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導論:為何本書用的術語是「觀念」而非「意識形態」?

《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導論:為何本書用的術語是「觀念」而非「意識形態」?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觀念論」(idealist)和「唯物論」(materialist)的歷史解釋是個讓人肅然起敬的辯論。新觀念會引發社會、政治、經濟變遷嗎?還是與之相反,觀念是時代的產物呢?本書的立場毋寧是,觀念經常走在物質變遷前面,隨即在解釋和推動這些變遷上推了一把。

文:史考特・蒙哥馬利(Scott L. Montgomery)、丹尼爾・希羅(Daniel Chirot)

導論:作為歷史動力的觀念

亞當・斯密(Adam Smith)、馬克思(Karl Marx)和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可能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三個人,但終其一生,他們都未能見證觀念來襲的力量。這三位思想家恐怕沒料想到以他們之名,在一九○○年以降數十年出現的各種財富、革命和科學型態,或是醜陋的教條主義、偽科學和令人瞠目結舌的野蠻行徑。同樣會令他們吃驚的是,在這數十億人口的世界裡,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皆聞其名。若能多活幾十年,他們應該會發現風向變化的蛛絲馬跡。亞當・斯密、馬克思和達爾文無法想見的是,就形塑現代歷史的面貌而言,他們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亞當・斯密、馬克思和達爾文並非王者或軍事統帥,亦非政治領袖或宗教先知,而是知識分子。他們的貢獻及遺產,主要體現在觀念的世界(realm of ideas)。在追隨者、誹謗者以至其他人手中,他們的觀念可謂一種放射性物質,促成世界轉型。談論現代經濟學的興起和資本主義體系(它深遠地改變世界的本質並充分全球化)不可能不提到亞當・斯密。人們試圖透過其鬆通的觀念摧毀這個體系的同時,馬克思也啟發了許多橫掃整個社會的革命和戰爭,改變以至摧殘了數以百萬計的生靈。那達爾文呢?達爾文的思想重新定義了生物宇宙和生物與人類的關係,從根本上削弱宗教解釋萬事萬物的力量,也讓宗教對現代性的反動更加激進。

不消說,這些並非什麼可有可無的發展;無論怎麼定義,他們都是「現代」的必要基礎。尤有甚者,導致這些發展的衝突、辯論以至鬥爭,還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我們從過去兩百年的歷史中了解一點,即根本(fundamental)觀念(它們是許多面向的基本要素,包括建立體制、政府和社會組織變革、個人主義和人權等概念)仍與現代世界纏結難分,這種互動以至緊張並未遠去,也看不到終結的前景。舉例來說,自由市場和政府權力的對峙尚未解決;蘇聯解體並未讓國家控制銷聲匿跡,也沒有讓世界自動地走向民主;現代生物學沒有摧毀基本教義派宗教(fundamentalist religion)。這些根本性的交鋒,有一段綿延不絕、依然生機勃勃的歷史,其中有極端也有溫和的表現;就重要性而言,現在和一百年前並無二致。鑒古識今,沒有任何團體、國家或黨派徹底打贏了觀念之戰。

簡言之,當代社會是在時間遞移中,由思想素材打造而成。我們的制度和政治體系,是由各種觀念所創造、形塑,觀念則經常源於大思想家們的想像力。一開始見諸於世時,許多觀念極富原創性甚或大膽,以致被時代貶抑為難以置信甚至具危險性。與此同時,大多數人很容易假定我們的社會長久以來便是如此,基礎穩固。我們往往沒準備好接受一件事:本質有異、觀看世界的種種新方式,可能會重塑我們置身其中的現實;但事實確實如此。

在很大程度上,它們確實是吾人社會存在(social existence)的根源,甚至是社會存在信念的應有之義。這意味的不僅是涉及經濟、歷史、人生的宏大理論,還包括關於自由、個人、宗教的角色、教育,以至涉及民族國家的種種觀念。相關概念經常被冠上其他名目,如政策、原則、方案、計畫,但都回歸與社會本質及社會如何運作有關的基礎和根本性哲學。因此,觀念絕非僅是心靈素材。透過領袖、公眾、利益團體和芸芸眾生,觀念是創造社會現實過程中的一個決定性要素。

我們絕非首倡此議者。二十世紀最偉大經濟學家之一的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即透過敏銳文字,為其最富野心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作結:

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種種觀念,無論對錯,都比一般所理解的更有影響力。誠然,統治世界的其他東西少之又少。務實的人相信自己不受任何思想影響,卻經常是某些已逝經濟學家的奴隸。掌握權勢的狂人憑空聽音,卻從若干年前三流學術角色那裡汲取狂熱。我確信的是,相較於觀念的蠶食鯨吞,既得利益的力量被過分高估了……或遲或早,無論好壞,危險的是觀念而非既得利益。

在絕大多數方面,我們都同意凱因斯。但因為置身其後又得見更大量的歷史發展,我們要對凱因斯的結論做出重要修正。本書強調,即便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有其重要性(如凱因斯所言),他們無法代表所有引領我們走到今天境地的思想家。舉例來說,我們不可忽略如科學和宗教等核心領域的觀念。本書不會如此,也不會忽視凱因斯提及的,對關鍵觀念進行極端且往往具暴力性詮釋的危險。

本書標題說「四個宏大觀念」(four big ideas)形塑了現代世界。冒著過度簡化的風險,我們想強調,本書是從開闊、無所不包的角度立論。迄今為止的討論應可清楚顯示,我們將處理的,不僅是單一的概念和信念,還包括觸及所有層次社會經驗的整個思想體系。合而觀之,它們可以如下面歸納的,分成包羅甚廣的四個主題。

來自亞當・斯密的觀念是,個人應擁有自由,可以去做所有影響物質和道德生活的必要決定。如果人們都得以如此行事,因之而生的社會將會是最有效率、繁榮且自由的。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觀念,反對共有傳統(communal tradition)和盛行於其時代的權威型態。

遠在馬克思之前,人類便醉夢於普世平等(universal equality)。但馬克思所做的,是表明烏托邦美夢並不足以促成其事。一個平等主義(egalitarian)的世界,將會隨統治歷史的「科學法則」(scientific laws)到來;但為了實現它,必須先以受壓迫的多數人之堅實物質利益為基礎,組織革命政黨。唯有如此,才能永久消除世界的不平等和不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