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書面世40年︰《Gödel, Escher, Bach》的知識漫遊

奇書面世40年︰《Gödel, Escher, Bach》的知識漫遊
《Gödel, Escher, Bach》封面局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侯世達的奇書《哥德爾、艾雪、巴哈︰一條永恆的金帶》面世40年,跟隨書中角色在不同知識領域遊蕩、探索的閱讀經驗實在難以替代。

1979年4月,《哥德爾、艾雪、巴哈︰一條永恆的金帶》(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下文簡稱《GEB》)[註]橫空出世,這是作者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首本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此書所涉獵題材之廣、以虛構人物對話穿插的寫作手法,堪稱一部奇書。

GEB_20th_anniversary_edition_cover
《GEB》20周年版封面(圖片取自Nicky Case的Twitter

書名是三位人物︰

  • 哥德爾(Kurt Gödel, 1906–1978) — — 邏輯學家,20世紀初數理邏輯發展重要推手之一,除了以他命名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外,他對數理邏輯多個領域亦有貢獻。(按︰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在本文多次出現,為方便起見,或會略稱為「哥德爾定理」或「不完備定理」。)
  • 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 1898–1972) — — 藝術家,擅長版畫,內容以密鋪平面圖案、不可能存在的物件/畫面及數學主題見稱,作品自成一格,廣受數學家歡迎。
  •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 — 巴洛克時期作曲家,作品繁多,種類廣泛,結構複雜嚴謹,音樂史上最重要作曲家之一。

然而正如侯世達在此書20周年紀念版的序言所指出(或抱怨),《GEB》經常引起各種誤解,例如以為此書介紹哥德爾、艾雪及巴哈三人,或者說明數學、藝術及音樂之間的關聯等。他在該篇序言試圖說明這本書的主旨(翻譯粗疏,請參考附上之原文)︰

用一句話說,《GEB》是旨在解釋為何「具生命的個體會由無生命的物質產生」一次非常個人的嘗試。甚麼是「自我」,以及為何「自我」能從像一塊石頭、一灘水般毫無自我意識的東西中產生? (In a word, GEB is a very personal attempt to say how it is that animate beings can come out of inanimate matter. What is a self, and how can a self come out of stuff that is as selfless as a stone or a puddle?)

侯世達在其「個人嘗試」中,透過777頁篇幅橫跨了多個領域的內容,包括數理邏輯的形式系統、非歐幾何歷史、語法結構、費曼圖(Feynman diagram)、程式語言、人工智能、大腦、遺傳密碼等等,而貫穿全書的主題則是遞歸(recursion)結構、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以及「怪圈」(strange loop)——他在書中定義、不斷「向上」後會回到原處的層級結構。

ascending-descending
M. C. Escher,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1960)

據侯世達的自述,他最初沒想到要寫一本這麼厚的書,只想寫一封信。

早於青少年時期,侯世達讀到科學哲學家內格爾(Ernest Nagel)及數學家紐曼(James R. Newman)合著的小書《哥德爾的證明》(Gödel’s Proof),燃起他對符號邏輯的興趣。其後他在史丹福大學讀數學,更進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院讀數學(該校是邏輯學研究的重鎮),修了幾個高等邏輯課程,但對於技術性的內容不感興趣甚至覺得失望,令他失去熱情,最終退學,改到俄勒岡大學讀物理 — — 順帶一提,侯世達父親(Robert Hofstadter)是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

幾年後他在大學書店中見到哲學家德隆(Howard DeLong)所寫的《數理邏輯概貌》(A Profile of Mathematical Logic),讀後重燃他對哥德爾定理的熱情。那時侯世達對自己的物理學研究及人生路向感到迷茫,同年7月決定駕車穿州過省尋找新生活。駛到愛達荷州的時候,他的汽車引擎需要維修,等待期間他去了愛達荷大學圖書館,尋找德隆那本書的文獻目錄中跟哥德爾證明有關的文章,並影印了其中幾篇,每晚睡前閱讀。

幾日後一個下午,侯世達心血來潮想寫封信給老朋友波寧格(Robert Boeninger),幾小時後他發現,雖然已經寫了約三十頁,但這僅是他想說的內容的一半,於是他覺得應該寫本小冊子(而波寧格最終沒有收到這封信)。

在紐約留了一陣子後,侯世達回到俄勒岡大學完成學業,他開了一門討論哥德爾定理的課,學生來自不同學系,包括藝術史、政治科學和藝術等。1973年的秋天,侯世達嘗試繼續寫他的「小冊子」 — — 當時暫訂的標題為《哥德爾定理與人腦》(Gödel’s Theorem and the Human Brain),艾雪及巴哈尚未出現。他花了一個月寫完初稿,那時候他以為已經完成大部分工作。

直到某天,他突然靈感湧現,以對話形式寫了一個故事。故事關於一本無比龐大的書,書中描述了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大腦每個神經元的資訊。其中一部分對話是兩個角色互相猜想對方會說的話,寫完這一段後他突然想到賦格曲(Fugue),巴哈於此刻開始進入《GEB》。這段對話最終沒在《GEB》出現,但收錄於侯世達及哲學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合編的《心我論》(The Mind’s I)之中。

relativity-lattice
M. C. Escher, Relativity (1953)

1974年侯世達換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博士論文指導導師,他知道如果想取得博士學位,他必須在那時候全心全意做研究,直到1975年底完成博士論文前,他都禁止自己接觸《GEB》的手稿。在寫完論文後,他認為自己無法成為優秀的物理學家,在父母的經濟支持下,他回到史丹福嘗試用兩年時間轉向研究人工智能,同時完成那本「小冊子」。在這個階段,《GEB》的結構才開始成形。

《GEB》全書由內文、封面以至排版均由侯世達一手包辦,不少插圖也岀自他手筆。就在他重寫自己的「小冊子」的時候,已開始使用友人開發的早期文字處理程式TV-Edit寫作。他獲得Basic Books同意岀版後,需要把電腦印出來的草稿排好版,再拿去印刷。他使用友人的排版軟件輸出檔案 — — 注意那是1978年,檔案以打孔的紙帶儲存 — — 走到另一大樓的打孔機處取得檔案,再借用《史丹福日報》(The Stanford Daily)的照相排版機處理。

到侯世達幾乎完成的時候,才發現機器的問題使他前功盡廢,但當時暑假即將完結,開學後他需要到印第安納大學授課。幸好當時他的課堂都在星期二至星期四,所以他每個星期四下午都搭飛機去史丹福,排版至星期一下午回印第安納。這次意外令侯世達須額外花大量時間金錢重新排版,也令《GEB》面世時間推遲幾個月,但至少讓他可修改原稿中的錯誤。

drawing-hands
M. C. Escher, Drawing Hands (1948)