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群居的「黑暗少年」黃玠:向城市汲取養分,用創作療癒人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私底下的黃玠是很陽光的,他會在演唱會上耍點小小三八,也習慣和台下歌迷閒話家常,說說悄悄話。2018年底,黃玠卻一改小清新作風,石破天驚丟出一場充滿態度的演唱會-「我的朋友都結婚生小孩了」
文:Stella Tsai
儘管非主流路線讓他從來不是媒體寵兒,但翻開六到八年級的CD櫃或日常播放歌單,黃玠的歌曲卻總是如影隨形。他的音樂不是佔據潮流的主菜,卻像是桌上少不了的那碗青菜豆腐湯,暖胃也暖心。
曾就讀中興大學森林系的黃玠,大學時期和創作歌手吳志寧組了「929樂團」,曾擔任吉他手與貝斯手,從此寫歌、唱歌,讓音樂成為他的興趣與日常,然後日常就這樣慢慢變成專長。退伍之後,黃玠旋與獨立音樂品牌「風和日麗唱片行」展開合作,陸續發表了多首創作。
在2006年被歌手魏如萱唱紅的〈香格里拉〉,更是唱響了黃玠的知名度,隔年,他就正式發表首張個人專輯《綠色的日子》,將當兵的點滴黑暗化為溫暖的弦律,撫慰城市中無數的孤獨靈魂,「黃玠」這個名字開始成為許多人播放清單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暖陽。
以生活餵養創作,讓創作充滿生活
有著跳躍的思考力和對知識的迫切渴望,黃玠笑稱自己是看到什麼都會立刻Google的人,對周遭環境的求知若渴,讓「生活」成為他創作的主要養分,而且源源不絕地餵養他的靈魂。作為典型的城市男孩,在台北土生土長的他終日在都市裡漫遊生活,幻想境外的藍天與大海,儘管工作讓他得以走訪四處,但創作的靈感依舊來自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

生命的無常 你變了模樣 你剪去了頭髮 你卸下了武裝
我試著說謊 面帶微笑地對你說說話
這樣子場面看來才不會太悲傷——〈脆弱〉詞曲/黃玠〈在一片黑暗之中〉(2016)
對黃玠來說,一首歌的成形有各種方式,以上一張專輯收錄的〈脆弱〉這首歌為例,就是來自黃玠自己的兩段不同經歷相互積累的體會。第一段是大學時阿嬤過世,生命消逝的感觸讓他留下幾個句子。
幾年後當兵的學長車禍住院,探視的過程中,他眼睜睜看著一個強悍壯碩的靈魂,被困在受傷的軀殼裡無法自己,震撼之外更多的是難以言喻的難過。〈脆弱〉就這樣誕生在這絲絲累積之後,舉重若輕地唱出他對無常生命的無力感,而他溫暖的嗓音和療癒的曲風,卻為擁有類似經驗與共鳴的聽眾,帶來心靈上的撫慰。
「我的工作真的很孤獨。」
黃玠對孤獨的耐受度高於常人,甚至可以一個月都不跟人接觸,但這種「創作=工作=生活」的模式,也讓他陷入強烈的孤獨之中。儘管不用像工蜂般地上班族朝九晚五,沒有終點的創作之路卻讓他的生活從未能擺脫工作,一度因此陷入黑暗負面的迴圈之中,喪失對生活的敏鋭度。
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寫出了「人是群居的動物,我想要練習」〈當…〉(2016)這樣的歌詞,暴露內心渴望群居卻又苦於自己不擅長的矛盾與焦慮。
但私底下的黃玠是很陽光的,他會在演唱會上耍點小小三八,也習慣和台下歌迷閒話家常,說說悄悄話。然而,2018年底,黃玠卻一改習慣的小清新作風,石破天驚丟出一場充滿態度的演唱會-「我的朋友都結婚生小孩了」。

