身角度來適切表達自身在社會階層應有的相對位置與義務權力,因此所有外藉人士或外國媒體應當確實瞭解,這種看似簡單隨性的合掌動作及俯身趴地的跪拜姿勢,絕非是泰人隨意擺放的打招呼方式,或可被嘲諷模仿的滑稽姿勢,其所反映的表象系統正是泰人對於尊長與信仰的禮敬意涵。

AP_19121538518105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泰王哇集拉隆功(King Vajiralongkorn)加冕典禮前,王室宣布哇集拉隆功四婚,並冊封蘇堤達(Suthida Vajiralongkorn na Ayudhya)為蘇堤達王后。

合掌禮的起源及象徵意涵

合掌禮亦稱合十禮,即合併左右雙掌以表恭敬禮拜之意,該手勢原為印度古代的一種禮法,日後為各國佛教徒沿用,並廣泛流行於泰、緬、寮、柬及尼泊爾等佛教國家,成為日常見面的一般禮節。泰國是一個虔誠信仰佛教及君權神格化的國家,其合掌方式加上自成一體的趴跪姿勢,自古發展出一種疊腿側坐(左、右側均可)俯趴、兩臂彎曲靠攏、雙肘至前臂接地前伸、額頭觸放合掌之上的趴叩(กราบ)姿態,完全不同於華人認知雙膝跪地、兩臂(掌)分開直伸、前額觸地的「五體投地」之姿,泰式趴叩格外流露對於國王及貴族的虔敬景仰態度。

佛教創立之初,其實不存在佛陀之偶像造型,而是藉用蓮花、菩提樹、法輪、佛塔及足印等象徵聖物來表達對佛祖的追隨。蓮花象徵出污泥而不染的聖潔之心,即是佛教所謂「自性」之意,而合掌手勢並非緊閉雙手掌心不留空隙,是須以掌背微躬及掌心略彎形成一朵蓮苞形態,即為「華嚴經」所述「合掌以為華」之含苞待放的蓮花之姿。合掌其實也是法印的一種,「大蓮花手印」即是將合掌中間的三指分離張開,形成一朵綻放蓮花結印於胸前,並持誦阿彌陀佛對觀世音菩薩的讚嘆語「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以降魔、治病、免劫、去障、登佛位(即明心見性)及各種成就。

合掌禮的分類及施行對象

泰國合掌禮是依據受禮者尊貴程度而決定施禮者之合掌位置,並視狀況搭配趴叩、跪拜或站立(含下蹲)等行禮姿勢。原則上,當受禮者身分越尊貴、地位越崇高或權力越高大時,行禮者的合掌位置就須擺放越高位,並搭配越低位的姿勢行禮。禮敬程度的高低標準是依據合掌拇指觸及(等高)的位置而判斷,分為眉心(高位合十禮)、鼻尖(中位合十禮)、下巴(低位合十禮)及胸前(一般合十禮)等四類,並相應搭配低頭含頜的躬身角度完成禮拜動作。

行禮對象與場合則依不同身分與情境決定合掌的高低位置,說明如下:

  • 高位合十禮:向僧侶、皇室及不便行跪拜禮的情況下使用;
  • 中位合十禮:向父母或長輩,下級向上級及學生向老師行禮時使用,男女行禮者除要躬首合掌外,女士仍需右腳前跨一小步,略呈蹲踞狀;
  • 低位合十禮:同輩、同級或長輩向晚輩回禮時使用;
  • 一般合十禮:聆聽高僧開示或接受長輩祝福的情況下使用。

另有二種泰式合掌叩跪大禮(趴叩及跪拜)用於謁見國王(王室成員)、拜佛(高僧)及特殊場合時使用,行禮動作如下:

趴叩合掌禮:動作由曲腿側坐(นั่งพับเพียบ)開始,即將兩腿分別在軀幹下方向右彎曲,上身軀幹稍微偏向左側挺立,同時雙手合掌置於胸前,續前伸左手使手肘、前臂至手刀接地直伸擺放,繼而俯身左傾將右掌合於左掌,再讓額頭觸及合掌拇指上完成動作,反(右)側亦然。

