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早有一天,Facebook上的「先人用戶」會比活著的使用者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身後遺留在網絡上的足跡,會成為人類共同的網絡數碼遺產,不只會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無價之寶,也有助於未來世代對歷史紀錄與自我認識的理解。
文:Rachel E. Greenspan
譯:曾勢喨
Facebook上已故使用者遲早會比活著的還多,而我們也該藉此思考保存集體數碼歷史的重要。
根據牛津大學網絡學會(University of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4月23日發表於《大數據與社會》(Big Data & Society)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這個現象可能會在50年左右(也可能會更久一些)發生。研究的作者卡爾.歐曼(Carl J. Öhman)與大衛.華森(David Watson)結合了聯合國預估人口死亡率與成長率和Facebook使用者成長率的數據,指出大概在50年多一點後,Facebook上已死亡與活著的使用者會出現交叉。作者承認,他們的計算假設2018年後Facebook的使用者成長出現停滯,但公司仍持續成長,但不論Facebook的使用者是否持續成長,這樣的交叉仍會在22世紀第一個十年發生。
歐曼和華森希望他們的研究能提供一個有效且周全的政策,回應這樣的問題,處理我們身後遺留在網絡上的足跡。
「去世的人遺留在網絡上的數碼遺產,會成為——或至少部分成為——我們共同的網絡數碼遺產,」作者寫道,「未來不只會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無價之寶,也有助於未來世代對歷史紀錄與自我認識的理解。」
研究者表示,他們做這樣的研究並非是為了批判社群媒體,而是要啟動數碼資產與自我認同的對話。「我們想要帶進一個更為社群式的觀點,反思人們死去後在網絡上遺留下數碼遺產這件事,對整個社群的意義是什麼。」歐曼向《時代雜誌》回應道。
一位Facebook發言人在聲明中回應,雖然他們不同意這個研究所做出的預測,但了解他們試圖提出的議題。「我們對於每個人生活中扮演的獨特角色有深度尊重,也會對於數碼時代中建立起偉大遺產(legacy)這件事嚴肅看待。」
事實上,Facebook已經採取了幾種方式來因應使用者的消亡。首先,根據Facebook的支援中心,一旦Facebook主動發現或家屬通知該用戶過世,他們的帳戶就會變成紀念帳號,發言人指出,現在Facebook有數十萬的紀念帳號,「隨著Facebook和旗下系列軟體用戶與服務增長,我們會持續致力幫助人們應對他們失去親友的傷痛。」
Facebook也正在處理使用者的頁面跳出已故親友的資訊,造成使用者不舒服的問題:例如出現在「推薦好友」欄,或寄出活動邀請等等。Facebook的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4月9日的新聞稿則寫道,公司希望能保留一個「能稱頌與延續已故親友精神與回憶的地方。」

就像生前遺囑一樣,Facebook使用者可以事前設定死後誰能夠進入他們的頁面,也可以選擇要不要在死後刪掉這個帳號。但這個功能不適用於未成年人,因此若家長想要進入他們已故小孩的帳號,他們必須另外申請。為了避免這個功能被濫用,讓還在世的人被標記為已故,申請紀念帳號需要證明文件,家人必須提供訃聞或是其他證明讓Facebook進行審查。
若經親友在使用者死亡後申請,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也有提供紀念功能,但是帳號會被從此被凍結而無法登入,也不會再出現在Instagram的探索頁面,但原本的私隱與可視性設定則會保留。而Twitter,只允許死亡使用者的親人來申請刪除帳號。
歐曼和華森則不只關注個人用戶的數碼歷史,他們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這本反烏托邦主義的書,講述了一個萬能政府與充滿無所不在監視裝置的未來)中引用了一句話:
我們,黨,掌控了所有的紀錄,所有的記憶,然後我們就掌握了過去,不是嗎?
華森告訴《時代雜誌》,《一九八四》是一個適切的比喻,因為個人歷史的總和就成為了我們集體的歷史,「掌握過去的力量絕非小事,而將這樣的力量集結於一間或少數幾間公司,就如同把這樣的力量賦予極權政府一樣有問題。」
歐曼表示,引用歐威爾的著作並非對Facebook的一種批評,而是一種警告,讓我們了解不小心看待集體歷史的可能下場,「我們需要建立適當的機構和基礎設施,來處理這個問題。」其中的部分工作需要請求歷史學家、檔案學者和政策遊說的幫助,」華森說,他相信這樣的工作對於Facebook來說太巨大了,「我們不能認為能夠依賴一間以追求每季營利為目標的美國公司,處理這樣的世界數碼遺產,這不現實。」
© 2019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