原來,一直覺得無法承擔結婚生子的壓力,害怕自己被迫改變的黃玠,無法免俗地發現「身邊的朋友突然都結婚生小孩了」,於是生出了辦演唱會的構想。他特地帶著攝影機拜訪幾位已婚友人和他們的孩子,影片中,黃玠總是小心翼翼地和孩子保持著距離,小朋友主動親近還會顯出一點點手足無措的僵硬感,不難看出他對結婚生子這個課題的糾結。
訪談時,黃玠雖然說現在已經不那麼排斥小孩,甚至覺得有女兒還挺不錯的,但下一刻話鋒一轉,他又面露害怕地笑說:「但我應該還不能有小孩,我連我自己都顧不好了⋯⋯」
「我的朋友都結婚生小孩了」演唱會給黃玠帶來的另一個衝擊,是在他的孤獨感上撕出了一道裂縫。從2007年發行第一張專輯至今已過了12個年頭,專輯做了四張、挑戰了TICC的三千人演唱會的他,在創作之路上總是一個人,也總是習慣獨自完成作品。
演唱會結束之後,黃玠有了新的想法,「演唱會中有一首歌是我跟團員一起編曲,這是我做音樂這麼久來,第一次跟別人一起編曲。」他認真說,這麼多年來,他第一次覺得有個人一起做東西,好像也不錯。

從民謠到嘻哈,挑戰更厲害的跨界混搭
從當年寫下想要練習群居的黑暗少年,到心境逐漸慢下、享受合作樂趣的成熟男孩,以民謠創作為主的黃玠,樂風也在近年向外推進一大步。前幾年與蛋堡合作的嘻哈創作〈放個假〉、〈Party到天亮〉,讓他對嘻哈的熱情燃至最高點,也計畫在全新的專輯挑戰更多嘻哈作品。
「我做民謠很多年,行不行我自己知道,但嘻哈給了我很大的挑戰。」說起嘻哈就眼神發光、身體前傾的黃玠,言語中滿是發現新大陸的熱情。
創作民謠多年,習慣以抽象、意識形態的文字撰寫歌詞,不用鉅細靡遺就能描繪出意境,轉戰嘻哈卻是截然不同的局面。一首動輒上千字的歌詞,不僅要能多角度描述一個人、一件事,還要滿足韻腳的節奏和聲律。
「創作時,有些連我自己都不會去戳的黑暗內在,嘻哈會逼著我去面對。」這種逼著他不斷剖析挖掘自我的創作形式,是他寫歌這些年來的全新體驗。
寫詞之外,嘻哈的節奏更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基於多數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他也和大家一樣從聽大量嘻哈歌曲開始,邊聽邊希望自己做出一樣厲害的東西,儘管大多時候只有挫折。他正色說:「創作的難處就是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有結果。」而正值艱難創作期的他也開玩笑說:「每當做嘻哈遇到挫折、覺得自己很爛時,趕快回去彈吉他,我就會覺得自己好像還是很會。」在鼓勵與挑戰自己之間來回交替,就是他的創作日常。
舞台下的黃玠不改表演時的幽默,隨時都能娓娓道來生活趣事。像是採訪開始前,他突然無厘頭地表示,「我最近常幻想去荒島。」追問之下,原來他近來迷上了關於荒島求生紀錄節目,不僅著迷的看了四、五次,還查好各式荒島生存資訊,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然而問及是否真的成行,他倒是毫不遲疑地搖頭:「應該不會,我太了解自己了,我去荒島絕對會死得很慘。」
幽默之外,黃玠在面對生活時展現更多的是誠懇與從容。當靈感枯竭的時候,他靠著網路獲取大量的知識,促使腦袋思考與思辨;寫不出歌的時候,他喜歡坐捷運、公車,看看大家在做些什麼。透過一次次的移動與靠近人群,黃玠從城市中汲取創作的養分,昇華成一首首療癒動人的歌曲,滋潤並撫慰城市裡的每一個靈魂。
- 原文刊於2019台北文創天空創意節「名家觀點」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