跪拜合掌禮:可細分兩式為合掌頂禮膜拜及俯身趴地跪拜。

仰首頂禮膜拜:動作由雙膝正跪開始,即將兩膝跪併在軀幹正下方,臀部緊貼腳跟(男士腳底與地面垂直、女士腳背則貼地擺放),同時雙手合掌(อัญชลี)置於胸前,續將合掌高舉使拇指觸及眉心(高位合十禮),繼而仰首連帶合掌頂禮(วันทา),接著俯身向前分開雙臂讓額頭及兩手掌心觸地(อภิวาท)完成膜拜動作;

俯身趴地跪拜:除省卻仰首合掌頂禮乙動外,其餘程序與前述相同。

合掌禮的次序及階級觀念

泰國人見面一般不行握手禮,而是採行合掌禮及互道「薩瓦迪」(สวัสดี)的方式進行,而สวัสดี的字根สวัสติ衍生自「卍」字,這個符碼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信仰中,被視為吉祥好運及神聖莊嚴的標誌,其結構具有完美平衡的四臂與圓滿輪轉的律動,象徵萬物井然有序。泰人行合掌禮有一套嚴格的先後次序及階級觀念,是依據行、受禮者相對的社會地位以決定禮拜先後及合掌高低。晚輩(或權力、地位低者)須先拜以示尊敬,長輩(或權力、階級高者)後拜以表接納,但僧侶不需向一般人禮拜或回禮,甚至泰王面見僧侶時,亦須是國王向高僧合掌跪拜,實則因為「僧伽」位在世俗尊卑序列的最頂端,理應接受眾人虔敬禮拜。因此在泰人觀念中,合掌禮拜不單純只是寒暄式招呼動作,其所內蘊的意涵,更是代表每人自身在社會階級中,理應符合社會規範而表現出的行為舉止與禮敬態度(มารยาย)。

泰國向以「微笑之國」(Smile Thailand)的印象聞名全球,但其實泰國人的「微笑」並不是「隨便」,「輕鬆」也不表「放縱」,但因為泰人親切的笑容及樂觀的態表常會使外人誤以為缺乏規矩,但事實上,泰人繁雜的禮儀是不容忽視與違背,否則漠視規矩的嚴重程度,有時會讓表面溫和但內心熱血的泰人失控,造成無法保持冷靜(ใจเย็นเย็น)的意外發生。

AP_19125046694541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泰王加冕儀式期間,身穿黃衣往大皇宮聚集的泰國民眾

合掌禮的教育與全民演練

泰國政府為形塑及強化「泰式禮儀」規範,自上(20)世紀初迄今,計有三波禮儀教育的推動,分別在1903年由王族第四代擺˙馬拉庫(เปีย มาลากุล, เจ้าพระยาพระเสด็จสุเรนทราธิบดี)編撰第一本專教禮儀的手冊:《君子德行》(สมบัติของผู้ดี)開始,第二波是在鑾披汶頌堪總理執政的1930年代至50年代,發起所謂「禮儀控制」以確立政府教導人民應有規矩的模式,第三波則在九世王蒲美蓬駕崩國喪期間,透過電視新聞與報章媒體,教育民眾應著黑色服裝進入大皇宮及如何施行趴叩合掌禮等儀節,俾以正確的禮儀悼念追思先王。

AP_19125092846800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泰十世王以合掌禮膜拜父親蒲美蓬

據泰國2017年9月18日及10月6日《世界日報》報載,自2016年10月28日開放瞻仰祭拜九世王靈柩以來,336天已有近六分之一人口的1,262萬8,642名民眾,前赴曼谷大皇宮拜謁先王。這場歷時一年的國喪期間,泰國媒體對於守喪禮儀規矩及合掌禮拜方式均有詳盡深入報導和宣傳,除了全泰人民自發自律遵守外,其他各式娛樂場所、廣告文宣及電視節目等亦嚴格照辦,絲毫不敢違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