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三個環境問題,談馬來西亞環保教育的不足

從三個環境問題,談馬來西亞環保教育的不足
Photo Credit:Bernard DUPONT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馬來西亞有很多需要關注的環保話題,例如:垃圾、棕櫚油毀林和鋁土礦開採污染等問題。馬來西亞每天製造的垃圾量是33500噸,相當於一个中型航空母艦的重量。目前80%的垃圾場更已接近飽和,與此同時,還有很多非法焚燒垃圾場四處叢生。

文:李萱儀

今年3月是馬來西亞第11次參與「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活動,除了吉隆坡地標國油雙峰塔在晚間熄燈一小時,多個團體與企業也紛紛舉辦各種活動來響應。活動越來越商業化,這不禁讓我思索,參與活動的群眾因此更注重環保嗎?

答案我們都知道:未必。雖然有更多人知道「環保」及「節能減碳」這兩個名詞,但是因參與環保活動更像是一種休閒活動,在「地球一小時」過後,多數人也並未因此改變自身生活習慣或接觸更多環保資訊, 而這非常令人沮喪!

AP_100327111306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2012年馬來西亞地標國油雙峰塔響應「地球一小時」活動

其實馬來西亞有很多需要關注的環保話題,例如:垃圾、棕櫚油毀林和鋁土礦開採污染等問題。馬來西亞每天製造的垃圾量是33500噸,相當於一个中型航空母艦的重量。目前80%的垃圾場更已接近飽和,與此同時,還有很多非法焚燒垃圾場四處叢生。除了政府要加強對非法焚燒廠的監管外,我們是否想過平時盡量減少生活垃圾,餐廳能不能不提供一次性餐具?企業可否正視過度包裝引起的垃圾問題呢?

棕櫚油破壞原始森林問題,在馬來西亞已經是老生常談,而在人造油棕林取代雨林、增加棕櫚油產量下,導致原始森林正逐步消失。因為是馬來西亞「引以為豪」的經濟支柱,即使爭議很大仍持續砍林生產,直到最近政府才表示,會把油棕總面積限制在650萬公頃以內。如果不是因為近期棕櫚油出口歐洲的問題上了新聞,我們或許根本不會關注。

還有鋁土礦開採, 因為關丹環境的污染,及來自各界環保人士的努力,馬來西亞鋁土礦開採禁令從2016年起一延再延,不過目前已在今年3月31號解禁。雖然有關部門說礦業業者須遵守嚴格規範,但其實依然會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我們會為此發聲嗎?對環保不關注的人或許根本不會了解到這些。

以上只是馬來西亞種種環境問題的其中三個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問題都很值得大家關注並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遺憾的是,我們經常抱著一種因生活忙碌而沒空參與環保的心態,或只是偶爾地用了幾次環保袋就覺得很了不起,還自稱是環保人士。環保意識依舊沒有在生活裡萌芽。

筆者有幸幫過快消型企業做永續發展的項目,其中一個部分就是處理生產過程中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減少垃圾,從而更加符合環保標準。或許因為這是畢業後的第一個項目,印象非常深刻。

懵懂的我覺得一切只要按照企劃案的步驟,很快就可以完成。然而,推動項目過程中卻遇到很多來自各方的「阻力」,來自於事不關己、不想改變現有工作模式、對未知的恐懼和來自於「怕麻煩」。因不屬於核心業務,各個部門最初會表示「幫忙可以」,但需等各自部門先完成任務。後來,在企業內部分攤部分績效後,事情終於順利推動。當這一切流程變成一套永續發展的生產準則時,也能感覺到大家內心都很開心自己貢獻了一份功勞。

這個經驗讓我意識到,我們在生活中把「分內」和「分外」區分地格外清楚,而環保在大多數人眼中還是分外之事。要大家現在開始改變這種想法實屬不易,或許,若馬來西亞教育部和學校可推行每週一次的環保課,讓小孩子從小開始接觸環保知識,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後果和培養綠色生活的習慣。就像「不亂丟垃圾」、「垃圾分類要準確」等環保意識變成分內之事的這種教育方式,至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新一代人長大。

這只是個起點,希望喚醒大家的反思,下意識地把節能減碳、保護環境觀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因為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分內之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