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環境問題,談馬來西亞環保教育的不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馬來西亞有很多需要關注的環保話題,例如:垃圾、棕櫚油毀林和鋁土礦開採污染等問題。馬來西亞每天製造的垃圾量是33500噸,相當於一个中型航空母艦的重量。目前80%的垃圾場更已接近飽和,與此同時,還有很多非法焚燒垃圾場四處叢生。
文:李萱儀
今年3月是馬來西亞第11次參與「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活動,除了吉隆坡地標國油雙峰塔在晚間熄燈一小時,多個團體與企業也紛紛舉辦各種活動來響應。活動越來越商業化,這不禁讓我思索,參與活動的群眾因此更注重環保嗎?
答案我們都知道:未必。雖然有更多人知道「環保」及「節能減碳」這兩個名詞,但是因參與環保活動更像是一種休閒活動,在「地球一小時」過後,多數人也並未因此改變自身生活習慣或接觸更多環保資訊, 而這非常令人沮喪!

其實馬來西亞有很多需要關注的環保話題,例如:垃圾、棕櫚油毀林和鋁土礦開採污染等問題。馬來西亞每天製造的垃圾量是33500噸,相當於一个中型航空母艦的重量。目前80%的垃圾場更已接近飽和,與此同時,還有很多非法焚燒垃圾場四處叢生。除了政府要加強對非法焚燒廠的監管外,我們是否想過平時盡量減少生活垃圾,餐廳能不能不提供一次性餐具?企業可否正視過度包裝引起的垃圾問題呢?
棕櫚油破壞原始森林問題,在馬來西亞已經是老生常談,而在人造油棕林取代雨林、增加棕櫚油產量下,導致原始森林正逐步消失。因為是馬來西亞「引以為豪」的經濟支柱,即使爭議很大仍持續砍林生產,直到最近政府才表示,會把油棕總面積限制在650萬公頃以內。如果不是因為近期棕櫚油出口歐洲的問題上了新聞,我們或許根本不會關注。
還有鋁土礦開採, 因為關丹環境的污染,及來自各界環保人士的努力,馬來西亞鋁土礦開採禁令從2016年起一延再延,不過目前已在今年3月31號解禁。雖然有關部門說礦業業者須遵守嚴格規範,但其實依然會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我們會為此發聲嗎?對環保不關注的人或許根本不會了解到這些。
以上只是馬來西亞種種環境問題的其中三個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問題都很值得大家關注並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遺憾的是,我們經常抱著一種因生活忙碌而沒空參與環保的心態,或只是偶爾地用了幾次環保袋就覺得很了不起,還自稱是環保人士。環保意識依舊沒有在生活裡萌芽。
筆者有幸幫過快消型企業做永續發展的項目,其中一個部分就是處理生產過程中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減少垃圾,從而更加符合環保標準。或許因為這是畢業後的第一個項目,印象非常深刻。
懵懂的我覺得一切只要按照企劃案的步驟,很快就可以完成。然而,推動項目過程中卻遇到很多來自各方的「阻力」,來自於事不關己、不想改變現有工作模式、對未知的恐懼和來自於「怕麻煩」。因不屬於核心業務,各個部門最初會表示「幫忙可以」,但需等各自部門先完成任務。後來,在企業內部分攤部分績效後,事情終於順利推動。當這一切流程變成一套永續發展的生產準則時,也能感覺到大家內心都很開心自己貢獻了一份功勞。
這個經驗讓我意識到,我們在生活中把「分內」和「分外」區分地格外清楚,而環保在大多數人眼中還是分外之事。要大家現在開始改變這種想法實屬不易,或許,若馬來西亞教育部和學校可推行每週一次的環保課,讓小孩子從小開始接觸環保知識,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後果和培養綠色生活的習慣。就像「不亂丟垃圾」、「垃圾分類要準確」等環保意識變成分內之事的這種教育方式,至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新一代人長大。
這只是個起點,希望喚醒大家的反思,下意識地把節能減碳、保護環境觀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因為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分內之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